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桥墩天井阳(垟)银场考略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雷必贵(原县政协主席)

桥墩天井旧称天井阳(垟),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均属平阳县崇政乡五十一都;民国初年为北港镇天井阳村,民国29年(1940)改水头区天井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上世纪末,一直保留乡建制。今属莒溪镇,为办事处,辖坳下、黄畲、天井等三个行政村,位于苍南县域最西北端,有“苍南的西藏”之称。

明景泰三年(1452)时,析平阳县归仁乡3都(38-40都)6里和瑞安县义翔乡5都(56-60都)12里之地,设泰顺县。民国37年(1948)时,析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置文成县。1981年,又析平阳县矾山镇及桥墩等7个区72个公社置苍南县,故桥墩天井今与平阳、泰顺、文成三县交界。

明代,浙江银场主要在处州(今丽水)、温州两地,温州主要分布在旧平阳县、瑞安县。由于银矿主要分布在该两县的西部山区,明景泰三年时已大部分划归泰顺县,所以明清之后的《平阳县志》对银矿之事记载甚少,县人对桥墩天井银场也近无知晓。本文根据清泰顺《分疆录》和相关史料,结合实地调查的情况,对桥墩天井银场及其相关问题作粗浅探讨。

桥墩天井发现多处银冶遗迹,且规模可观

1,坳下银坑

坳下原是天井乡政府所在地,坳下溪自直坑经过坳下流入平阳的顺溪。坳下溪的两侧都是陡峭的山崖,右侧是白云山及其山麓,左侧是双桂标(山)。在坳下往下游约四、五百米处的右侧溪边,有一条山坑与坳下溪汇合,这条山沟的名称,当地百姓叫“大银坑沟”。

从大银坑沟口顺坳下溪往下游一、二里处的溪边山坡上,有一幢木楼房处叫“大杉地”。据“大杉地”的老人雷文增(今年78岁)说:他父亲(如果健在的话今年106岁)于民国10年(1921)迁入大杉地居住,传说后山的上银坑、下银坑和里塆的大银坑沟很早时开过银矿。自己也熟悉这条坑沟上的银洞,山上面有两个银洞,上面的银洞小一些,下面的银洞大一些;靠近坑口与坳下溪的汇合处,还有2个小银洞。大银洞的洞口有五、六尺见方,三、四层楼(10多公尺)那么深,现在已被泥石堆积,变得很浅。雷文增还说,自己在四、五十年前,年轻时到大银坑沟的大银洞对面(只相隔二、三丈)开荒种番薯,挖到一个小石磨(上半墩)并保存至今。有说是磨银的,不知何用。观察这个 小石磨的上半墩,直径月30公分,厚约10公分。从风化程度与品相看确实很古旧,其特殊之处在于用来固定石磨轴心的孔是贯通的,不知有何特殊的功能设计。“大杉地”对面山崖上有个畲族自然村,村名今为“梅人岗”,相传最早也有称“天井阳坳下银坑”的。

“大杉地”后山即“梅人岗”对面山半山腰数百米处的地方叫“上银坑”,有个村落,四、五栋房子,原住有10多户80余人口,居民姓李和姓湛,李姓居多,已迁居水头、鳌江等地。“上银坑”往下游顺溪方向一、二里地处是“下银坑”,居民姓湛,与石门楼畲族自然村隔溪相望。石门楼畲民也都迁到顺溪,只留着空房子。当地相传上、下银坑都曾开过银矿,故均以银坑为名。在黄土岭头即坳下隔,顺右侧的一条民间步行道,约走三四华里可达上银坑。在“梅人岗”与“石门楼”这一侧(即上、下银坑的对面山),有个叫“南山顶”的地方传说也有银洞。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坳下大银坑沟同处一山的上、下银坑,虽在今平阳顺溪管辖的地域,但与大银坑沟同处于一个山体,同在白云山朝天井垟方向一侧,相距仅数百米;同时,至今也未见史料有“顺溪上、下银坑”的记载,与平阳腾蛟赤岩山银洞又隔着横阳江和北港平原。毫无疑问,上、下银坑与大银坑沟是同一坑场,即坳下银坑。

2,天井阳(垟)银洞坑

有人称天井为“船地”,周围是山,围成椭圆形,一条古道从“船”的一头经“船底”连着那一头。“船” 的两头就是山岭的岭头,村庄在“船底”处,站在岭头可以对这只“船”一览无余。在直坑岭头即天井岭头的下山道路右侧一、二里范围和左侧四、五里范围,遗存数十个银洞遗址,这片山便是乡间世代所称的“天井阳(垟)银洞坑”。

