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苍南籍语言学家许威汉在考释汉字演变中找到 南海自古归属中国的文字学证据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①90高龄时的许威汉先生

  ②许威汉先生著作《语林探胜》

  ③《更路薄》手抄本

  ④北礁上的中国领海基点石碑,图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黄崇森

  已故的温州籍语言学家许威汉先生早20多年前,通过考释汉字的演变及分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谈南海诸岛的归属时,我国的外交部发言人常会提到“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句话。说自古以来,当然有自古以来的证据,在此不赘述。而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威汉先生却另辟蹊径,在考释汉字演变及分布的过程,发现南海诸岛中的北礁出土文物和古时南海一带渔民航海记录《更路薄》(又名《水路薄》)存在着汉字简化的现象,并用这一生动的事实,表明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海诸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管辖”。

  许威汉先生1926年1月8日出生于我县桥墩镇,早年就读于名师云集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曾问学于唐文治先生。1954年后又师从张世禄、吴文祺两位先生。自1949年9月起,先后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任教,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语言研究室主任、研究生导师。1994年9月退休后应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韩国庆南大学特请教授,担任法籍和韩籍博士生的导师,为当代很有影响的语言学家,今年2月26日逝世于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

  在许威汉先生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不太引人注目的小书《语林探胜》,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于1997年,书中收录了他的一篇小文《边疆文物与简体字》(原载于《今昔谈》1982年4期)。在这篇文章中,许先生谈到了古代我国各族人民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把汉字简化的现象。

  许先生中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其中两个与南海诸岛有关。

  一是谈到我国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南海诸岛中的北礁,发现了我国汉魏、唐宋和明代的十万余枚铜钱,在能够辨认出文字的八万多枚铜钱中,可以找到唐宋时期不少化简了的汉字。如唐肃宗时铸造的“乹元重宝”(计有七十四枚),把“乾”铸作“乹”,这和隋唐时代中原地区的碑刻简化字完全一样(宋丁度等著的《集韵》曾收了“乹”字,说是“俗乾字”)。许威汉先生指出,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说明了我国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在这些岛礁上居住,并在它的海面上航行和捕鱼,洒遍了辛勤劳动的血汗,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汉字演变资料。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出,这些出土文物连简化的汉字也与中原地区完全一样,更进一步说明了这块土地自古就是由中国人居住、捕鱼并行使主权管辖。

  二是提到一种鲜为人知的古代中国渔民航海记录的抄本《更路薄》。它是渔民在历时数百年远航南海诸岛捕鱼、航运等活动中,记载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海流等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曾有《定罗经针位》《顺风得利》《水路簿》《注明东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顺风相关》等“同书”异名,是南海渔民用生命、血汗和智慧探索南海的结晶(2008年6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许威汉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一册《更路薄》,是海南省琼海市老渔民苏德柳献给国家的一份抄本。这份抄本记录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方位,记录了西沙群岛上的地名十七处和南沙群岛上的地名六十五处,还记录了当地的气象以及岛上海下的物产资源,内容十分丰富。许威汉先生说,在这份抄本中,就有不少简化字,如有“湾、铁、罗、对、过、门”等等。并进一步指出,这表明了我国渔民长期以来在我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航行,辛勤地进行生产劳动,积累了航海经验,还对汉字进行了化简的使用。为此,我们可以说,《更路薄》及简化汉字的使用,图文并茂地诠释海南渔民航海秘籍,为中国维护南海岛屿主权与南海海洋权益提供了浓墨重彩的民间信史。

  1925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历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从而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许威汉先生在考释汉字演变的过程中,通过“地下之新材料”即北礁的出土文物,与古文献即《更路薄》,有力地论证了南海诸岛自古归属我国的事实。虽然这些“二重证据”不是由许先生直接发现的,但他通过考释这些地下新材料和古文献中的简化汉字现象,让这一事实更生动,更充满了丰富的历史细节。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