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印象苍南  ->  苍南风光  -> 正文苍南风光

风景的另类——采炼明矾留下的奇观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矿硐 曾振国/摄
 
矿硐会议室 阿如/摄
 
绞车 朱建德/摄
 
溶解 谢康生/摄
 
结晶 谢康生/摄
 
机械车间 萧云集/摄
 
钟潭 谢尚仙/摄
 
石将军 萧云集/摄
 
雪中矾矿 余怀东/摄

朱建德

走进温州矾矿,就像走进了幽远的历史。铁锤叮当、号子哼嗨、火星飞溅、钢钎在不屈不挠地凿进。世世代代,矾矿的矿工们就这样向大山进攻、索取。一根根扁担、一双双强壮的臂膊,从幽深的矿硐里采出矿石,通过焙烧、风化、溶解、结晶,炼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明矾。

陪同我的矾矿副矿长陈萍指着那座叫鸡笼山的大山说:它们都是空的。“空的?”我有些诧异。他继续说:里面的矿石快被采空了。我惊叹祖宗们的聪明,他们在山的表面打开一个小洞口,避开了表皮的风化石层,不断地凿进,凿进,把大山深处的精华采了出来。

温州矾矿所在地的矾山按地形地质特征可分为水尾山、鸡笼山、大岗山、砰棚岭、马鼻山五个矿区,矿石总储量1.6亿多吨,占全国的70%,世界的6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建国初期,国家开放一个鸡笼山矿区供开采,封闭其余几个。如今,鸡笼山开采区的资源已近枯竭,留下几乎是采空的山体。矾矿人执拗地把这里的洞称为“硐”,强调它们不是水滴石穿的溶洞,而是人工采凿出来的石硐。

这里的矿硐以海拔高度命名,312平硐内的少部分矿硐是目前矾矿先期开发出来供人参观的景点。

远远望去,312平硐就是一条黑咕隆咚的隧道。进入硐口,森冷之气扑面而来,硐内平均气温18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光照下的硐壁裸露着各种岩石,色彩斑斓。硐内光线幽暗,硐影迷离。我们穿过一条不长的隧道,步入一个宽阔的硐厅:它高5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地上有砖砌的石凳和讲台,硐壁上留有文革时的标语,估计硐厅能容纳700余人,宛若一个小型会议室。上世纪60年代,矿工们常常在此开会和看电影。

借着矿灯的微光,我们向另一个矿硐探索前行,约摸走了三百余米,来到一个叫主井绞车房的地方。房内有绞车、变电间、配电台。过去,采出的矿石要靠人工肩挑,50年代后期,通过技改,矿硐内铺设铁轨,安装铁索绞车,实现了半机械化运输。这里可以说是矿工告别“肩膀加扁担”的见证。

前方传来隆隆的响声,我们循声而去,到一处叫盲主斜井的矿硐,才知听到的响声是通风设备发出的。斜井内铁轨纵横交错,硐顶灯火通明,斜井呈20度伸向深不可测的地下,感觉是通向另外一个世界。根据约定,我们的参观止于这个斜井前,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鸡笼山矿硐的精彩,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这里的矿硐可以说是有横硐竖硐,圆硐扁硐、直硐弯硐、闭硐穿硐、上硐下硐,这边支硐旁生,那边硐中套硐,大硐犹如厅堂居室,小硐仅容一人通过。我察看着一个个矿硐,抚摸着一个个硐壁,就像是阅读神秘的远古铭文,我读出了先辈的聪明智慧,读出了他们的坚韧不拔。

陈萍告诉我们,鸡笼山矿段东西走向1100余米,上下高度600余米,历经多年的开采,采空面积达55.8万平方米,矿段共有9层,上下高度仅40余米,由小石阶连接,巷道纵横交错,就像地下迷宫。目前,矾矿准备利用这些采矿遗址、炼矾遗址和附属遗址等,建设矿山公园,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走“以硐兴矿”新路子,并利用明年世界工业遗产年会将在温州召开的契机,全力申报世界工业遗产。

出了矿硐,我们驱车来到鸡笼山半山腰西侧公路上一个“瞭望台”,倚着危栏远眺,矾山远近山水尽收眼底,矾山溪一带的岩壁呈黑色,悬崖上均见到有长期被烟熏的迹象,反映出早期沿河沟一带“烧火龙”开采法的盛行。所谓“烧火龙”,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根据采矿的纹路节理,在适当位置砌“火龙灶” 。“火龙灶”烧至4-5小时,骤然向石上泼冷水,岩石暴热后,突然冷收缩产生裂缝。接着采矿工用铲、凿锤等工具,将它解体采挖出来出售。

“瞭望台”上建有多座矿工祭祀的宫庙。凭栏俯视,万丈深渊令人腿肚子发颤。宫庙旁有一尊庄严耸立的巨型石人,当地人称为“石将军”。“石将军”上粗下细,柱脚瘦骨嶙峋,上面却顶着庞大头颅 ,仿佛踢它一脚就会轰然倒下。只是不知这尊雄壮奇诡、让人忍俊不禁“石将军”,也是矿工以前“烧火龙”留下吗?

思索还来不及拉回,鹤顶山上的风车已在我面前徐徐转动。矾山虽处海拔1000余米的鹤顶山下,但跨出门槛就见东海万顷碧波。过去祖先们生存的根本就是靠种地和捕鱼,当明矾600多年前被发现时,他们又多了一条谋生之路。于是他们“矾势”好时上山采矿,渔汛来时下海捕鱼。

山海文化赋予矾山人足够的潇洒和大气,在他们的脸上,你永远也找不到悲苦或黯然。也许,世代的延续,他们已经习惯了;也许,他们是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迎接艰难的生活。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鱼吃肉,酒足饭饱后,便一头扎进大山腹中,时而大刀阔斧,时而精雕细琢。这些享有“穿山甲”、“石老鼠”之称的矿工,不经意间留下的矿硐,今天却变成了备受瞩目的风景地。

为庆祝第7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展现矾矿工业遗产的迷人景观,温州矾矿312平硐首批3个景点(地下会议室、主井绞车房、盲主斜井)6月8日至6月10日对宾客开放。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