近年从直坑岭头沿左侧山腰开了一条施工便道,道路旁边多处暴露着过去开挖的小银洞,多是顺着岩层开挖,形状狭长,仅够一人劳作。距离岭头一华里处的山湾,在便道下侧数十米处有两个银洞,一称“七格洞”,有说因洞有七层而名,洞里还供有“采宝三郎”,从便道上观察隐约可见洞口;另一个叫“通天洞”,在“七格洞”对侧。据同行的原天井乡乡长、世居天井村的陈启翁(今年74岁)介绍:天井阳(垟)银洞坑,起码有几十个银洞,因山陡林密,具体数字无法搞清楚。离岭头两华里外的道路上首两处山腰上,分别有一个较大的矿洞。离岭头三、四里处的山 岗上有一处叫“山寨基”的地方,相传在明朝时是一个山寨,因山寨主强抢横坑(今属泰顺)张姓女人做压寨夫人,被张姓兄弟用计破了山寨,也不知山寨与银矿是否有关。据陈启翁说,银洞大部分分布在岭头到“山寨基”的这片山当中,在“山寨基”溪(坑)头的一处石壁上,曾发现刻有“嘉靖二十年” 字样。

据苍南县博物馆文物普查资料记载⑴:银洞“遗址占地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共有矿洞50多个,面东而凿,以横坑居多,少数为竖井,洞壁清楚可见矿脉线层。遗址内尚遗留当年挖掘矿洞时留下的矿石堆积层厚约1米,多呈碎石状。天井山龙船坞(湖)银矿矿洞开采始于明代,已有数百年历史,且遗矿洞较多,保存完整,为研究明代银矿业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从“山寨基”再往左走两、三里路才到达“龙船湖”。“龙船湖”是个自然村,原有11户,居民姓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为生产队建制,属天井公社天井大队。今多迁居别处,仅存一户人家。龙船湖分内湖、外湖,内、外湖都是山坳里的小盆地,中间两三亩田、旁边三四幢房子而已。陈启翁说,在龙船湖还遗存半墩大石磨,被作铺路石。据泰顺《分疆录?舆地上?山川》⑶记载:“九峰山上有天池,俗名龙旋湖,广数十亩。” 九峰山今属泰顺地界,天井“龙船湖”的名称很可能由此而来,但实地调查可见,天井“龙船湖”与史书记载的九峰山“龙旋湖”不是同一地点。 “龙船湖”的来历有个故事在天井流传至今:银洞坑开矿之初,炼银一直没有成功,说是“银精”作怪。后来在山凹的湖里划龙舟,又请来戏班演戏媚神,才使银锭冶炼成功。从此,山凹的湖泊被叫做“龙船湖”而成为今天的地名。据说龙船湖的水田深不见底,当地农民在生产时要先打树桩,脚踩树桩才能进入,或许划龙舟并非只是虚传。 “龙船湖”一带山体,当地农民基本上没有发现银洞遗址。

毗邻地域的银矿遗址分布稠密,历史悠久

(一)泰顺的龟伏、焦溪银坑与石湖阳银洞坑

1,龟伏银坑群(今属龟湖乡)。《分疆录?古迹》记载“龟伏矿洞。今曰七洞门。” 泰顺史称“明时四坑(龟伏、石闩下、净水、焦溪)”中的龟伏、石闩下、净水(今神水)三个银坑在龟湖。这些银矿的具体开发年代,泰顺史志没有详细记载。

施明达先生多方考证后认为,“由政府组织开采银坑,确始于成化五年之后,……作为地域而言,其时的泰顺县之境,置县前已有多处银坑开采,那均是民间自发开采,乃早于成化五年。周边有一些地名的来历与银矿有关,当地文人有记载称”联云乡银坑村名的由来是:唐宋时有人在境内坑边开采银矿,遗址犹存,故此村名银坑。“龟湖《封氏族谱》(修于清?道光六年)记载:”大明洪武即位……官立魁山(今三魁刘宅)银场开采,其处百里林黑风洞矿脉尽绝……据此,施明达先生推测,泰顺银矿开采应始于元季或更早。

