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银坑”——桥墩镇天井村探秘



记者 叶晔 文/摄
“天井有银”。这句话已经传了数百年。银坑、银硐、银坑沟、银钱坑……一个个带“银”的小地名,似乎暗示了天井的内涵,虽然这其中更多的是历史的传说,却也是文化的积淀。本月23日,记者和县文物馆、桥墩镇文化站的几位同志带着一肚子疑问,前往天井探秘,目的就是想揭开天井神秘的面纱——天井到底有没有银?
龙船湖的龙船在哪里?
我们在村主任徐盛招的向导之下,首先来到了龙船湖。龙船湖顾名思义是一个湖,湖上有龙船。
海拔近千米的天井竟然有一个湖,可真是稀奇,湖中还有龙船,这更是稀奇中的稀奇了。探秘究踪,我们随着山路来到龙船湖。湖在哪里?龙船在哪里?眼前只有几间破败的单层老屋,应该也有几十上百年了,老屋前面淌着浅浅的一汪水,浑浊不堪,上面游着几只鸭子,很是悠闲。
“这里就是龙船湖,以前有龙船。”村主任老徐指着眼前的那滩水说。我们嘴上不说,心里其实失望得很,这龙船湖与想象中相差太远了。至于龙船更无从说起。老徐带着记者一行来到那片老屋前面,一个老人正在出神,见到我们这班“稀客”,立刻来了精神,堆起了满脸笑容,显得十分好客。老人叫陈作南,已经73岁,土生土长的开井人,是喝龙船湖水长大的。老人介绍了龙船湖的历史——过去的龙船湖比现在大了好几倍,水也很深,湖上曾经有一条龙船,主要是四方乡民祭奠山神用的。至于山神嘛,也就是山大王,他看管着山上所有的银子,只有让山神满足了,天井人才能丰衣足食四季平安。又有一说,银硐坑开矿之初,炼银一直没有成功,说是“银精”作怪。后来在山凹的湖里划龙舟,又请来戏班演戏媚神,才使银锭冶炼成功。从此,山凹的湖泊被叫做“龙船湖”。还是据说,龙船湖的水田深不见底,当地农民在生产时要先打树桩,脚踩树桩才能进入,或许划龙舟并非虚传。
绕过龙船湖,我们准备去探寻山寨基和银硐。也许以前这里真有一条龙船,但是现在,龙船湖已经没有了龙船的影子,只有鸭子。
对,还有一个一直守护着龙船湖的老人。
“山大王”为什么会成为山神?
天井曾经被人们称为“苍南的西藏”,解放后,设过乡一级行政机构,后来经过多次行政撤并,成为我县桥墩镇莒溪办事处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处于苍南、平阳、泰顺、文成四县交界处,历代来就是“山高皇帝远”,属于四不管的地方,因此历史上天井出现盗贼也就不足为怪了。也因此,该村村民的发音很是奇特,非常接近温州话(瓯语),又有浓重的闽南语音,甚至还有文成话、泰顺话的腔调,村人戏称为“四县话”。我们顺着山脉走——其实是捂着脸,蹲着身体在原始森林里练习“狗爬式”——终于来到了一个叫山寨基的草坪上,所谓“山寨基”,就是山寨大王留下的地基,或者遗址。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两个砖石垒起的神龛,还供奉着香火。一询才知,那是供奉“山大王”的。“山大王”为什么会成为山神?
