·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玉苍东麓 三段开基 寻找历代方志中的东隐寺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玉苍山脚下有一座南宋时期建造的东隐寺。2017年,县文广新局计划将东隐寺东西两处塔墓列为县文保点,笔者曾随之去该寺考察过一次,后又独自寻访了一次。现结合手头仅有的文史资料,对东隐寺及相关内容作简要考证。

清乾隆《平阳县志》关于东隐寺的记载

  玉苍

  清乾隆《平阳县志》之《寺观》载:“东隐寺,在玉仓山。宋咸淳间建,国朝僧普济重修。”这是目前东隐寺可查到的最早记录。玉仓山即玉苍山。民国《平阳县志》之《神教志》载“邑中寺宇始自隋唐间,其时佛法盖已盛行”,今苍南境内早期的佛寺大都集中在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的大中至天祐年间(847—907),据历代《平阳县志》统计,60年间共建有佛寺20余座,而位于玉苍山脉(以归仁乡三十二都至三十七都为范围)就有腾云寺、广化寺、万寿寺(等寿寺)、镇西寺、泗洲禅寺(感应寺)5座,可见唐代玉苍山脉“佛法盖已盛行”。

  五代时,苍南地区隶属吴越。民国《平阳县志》之《神教志》又载:“至愿齐入南雁,钱王俶为建普照道场,至以一乡之赋给之。《十国春秋》谓,俶崇信象教,前后建寺数百所。今志所载,宋建隆、乾德、开宝间所建之寺,皆在俶未纳土时。是则邑中佛教之盛,当以此时为最。”钱俶为愿齐在南雁周围共分建佛寺18座。玉苍山脉系南雁荡山脉之分支,北宋开宝年间(968—976,此时吴越未纳土归宋),愿齐之徒为“避虎害”,钱俶夫人吴氏所建的普照寺,由南雁迁至莒溪(今属苍南县)。此时玉苍山脉另建有九峰寺、罗汉庵、应化寺等。玉苍山脉与钱俶的关系,另有民国《平阳县志》载:“俗传钱令公入闽,五子从行宴此,故名有镇西院。”明弘治《温州府志》甚至载:“钱王墓,在归仁乡松山,世传曰钱王冢。”(松山即今桥墩镇)。

  至宋代,除宋徽宗稍稍排佛外,历朝俱保护佛教。如当局规定优惠僧尼,寺庵可拥有较多田地,可减免赋税和徭役,故僧侣大增。南宋末,玉苍山脉有建于景定年间(1260—1264)的灵瑞寺,至咸淳年间(1265—1274),就涌现了法云寺、万行寺、东隐寺及南峰寺(永国寺)4座,其中法云寺素有“平邑第一丛林”之称,成为苍南地区佛教的祖庭。

  宋时,玉苍山脉年代失考的佛寺,另有白云寺、白岩寺、上方寺、云福寺等。

2007年重建的东隐寺 (林元科/摄)

  三段

  旧志载,东隐寺与法云寺、万行寺皆为三段祖师所建。抄录如下:

  “法云寺(旧名院),在玉苍山。宋咸淳间,三段开基。”(民国《平阳县志》)

  “万行禅寺,在玉仓山。擅雁荡之胜,名人多游览留题。宋咸淳间,僧三段开基。”(康熙《平阳县志》,乾隆和民国版沿用,今已废)

  “东隐寺,在玉仓山。宋咸淳间建,清僧普济重修。按:此亦应为三段开基。”(民国《平阳县志》)

  除此之外,关于三段祖师的其他文献记载甚少。如清顺治时,《南雁荡山志》作者李象坤《玉苍山万行院募序》载:“考图牒,玉苍为三段祖师道场。祖灭度,断肉身为三,以示神异,佛庐亦因而三,今玉苍下院所称万行,其一也。”清嘉庆时,莒溪人刘眉锡在《南雁荡山全志》也作了同样的记载。刻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大玉苍山法云禅寺普同塔铭》载:“云集空谷,三段祖师:飞葬鱼腹,馁鸟树杈。”

  而更多的是有关他的民间传说。如《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苍南卷》(1988年版)有篇《三段祖师和雕鹰》,说他早年为父母报仇,杀死冤家而出家,是个“莽和尚”,长得像铁塔,豹头环眼,虎背熊腰。不过,心肠十分慈悲善良,看见雕鹰抓小生命,乌龟吃小鱼,不忍心,每日分些斋粮给它们,从此雕鹰、乌龟都成了他的信徒。他圆寂前吩咐弟子把肉身砍成三段,一段挂在树顶,一段放在路边,一段抛在溪里,让众生吞食,以解冤释结,因此后人就称他为“三段祖师”。《苍南佛教志》(苍南县佛教协会2005年版)另有一则三段祖师在玉苍山建寺时,不忍心砍伐树木,于是出现“浮杉飞瓦”的民间传说。