2,焦溪银坑(今属三魁镇),在三魁刘宅。清?康熙《泰顺县志?古迹》载:“焦溪(今三魁锦溪与小溪在桥头合流后的下游段)银坑,在七都高阳(今刘宅),明永乐时(1403-1424)开,其时建有太监府同知厅藩臬官衙。” 雍正《泰顺县志?防御》载:“行营,在七都龟岩(今三魁张宅),明成化间置,巡捕银坑军居,年久圯坏,嘉靖元年(1522)县令刘桐复建营房。⑼” 可见,焦溪银坑明永乐(1403-1424)时已经开采,明成化年间和嘉靖年间再行开采。

除了以上两处银坑以外,还有月湖银洞。虽然《分疆录》未见记载,但民间传闻不少,1998年版《泰顺县志》“月湖乡”条下也有“境内有明代银矿洞遗迹”的记载。据月湖当地老人说,村里原本放着一个很大的石磨,上半部要三个成年人伸长手臂才能环抱,重量至少有2吨,祖辈传说是用这个石磨将矿石磨成粉后再进行加工。在距离银洞村两三公里远处有个村庄叫“太监府”,当时有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或太监住过,是对开采银矿进行监督。月湖银洞坑开采的时间,尚未见史料记载。

按照上述情况,月湖银洞在当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因此才会有太监到当地监督开采银矿。然而为什么作为泰顺著名的史书《分疆录》,却只字未提呢?确实令人费解。据笔者所知,今月湖银洞村内炉自然村与我县桥墩镇矴步村的洪湖自然村交界;“太监府”与矴步村的岭脚自然村交界,“太监府”在山岗处,岭脚村在该山岗的山脚,相距仅二、三华里。今太监府的居民为赖姓,与矴步岭脚村赖姓同支族。

(二)平阳的赤岩山银坑

《平阳县志?大事记》⑾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设场局,陆续在焦溪、天井垟、赤岩诸山开采银矿,岁课2000余两。” 其中“赤岩”是指旧宰清乡的赤岩山,赤岩银坑即今腾蛟湖窦村银坑。

赤岩银坑的遗迹在今湖窦村银洞自然村溪边的一片竹林上头,离溪边约一华里余。所见银洞口洞壁呈倾斜状,洞内积水米余。据同行的林日俊先生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用两台抽水机抽了4天4夜才把水抽干,洞深38.7米。传说这个洞与几十米外下一坎的另一个洞口相通。洞口上侧有个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圆形竖洞,传说采宝客在这个竖洞里采走了一根“银笋”,而后在洞口建了一座小庙,供奉土地公。传说明朝曾有一名太监在此监工,病死后就葬在赤岩山,墓莹尚存,墓葬地名人称“太监墓”。

赤岩山银坑开采时间,据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记载:“永乐间……宰清乡之赤岩山(俗亦名银坑)十一年(1413)开采(旧志物产)。” 距今近600年。

(三)福鼎的叠石银硐与望海银坑

1,叠石银硐 叠石银硐,在今叠石乡竹阳村境内,从竹阳村址到银硐自然村要下行6公里盘山便道,位于会甲溪(即火热溪)边,可顺着溪流远眺承天氡泉泉眼上坡的宾馆,直线距离只有2、3千米左右。

2,望海银坑 据《福鼎县志·大事记》(第11页)记载:“正统十年(1445),开采黄海、黄社(今称望海,在叠石乡茭阳村)二银坑,正统十四年废。” 清光绪泰顺《分疆录》中,也有 “明初开矿……其时银矿之在闽界者,曰马尾、曰马头、曰黄社”的记载。可见,望海银坑在明初时开采无疑。

天井阳(垟)山银场是明代平阳县的主要银场之一,历六百年而鲜为人知

关于天井阳山银场的历史旧事,民间多有传闻但鲜见于史料记载。综合以上所述,笔者认为:

1,天井阳山银场拥有坳下银坑、天井银洞坑两大银坑群,是明代平阳县的主要银场之一。根据对天井矿冶遗址的实地调查,综合已知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天井垟山银场与在今泰顺县域的龟伏、石闩下、净水银坑,焦溪银坑,月湖银洞坑,今平阳境内的赤岩山银坑等相比较,其规模毫不逊色,或许超过其他坑场。上述银矿坑场,全部都在旧平阳县域之内,当是在永乐间同期开采,并由官府监管。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就有“宣德五年(1431年)布政司王泽言,平阳丽水等七县银冶,自永乐间遣官闸办”的明确记载。