陈作南老人饶有兴趣地介绍说,由于天井自古以来就是“四不管”,“山大王”相中了这块好地方后,就开始到浙闽交界的“分水关”等地打劫,并把劫来的银钱分给附近几个县的贫民,被他们视为救护神。后来,由于山大王劫了邻县(据说是文成)张姓人家的一个媳妇做“押寨夫人”,激起了张姓兄弟的愤怒,于是张姓兄弟设计潜入山寨内部,然后纠结人马一举歼之,山大王也被杀,从此山寨灰飞湮灭……
确实,这个叫山寨基的地方曾经有过人烟,边上残败的厝基和围墙就是最好的见证。村民徐盛电说自己家里还有碗碟和陶罐,就是从这里挖掘的。文物馆的同志经初步考证,确定为宋明之物。可是所谓碗碟和陶罐,也只是一些碎片——也许那就是历史的碎片?这里真的有过“山大王”吗?他真的是“劫富济贫”吗?他是哪朝哪代人?姓啥名谁?天井人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有该村的老支书、80高龄的徐昌袍说了个大概,“山大王姓张,泰顺横坑人”。徐盛电却说,“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远的传说了。”香火还在继续,正如这个传说也在继续,直到被历史湮灭。
据说边上还有山大王的遗骸,我们终是没有前去……
天井的“银诗”说的是什么?
“我们这里肯定有银。”陈作南老人一语断定天井有银,他的理由是——天井的山上有一百多个人工凿出的山硐,几百年来,村人都把它叫作“银硐”。老人言之凿凿,让人不得不相信这里确实有银。可是银在哪里?
面对着记者的疑问,老人二话不说,操起一把柴刀往前走去,“跟我来吧,我带你们去看银硐和银诗,银硐有一百多个,银诗就刻在一块一人多高的石头上。”天井不但有银硐,竟然还有银诗?这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老人在前面带路,带着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一鼓作气来到了龙船湖南面的一条小山沟里。一路走来,有的人衣服被拉出口子,有的摔了跤,有的手脚被扎出了血,但这些都没有打击我们探究“银诗”的信心。确实有几个银硐,硐口大小不一,大如桌面,小如磨盘,均幽深可惧,我们终是没有那个胆量爬进去。可是“银诗”在哪里?找了几块石头,都不像。最后来到一块表面已经完全被苔藓和尘土覆盖的“一人多高的石头”前,扒拉了半天,只见到一些类似笔画的痕迹,一个字都没有,或许那上面就刻着所谓的“银诗”,只是我们看不清楚而已,因此,那只是一首“疑似的银诗”。两个小时后,我们馁然而返。
路上,陈作南老人轻声告诉记者,下次你一个人来,我带你去看银诗。记者问为什么要一个人来?老人神秘一笑,再三追问下,老人才开了口,“谁见到银诗,谁就会得到银。”见我还是一面狐疑,徐盛招作了解释:“只有有福气的人才能够看到银诗,也就是说,看到银诗的人,就会得到金银财宝,当然也会得到福气了。”总算听明白了。我说:“看来这一次无缘看到银诗,是我的福气还不够。”俩人摇了摇头,只说:“也不是这个意思,这人一多,土地公就会把银诗隐去,让人看不到。”他们说得越发离奇了。据介绍(其实还是传说),当年写下银诗的人就是那个山大王,天井开银矿了,银子撒得满山满坡都是,土地公不忍心宝贝这样被随意糟蹋,就把银子都收了,准备留给有福气的人——这个有福的人是谁?
最后,记者顺藤摸瓜找到“据说知道银诗内容”的徐昌袍老人,由于老人说的是“四县话”,在村主任徐盛招的翻译下,终于听明白了,银诗只有两句:三步起三不落,三个汤罐三个鼎……然后就没有了下文。“银诗”下面署:嘉靖二十三年。按历史推算,嘉靖元年是1522年,嘉靖二十三年应是公元1544年,距今已有460多年。另两位村民却持不同意见,都说“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记者问:银诗的内容是您亲眼所见吗
老人摇了摇头,说是祖上口头传下来的。
记者问:村里还有老人知道这银诗的内容吗?
