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游记  -> 正文游记

访鲸头古戏台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0日 来源:

  知道鲸头有个杨府殿的人不少,晓得杨府殿旁有座古戏台的不多。

  从宜山出发,沿着灵宜公路徒步,从云岩岔口进来,经紫荆路至新桥头,再入龙船路,走到尽头即见一座庙宇,飞檐重叠,巍峨壮观,这便是杨府殿了。

  从殿旁向西拐出,既豁然开朗,远处异峰突起,峻峭嶙峋,涧幽石奇,古树参天、花草漫山,在云雾氤氲中若隐若现,莽莽苍苍,奔涌而来。这戏台便坐落在这群山脚下,坐南朝北,整体为木质结构,多饰彩绘,工艺精湛。前面台柱上刻着楹联:“二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浅白的三言两语,倒颇有意趣。

  走进戏台,环顾四周,只见雕梁画栋、各种图案,精雕细琢,颇具匠心。头顶的藻井用斗拱竖向盘旋汇合于中心,雕了各种戏曲人物,沥金抹粉,栩栩如生。这藻井即物理扩音设备,能叫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产生共鸣,再将声音反弹至各个方向,产生语音缭绕之效。戏台屋顶两檐各施飞椽,椽头绘团寿纹,脊上塑三国人物,惟妙惟肖。台基用块石垒砌,四角立圆木柱,下承圆鼓青石,虽布了些青苔,却仍坚固如磐。

  在古代,上至皇家宫苑下到庶民村落,都建有戏台,胜况远超如今各大影院。和古希腊戏剧来源一样,中国的戏曲早先也为祭祀、娱神,《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本是祭神时歌舞唱词,后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出现了“角抵”、“参军戏”、“踏摇娘”的名目,到了宋、金时期,杂剧、院本、诸宫调出现以后,演出即由平地登上戏台,距今亦有千年之久。故而中国民间的戏台大多搭在庙宇和祠堂之内,这鲸头古戏台也不例外,它原在杨府殿内,因造新殿,迁移至此,好在整体保存完整,风韵犹存。

  鲸头庙会,一年之中举行多次,每次都有做戏,为的是纪念杨府爷。杨府爷乃东南沿海著名的神祇,“姓杨,名精义,唐时人。子十人,登仕籍,七子偕隐,修炼于瑞安之陶山。拔宅飞升,事闻,三子皆挂冠归,寻仙亦去。”每次做戏多者三台,少者一台,四月初一为采戏,正月廿八为福案戏,时演时停。就和那案上的供品,说是给神仙享用,最后都进了自己肚子,那台上的戏也不知杨府爷是否有空观摩,台下倒总能坐满如痴如醉的观众。锣鼓喧天,丝竹盈耳,水袖轻舞的身段,清丽悠扬的唱腔,多少缠绵悱恻、才子佳人的身影在此如泣如诉;多少波澜壮阔、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粉墨登场!

  每年正月,各地信众如潮涌来,他们争先恐后挤进戏台一侧的杨府庙,跪在杨府爷前祈愿。殿门口的匾额也不含糊,赫然写着“有求必应”。殿内烟雾缭绕,人头攒动,每张虔诚的表情都写着欲望,每次恭敬的叩首都藏着隐衷。《后汉书》云:“然则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者矣”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神想来也要有所应,有所不应的吧?倘若仅凭香烛多寡便帮谁办事,这杨府爷岂不成了贪官?不知是否巧合,这杨府殿旁的居民也以杨姓居多,杨府爷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是一种生计,一门生意。为了提升服务,他们将这古戏台前的院落整成停车场,好给四方的“财神”们提供方便。如今戏台上冷冷清清,戏台下汽笛阵阵,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流淌在血液里的人性似乎未曾改变。

  身处在这古戏台前,仿佛置身历史,颇有穿越之感。坐立台前,戏已落幕,耳旁却仍有唱腔回荡。这戏台究竟是个小天地,这天地倒是个大戏台,古今来,形形色色,无非是戏;天地间,奇奇怪怪,何必认真?有诗云: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陈朝阳)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