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共鼎平县委历史沿革,看浙南革命峥嵘岁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今年是中共鼎平县委成立暨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闽浙边90周年,本报风土版今起推出苍南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的“浙南革命”系列文章,回顾1935年至1949年间在苍南大地上点燃的革命星火、顽强斗争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我县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好“四史”、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板注入澎湃的精神力量。
90年前,中共鼎平县委成立。中共鼎平县委是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活跃于浙南、闽东交界地区的重要党组织。14年间,中共鼎平县委经历三次“县委至中心县委”的转换、两次组织中断,在极端困难时期采取联络员制等弹性工作方式,这种建制变迁轨迹直接反映了革命斗争形势的严峻,体现了中共鼎平县委为适应恶劣的斗争环境而进行的组织调适。本文试从鼎平县委建制起起伏伏,遥看浙南革命风云变幻。
一、创建与第一次升格为中心县委(1935年6月—1936年3月)
为加强党对福鼎和平阳(今苍南)边区的领导,进一步开展边区的秘密斗争,1935年6月,中共闽东特委决定在福鼎、平阳(苍南)边区成立中共鼎平县委,首任书记郭定玉,王宏文、罗烈生、周建生任委员,机关驻在福鼎周佳山一带,下辖上东区委、下东区委和平阳中心区委。
1935年8月,闽东特委决定将鼎平县委升格为中共鼎平中心县委,因郭定玉工作调动,由谢作霖任书记,活动中心在福鼎前歧、店下一带。11月,在泰顺金山、二湖一带成立中共鼎泰区委,郑丹甫任书记,归鼎平中心县委领导。这时,鼎平中心县委领导的有上东区委、下东区委、平阳中心区委和鼎泰区委,党的发展工作十分活跃,共有党员近千人。
同年11月,谢作霖(后叛变)调动工作,黄固生接任书记,鼎平县委中心机关活动在福鼎桥亭、苍南五岱山一带。由于平阳中心区的地域不断扩大,鼎平中心县委决定,从平阳中心区分出藻溪等地方,成立中共藻溪区委,书记林辉山(12月,因林辉山调动工作,卢兴曹接任)。同时组建了藻溪区肃反队,队长潘世雅。此时,鼎平中心县委下属区委调整为上东、下东、藻溪、鼎泰和平阳中心区委五个区委。
二、改属浙南特委,第二次升格为中心县委与停止活动(1936年3月—1937年7月)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转战闽浙边,与中共闽东特委会合,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闽东特委将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福鼎、鼎平地区划给临时省委直接领导。1936年3月,临时省委决定建立浙南特委,鼎平中心县委改为鼎平县委,归属浙南特委领导。
1936年4月,鼎平县委书记黄固生被捕,5月叛变。临时省委派龙跃到鼎平主持县委工作。鼎平县委进一步发展党组织,扩大根据地。至6月,在五岱山先后建立黎阳党支部、南山头党支部、凤村党支部和水沟党支部。这时,鼎平县委在苍南地区的基层组织计有16个党支部。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发展,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也不断扩大。
同年6月,临时省委决定,鼎平县委升格为鼎平中心县委,龙跃任书记。县委活动在闽浙边地区,下属区委调整为上东、下东、前矾、五岱区委,指导福鼎、平阳(苍南)县委。8月上旬,临时省委审时度势,召开了省委第十次扩大会议,成立了浙南人民革命委员会,扩大了人民武装。随后与党中央接上关系,与原浙南游击队会师于瑞平地区,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红军和地方武装迎来大的发展。
8月,龙跃调任共青团浙南特委书记,鼎平中心县委再次改为鼎平县委,江如枝任书记,活动的中心地区为五岱山和桥亭一带。此时,浙南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出现了大好的革命形势,在蒋介石的后院放了“一把火”。
1936年底,蒋介石调动纠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约10万兵力对闽浙赣皖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重兵“围剿”。1937年1月,敌人在苍南地区筑碉堡、设据点,实行移民并村、计口售盐等政策,颁发10条“杀无赦”禁令,大肆进行“清乡”、搜山,摧残根据地,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37年春,苍南地区的根据地遭到残酷的摧残,党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被迫停止活动。
三、第三次升格为中心县委与解体(1937年7月—1941年7月)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8月下旬,浙江省国共合作抗日和谈达成,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广泛宣传和全民响应。1938年4月,临时省委决定,恢复中共鼎平县委,书记林辉山,组织部长郭道款,青年部长刘先,民运部长陈朝九,妇女部长蔡爱凤。