  关于玉苍山诸寺的开山祖,已故作家杨奔先生在《玉苍山考略》曾进行过一段论述,他发现除三段祖师外,还有一种“云集开基”的说法。乾隆三十年(1765),平阳知县何子祥的《奉宪勒禁》(碑今存法云寺)载:“查志书,系元朝戒僧云集开基□造。”杨奔先生认为此碑文疑似出自胥吏之手,可能参考了《大玉苍山法云禅寺普同塔铭》中“云集空谷,三段祖师”混淆而成。李象坤《玉苍山万行院募序》和康熙、乾隆《平阳县志》都在何子祥任职之前,已有“三段祖师”之说,况且刘绍宽修的民国《平阳县志》向称精审,《神教志》中除万行寺沿用旧志外,法云寺和东隐寺都在此次增补“宋咸淳间”和“三段开基”,可见编者是经过一番考证后得出的结论。

  近年,又出现一种“了悟开基”的说法,如《桥墩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在介绍法云寺时,写道“玉苍尚有两寺均在宋咸淳年间建成,一为僧三段开基的万行寺,一为僧了悟所建的东隐寺”。最近新出的《玉苍山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也沿用这个说法。乾隆《平阳县志》载:“南峰寺,在松山巅。宋咸淳间,僧了悟建,国朝僧应千重修。”显然,这是编者的张冠李戴,了悟所建的是南峰寺,非东隐寺。

  禅宗

  东隐寺,又名东隐禅寺。“禅”字即知该寺系禅宗一脉。如康熙十九年(1680)《大玉苍山法云禅寺普同塔铭》就写明“法云禅寺”,落款为“曹溪正宗第二十七世”,“曹溪”即禅宗六祖慧能。康熙《平阳县志》也写明“万行禅寺”。又如东隐寺东首有建于雍正四年(1726)的印宗禅师塔墓,西首有临济宗第三十六代德智禅师塔墓。互为印证。

  旧志载,平阳县佛寺始于隋代所建的石峰庵。直至唐景云二年(711)才出现女尼玄机在埭头(今属平阳县鳌江镇)修建大日寺。玄机是永嘉大师玄觉的妹妹,而玄觉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大弟子之一,玄机曾随同玄觉赴广东韶州参见六祖慧能。回来后,玄觉写了《证道歌》,玄机也写了《圆明歌》,皆成为禅宗的重要经典。这是目前平苍两地可以查到有关禅宗的最早记录。

  禅宗是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六祖慧能开创南宗之后,其弟子将他的思想发扬光大,唐末五代时陆续又分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大支派,史称“一花开五叶”。五宗中又以临济宗最为兴盛,流传也最广泛,浙南地区带“禅”字的寺院,大多是临济派的禅宗道场。北宋时,临济宗又分为黄龙派和杨歧派,从此禅宗派别统称为“五家七宗”。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又以临济宗杨歧派最为兴盛。至南宋后期,临济宗几乎全属杨歧派。若按此推测,三段祖师所修禅宗很可能属临济宗之杨歧派。

  至于南雁开山祖愿齐,早年精研天台宗“止观圆融行门”,后与钱俶同参“天台德韶国师”,德韶为禅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门下影响最大的弟子,禅宗中人也将愿齐列入德韶法嗣。在法眼下三四世之后,法眼宗逐渐在社会上湮灭无闻。自愿齐至三段祖师时间跨度有300年,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不得而知。

  东隐

  东隐寺隐于玉苍山东麓(俗称小玉苍),即今苍南县灵溪镇浦亭片区苍溪村天公安。据该寺自印的一本《回到东隐》载:当年三段祖师在此闭关精修,开悟之后,在玉苍山顶兴建了法云寺,并在山之四方各建一寺,东隐寺便是其中之一(上文已述三段祖师只建三寺,且位于玉苍山的西隐寺为元云石禅师所建,因此三段祖师“四方建寺”之说应为误)。东隐寺历代祖师辈出,兴盛时住有近千位比丘僧人,占地近八百亩。后由清朝僧人普济重修,现在寺中还有雍正、乾隆、光绪年间的遗物(石爪、石柱)。清时国公女儿也曾在此出家,有一百多位比丘尼共住于此修道,所以当地人称呼这片土地为国公庵(即葛公庵,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然岁月沧桑,风雨侵蚀,古刹兴衰变迁,几经沉浮(民国《平阳县志》列入“废寺”),在抗日战争年代,这里一度成为革命根据地。1976年本地善信发起重修。2007年,经历过台风的洗劫,殿堂倒塌,满眼废墟,在当地信众的礼请下,则慧法师回山重建祖庭。

  东隐寺现有大殿一座,西边是一栋两层楼高的僧寮,东面则是综合楼,里面设有禅堂、斋堂等,整座寺院建筑300平方米,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寺内共有比丘尼30余位,多在厦门闽南佛学院进修,并承袭着临济宗“农禅并进”的生活。则慧法师,苍南县赤溪镇人,2007年接任东隐寺住持,2016年担任苍南县第七届佛教协会会长。

  《回到东隐》另载,位于东隐寺之上,住着一位老者,人称“土地公”。据当地老人回忆,此“公”姓吴,14岁时(大致在1945年前后)随父母搬至东隐寺旧址居住,见证了东隐寺由一间茅草屋到瓦房再到如今的规模,也经历了红军、国民党及土匪与东隐寺发生的故事。可惜,当我第二次去想采访他的时候,他已于数月前去世,东隐寺的陈年往事也只能随之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中。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