老人说,知道的都去世了……不过内天井还有一个人,好象也知道两三句。
记者终是没有找到徐昌袍老人所说的另一位老人,其家人说,他上山挖笋去了……
我们找到了今天的“银坑”
中餐安排在村主任老徐的家里,本来我们从莒溪的菜市场买了两斤肉和几条年糕,可是用不上,老徐的妻子安排了一桌丰盛的本地菜,有炒土鸡、炒山芋头、炒青菜、炒笋干,烧法相同,味道各异,嚼之两颊生津,又因饥肠辘辘,很快便席卷一空。
意犹未尽。不仅仅是美味的佳肴,还有这一次的采访。
老徐在路上讲过,天井不仅仅只有传说,还有狮子头(接文成县),还有麒麟山(接平阳县),还有燕子洞(接泰顺县),还有武状元的府邸——后来去看了,应是武进士,所谓府邸,也只是几间老屋……对,还有七间硐,纵深30多米,里面可以放两张眠床。七间硐也是开采银矿时留下的,徐昌袍老人说,自己年轻时进过硐,还在那里拣了一块银子,1958年的时候送人了。
“天井是个天然的没有污染的好地方,只是地方太偏远了,要是能够把游客吸引到这里,村民的生活就有出路了。”老徐还告诉记者,从平阳和泰顺步行至天井,都只有五里路。平阳县那边已经在做麒麟山的旅游规划了,甚至已经修起了步行阶……老徐的意思我明白,他的愿望是把天井搞成一个旅游区。对此,记者举双手赞同。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曾经多次前往天井调研,目的也就是想找到天井发展致富的路子,可惜一直未能成行……还有,如果真要搞旅游业,这接待、服务、交通等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问题。
记者问:天井除了旅游还可以搞什么?
老徐说,还可以搞养殖业,这块地生态好,天然,没污染。
记者问:现在有人搞吗?
老徐指着村民徐盛电说,他已经在搞了,养殖了1000多只香猪,效益不错。
于是我们去了徐盛电的养猪场参观。据介绍,徐盛电是一个走南闯北脑袋瓜十分活络的年轻人,曾经在温州和广州等地开过服装店,卖过皮鞋,算是混得不错的一拨人,可是他说:“在外面一年最多也就赚个十万八万,不划算,想想还是回来了。”徐盛电养香猪已经有五年了,从一开始养的20多只到现在1200只,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当然还有资金,目前养殖场越搞越大,他还买来一只野猪搞起杂交技术,第一批杂交野香猪已经产出。“五年来,创业的困惑一言难尽,不过现在好多了,接下来,我准备让巴马猪和香猪交配,嘿嘿,只是不知道杂交出来的后代是什么样子,不过销路肯定不会差。”徐盛电抱着他的野香猪崽满怀信心地说,“外面的世界正在快速发展,我们的村庄也一定要发展起来,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天井人不想做井底之蛙,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天井的发展,这也算是我为天井做一次宣传吧。”徐盛电满怀深情地道出自己的心里话。
◆采访手记◆
一天下来,该看的地方都去看了,该采访的人也都采访了。总感觉天井神秘的面纱始终没有揭开。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天井?村民说,因其四面环山,从高处看(也许还可以从天上看下来),这里就是一个井。也有人称天井为“船地”,周围是山,围成椭圆形,一条古道从“船”头连到“船底”。“船”的两头就是山岭的岭头,村庄在“船底”处,站在岭头可以一览无遗。
天井采访结束后,记者又采访了原县政协主席雷必贵,他曾经在桥墩工作十八年,对天井的兴趣比任何人都更浓厚,也更有感情。已经是三进天井了,他告诉记者,天井曾经大规模开采银矿的历史应该是真实的,那么多的银硐和银坑,还有省市的一些地质考察队也来考察过,甚至清朝的时候,这里曾经爆发过矿工起义,可以作一见证。老雷还抖出了另一个证据,他说,泰顺的龟伏、焦溪银坑与石湖阳银硐坑、平阳的赤岩山银坑、福鼎的叠石银硐与望海银坑,历史均记载,曾经产过银。天井处于四县交界处,这里有一条银脉应该不会错。
是的,天井不但有那么多天然奇秀的山水,还有银硐遗址,山寨基以及无数的神迹、传说,如果有一天,它成为旅游胜地,我一点都不会惊讶。
当然,这只是记者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是天井1200多名村民的美好愿望。至此,我终于可以肯定地说,天井有银,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肯定也有。
我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银坑”。
- 相关阅读:
- 桥墩天井阳(垟)银场考略
- 探寻明朝银洞坑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