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老渊棒法”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先满/文 王赛珍/摄

  刚刚过去的6月12日,在我县望里镇浃底园,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附近三村人们如过节般欢天喜地,欢度“温州市首届老渊棒法文化节”。来自温州武术界、书画界、文史界集结被誉为“棒法之乡,史家故里”的浃底园,引起各级媒体的关注。原来浃底园是老渊棒法的发扬地,去年,该棒法一举获县、市两级非遗保护项目。今年,在浃底园成立了“温州市老渊棒法协会”,此谓老渊棒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难怪这里的今天与众不同。

  论古说今,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明末崇祯年间,山西太平县人殷洪盛,又名洪英,贤明练达,有侠义心肠,四方豪杰慕名来归,当时称为“集贤馆”。崇祯皇帝殉国后,满清军队入关,明朝忠臣史可法在今江苏扬州督领军队抵抗清军南下,因力量相差悬殊,史氏为国殉难。殷洪盛又投明朝将官黄德功,后黄氏亦被清兵打败,黄氏自刎殉难。殷洪盛领兵继续与清兵作战,但终因寡不胜众被清兵所击毙。殷洪盛之子洪旭与洪胜欲前往杭州投璐王,不料璐王已降清,无奈,兄弟两人再投郑成功,门人蔡得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少林五祖”,均成了郑氏部将,继续与清兵激战,并约今后见面的时候,报“洪”字为暗号,从此,在东南亚、广东及福建一带开展秘密的“复明灭清”活动,但各地暗号有所不同。其中,有一支在福建永春府开展秘密活动,据传一直以“渊”为暗号,这就是该棒法取名“老渊棒法”之始。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为了杜绝沿海民众对郑成功军队的支援,下令福建沿海人民迁入内地居住。迁界对社会经济破坏极大,给福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自此,福建一带不同时期有迁移至今苍南县一带的人员,其中有原在福建搞秘密活动的棒师们。约在1820年前后,来自福建的棒师隐居于马站(今龙沙)抛网山一带,当时那一带人烟稀少,又紧挨东海,一来有生活资源;二来是隐居的好地方。1830年前,今望里罗厝村罗沐杰等族兄弟拜师于马站(今龙沙)抛网山棒法宗师,学成后问宗师如何称呼该派棒法,宗师答曰:“老渊”,此为再次证实该派棒法为“老渊棒法”。1831年今望里镇浃底园人陈正鳌拜师于罗氏棒师,经由其族弟陈正答在浃底园开馆传授,是浃底园作为老渊棒法发扬地之初源,至今已近二百年。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浙南闽东北本是鱼米之乡,却生活艰难,更激起本就有“复明灭清”思想的棒师之社会责任感,他们在为生计而传教棒法的同时,伺机参加社会运动,推翻满清政权。

  1858年,钱仓人赵起和朱秀云等人在荆溪山筹划成立金钱会,后队伍扩展到平阳、瑞安、温州、永嘉、乐清、青田、泰顺、景宁以及福建福鼎一带,最后发展到十万人。此时老渊棒师们在稳居马站(今龙沙)抛网山宗师的领导下,参加这次旨在抗击清军与地主豪绅欺压百姓的运动,虽然最终被清朝镇压而告终,但老渊棒法传人始终无法释怀对满清的“仇恨”,出于对世道的无奈,也有众多棒师选择在民间传承老渊棒法,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当属来自浃底园棒师们。

  浃底园是陈姓聚集地,由于家族的纽带关系与当时人们以务农为主的经济结构等原因,浃底园学武积极性超出人们的想象,几乎人人都想学。在陈正答等名师的努力下,浃底园到处设馆授徒,俨然成了“武馆村”。自此,名师辈出,显名于老平阳一带,特别是今苍南县江南片一带络绎不绝有上门求教者,老渊棒法逐步走出浃底园,起初在老平阳江南陈姓地方设馆授徒,后又不分姓氏在各地授徒,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宗师有:陈朝缘、陈志着、陈志焕、陈志逆、陈敬定等宗师,可以说是他们奠定了老渊棒法在苍南县江南垟一带的牢固地位。在外授徒过程中,名声逐步在江南各地远播,浃底园被时人称之为“棒法之乡”,此名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老渊棒法第一次登上老平阳武术界。