2,天井阳山银矿于明永乐七年(1409)开采,当是弘治五年(1492)时封禁。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坑冶之课往时有银有铁。明洪武末年,浙江温处丽水平阳等七县立有场局,岁课二千八百余两,永乐间增至八万七千八百两。归仁乡之焦溪山、崇政乡之天井阳山俱七年开采,宰清乡之赤岩山十一年开采。宣德间又增至九万四千四十余两。英宗即位,下诏封坑冶,已而岁课四万一千七百余两。景泰元年以福建邓茂七乱复罢,天顺二年(1458)仍开,课额如旧。七年复诏封闭。成化三年仍遣内使督办。弘治元年课二万二千二百四十余两,五年(1492)十一月闭。”由此可见,天井阳银场的开采,前后时间达80年之久,其间或许还夹有民间私采行为。民间私采,时间或许会更早一些,因为边界上的叠石银硐在宋代就开采了,原在泰顺县汇溪乡地域的“处州黄坦坑”,也是明代之前的古银坑。或许在官府封禁后又有人违禁私采,如先前言及山寨基坑头的一处石壁刻有“嘉靖二十年” (1541)字样,恐是私采时留下的标记。

3,天井阳山银矿矿脉衰竭且地处偏僻,银场旧事在漫长岁月中逐渐消失。据泰顺《分疆录》(《分疆录点注》四一八页)记载:“圣天子临御五年,诏天下郡县,凡有银场而矿脉尽绝者,核实封闭之。”旧《平阳县志》也有“今天井阳之银坑及泰顺县界之银洞阳,尚有其遗迹。然目验皆为铅铁等矿,纵含有银质,其量极少”的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地质十一大队温州二分队曾经两次到天井探矿,并有过“拉沟”、“钻探”作业,据说结论也是矿脉稀薄。由于天井阳山银矿开采距今已经整整600年;旧平阳县域的银矿大多已划归泰顺县,县志又不宜越境记载;加上桥墩天井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至上世纪末才通公路,银坑故事难免在漫漫岁月中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

4,推测月湖银洞,很可能是天井阳(垟)山银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这样的推测有何根据呢?

第一,月湖银洞是泰顺县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坑场,但编纂于清光绪的泰顺著名史书《分疆录》对月湖银洞却未曾提及,而对泰顺县域内的龟伏、石闩下、神水、焦溪等其他所有坑场,甚至对毗邻的福建叠石银硐、望海银坑和处州“黄坦坑” 均有记载。旧《平阳县志》所载县域内的银矿中,有焦溪银坑、天井垟银洞坑和赤岩山银洞,也未见有月湖银洞的记载。第二,关于龟湖、焦溪、赤岩山的银坑史料中,都有“太监府”或太监监管的记载,而天井阳(垟)山银场却没有发现有关太监的踪迹,然而月湖银洞却有“太监府”。

以上两点看起来很矛盾,但在一种情况下就不矛盾了,这种情况就是“月湖银洞是天井阳(垟)山银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这样的话,史料只记载天井阳(垟)山银场而没有记载月湖银洞顺理成章,设在月湖的“太监府”不仅监管月湖坑洞还监管天井阳(垟)山银场,使天井阳山银场不至于失管也才符合情理。这种情况可能吗?完全有可能。理由是:桥墩区域及周边相当大的一片地域(包括今月湖、彭溪、雅阳和灵溪的部分区域),在唐宋时都属于“松山”,元明时同属于“归仁乡” 。只是桥墩、碗窑、碇步一带划入37都,月湖、彭溪、雅阳一带划入38都。月湖银洞的水流还是注入碇步溪而汇入横阳之江,与桥墩、碗窑、碇步、莒溪属同一水系。虽然明代时“分水村”(包括今大龙、碗窑、碇步)与月湖交界,其中的今碇步村和今银洞村、太监府交界,但是当时人口稀少,今时的分界线不一定就是明代时的分界线;再说“都”的划分是按水系进行的,当时又同属于归仁乡,在碇步或及毗邻设立太监府,监管当地银洞及三、四十里外的天井阳(垟)山银场,完全有可能。

同时,从当时交通状况看,碇步在元明时就是平阳北港通往福鼎、泰顺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南港经桥墩通往天井与通往泰顺要道的交叉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天井乡的人员和物资,仍然是通过桥墩至矴步再到莒溪、天井这一条古道流通,别无他路。正因为天井垟非常偏僻和闭塞,交通极其不便,明代时在碇步附近设“太监府” 统管月湖银洞与天井垟银场不无道理。当然,这种推测还需更多的史料来证实。

(本文有删节、阅读全文请登录苍南县矿山井巷行业协会网站)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