鼎平县委根据临时省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宣传抗日、做好统战工作和恢复老区、发展新区等任务,以矾山埔坪为中心开展工作,活动在矾山、马站、藻溪等地和灵溪、桥墩的部分地方,先后恢复和建立了上东区委、下东区委、矾藻区委。5月,恢复和建立了岗头曾、昌禅街、昌禅田头、南山、大心垟、龙头庵、王家垟,三百坵、龟墩等党支部和凤阳漈头党小组。8月,又建立了东君后、石门岭、温州窟、拱桥内、大坪头党支部。9月,林辉山调任福鼎县委书记,由刘先接任鼎平县委书记。
刘先任县委书记后,鼎平县委运用“线索找线索,关系找关系”等方法,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38年冬季,建立蒲门党小组,在南坪、霞关等地活动。1939年3月,建立霞关党小组。6月,建立蒲门党支部。同时,下东区委在五岱山恢复了凤村党支部。经过一年的工作,至1939年10月,鼎平县委共恢复与建立党支部(小组)40多个,发展党员300多名。
1939年,经中共鼎平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浙南特区党代会、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刘先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随浙江代表团奔赴延安。9月,周义群接任鼎平县委书记。党组织活动的基本地区发展到矾山镇、南堡、南宋、埔坪、南坪、霞关、澄海、沿浦、水头、腾垟、桥墩镇、观美、藻溪等地。
1940年1月,为了加强浙闽边区党的工作,浙南特委决定,鼎平县委升格为中心县委,周义群任书记,陈辉、陈百弓、欧阳宽、蔡爱凤任委员。鼎平中心县委除领导上东、下东、藻溪区委和蒲门党支部外,还指导福鼎、泰顺二个县委的工作。因周义群在任中心县委书记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左”的政策,1940年10月,周义群(后叛变)被调动工作,鼎平中心县委被改为鼎平县委,由陈百弓接任县委书记。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在温州地区设立了第五绥靖分区,在浙闽边区成立联防委员会,调集浙保三团等军队,进行反复“清剿”,鼎平县委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41年6月,陈百弓被捕牺牲,欧阳宽短暂代理县委书记,被捕牺牲。同年,鼎平县委主要干部朱善醉、章志中等接连被捕牺牲。基层党组织破坏殆尽,鼎平县委解体。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苍南地区党组织完全转入秘密活动,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
四、中共鼎平县委的恢复与撤销(1941年7月—1949年8月)
1941年冬至1942年,上级党组织几次派人恢复鼎平县委工作,均未能成功。1944年5月,根据浙闽边区委的决定,鼎平县党委制改为联络员制,由郑衍宗为鼎平县联络员,部署干部分散隐蔽,执行勤耕、勤业、交朋友三项任务。鼎平地区一部分党员干部长期坚持在沿海岛屿活动,坚持斗争,建立了武装队伍,使党的一批骨干分子隐蔽下来,保存了党的基本力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10月20日,浙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反对派进攻的正确方针和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关于“发动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的指示,作出了《关于组织问题的几个决定》,改联络员制、特派员制为党委制,从而实现了隐蔽精干到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
在此情况下,1946年11月,鼎平县委得到恢复,由郑衍宗任鼎平县委书记,开展革命活动,进行党组织的整理工作。这一时期,县委活动的中心地区主要在枫树坪、岗头曾等地,在群众的掩护下,秘密进行工作。
1947年10月,鼎平县委书记郑衍宗等参加了浙南特委第八次扩大会议。根据扩大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鼎平县委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开辟新区,不断扩大根据地。苍南地区的华阳、南宋、埔坪、昌禅、挺南、藻溪以及龙沙、半垟、赤溪等地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块较大的根据地。至1949年4月底,鼎平县委领导的上东、下东、南鹤、蒲门四个区委在苍南地区计有党支部61个和党小组13个,党员总数437人。
1949年7月29日,浙南地委(1948年11月浙南特委改浙南地委)改为中共浙江省第五地委,决定撤销中共鼎平县委。8月,鼎平县委机关并入中共福鼎县委,原属平阳县行政区的蒲门区委、南鹤区委和下东区五岱山、上东区四大王以及鼎泰、泰平区的大龙、天井、莒溪等地党组织,划属平阳县委,原属福鼎县行政区的上东区委、下东区委划属福鼎县委。至此,中共鼎平县委完成历史使命。
鼎平县委长期横跨浙闽两省,先后隶属闽东特委、浙南特委,承担协调福鼎、平阳(苍南)等地革命工作的特殊职能。鼎平县委的沿革史,是浙闽边区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革命、灵活斗争的缩影。鼎平县委在严酷环境中坚持斗争,为浙南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章文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