  清末民初,老渊棒法在江南垟已经到了普及状态,从大渔湾到鳌江港,几乎所有城乡都设有老渊棒法传承馆,相继有:陈敬颐、陈敬剑、陈敬锁、陈敬卿、陈绍根、陈绍魏、陈绍宽、陈绍近、陈先扬、陈先源等众多宗师在各地坐馆,浃底园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师之乡”。当时江南垟学棒者几乎均受传于浃底园棒师,这是老渊棒法第一次高峰期。民国中后期,随着历史学家陈功甫回乡定居,温州上流社会逐步了解老渊棒法。其中,王理孚、汤国琛、钱文玑、陈仲雅等文化名流与棒师结下深厚的友谊。在解放初期,陈敬卿宗师带徒儿陈先源、陈绍近、陈先扬等在温州龙湾、永嘉、茶山等地设馆授徒,老渊棒法不但走出宗族,走向老平阳,也已经真正实现走向东瓯各地,成为温州南棍三大门派之一,这是老渊棒法走向鼎盛的有力标志。如今在苍南、平阳、温州、永嘉以及外省市到处都有健在的老渊棒法传人,现已传承了九代。

  2015年,笔者有感于老渊棒法之魅力,而今练棒之人逐年下降,经老渊棒法传人积极响应,向县、市非遗中心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并一举通过了县市两级非遗保护项目。2016年,在笔者主导下,成立了温州市老渊棒法协会,并于6月12日在浃底园成功举办了“温州市首届老渊棒法文化节”,尤其是厦门大学周建昌教授题词,书法家黄无疆亲临现场祝贺,使文化节达到了一定的高处。

  简述棒书,缩写宗师

  中国棍法源远流长,因简便实用,历来受到我国兵家与武术家重视,著名棍法有:赵太祖腾蛇棒、少林棒等,也传世了众多棍法名著,如何良臣《陈记》、程宗《少林棍法阐宗》、俞大猷《俞经》等,其中《俞经》是一本专讲棍法的书籍,在中国武术史有重要的价值及地位,而“俞家棍”系南少林武术范畴,与老渊棒法为同脉。从众多名师传世之作中,我们感受到棍法的独特魅力,他具有握法灵活、棍法规整、势合力顺等特点。棍法的练习不在于形式法术,而在于有身如无身,有棍如无棍,运用只在一心耳。

  根据老渊棒法先师遗作《老渊棒法记》一书,该棒法共分三步挑、三步鞭、四步鞭、五步鞭、中坛挑、川练、虎尾英、将军出箭、五步假落棒、五步英、六步撇脚、中坛交思、五步、七步,还有短棒四门挑角、小大四门等,长短棒法俱全。另外,棒书涉及棒法有:太子下山、太公望钓、起影断腰、双龙抢珠、三栏总打、竹筒倒水、青龙滚地、金轮超广、穿心直坠、青龙吐骨、黄龙吐雾、上门过枝、进马起挑、进马立即捆、落地割葱、飞天无桥、下门过枝、横手起鞭、四马即捆、金鸡啄粟、雪花盖顶、金精直坠、猛虎尾因、青龙缠弓、铁车入石、半月沉江、太子烧香、起凶抢打等等,让当代人看了有些眼花缭乱,但毋庸置疑的是,《老渊棒法记》不愧为一本武术奇书,很值得当代人发掘与研究,没有真正有功底的人,无法领略其中的奥妙,但在老棒师身上能见到棒书的奇妙功能。

  自从马站(今龙沙)抛网山开始,老渊棒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从开始的精英传授,到名师辈出,直至普及状态,不能忘记名师的品牌效应。根据笔者调查统计,在不到二百年的传承中,出现了十七位在温州有影响力的名棒师:挑战状元内浙南无敌手的陈正答;文武双全、一门三杰的陈朝缘;身怀绝技、名震东瓯的陈志焕;门徒数千、终身从教的陈敬卿;还有武生员陈敬厅、民国保长陈绍宽等,都是温州武术界屈指可数的棒法名师。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