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盛陶村名及“旗杆内”人事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谢祖杯

  世事纷繁,有天下事、国事、家事、公事、私事。不过,世间的事世间的人做,世间的人做世间的事。人与事总是纠缠在一起不分不离,以人说事,人事难分。

  “盛陶”是村名,苍南县藻溪镇盛挺社区辖下,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开阔,隔“藻溪”,北岸是高岙、藻溪标志“公婆石”、魁桥垟、繁枝垟,溪南岸是廿八都盛陶垟一片良田。

  明弘治十六年(1503),“盛陶”作为村名出现在社会面前,《温州府志》载:平阳县亲仁乡“28都,港边、西陈(今西程)、盛陶。”

  自1503年起至今,前后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世故。细思量,“盛陶”作为村名,这其中应该有什么文章,或者说有什么奥妙所在?

  翻一翻字典、点一点百度,“陶”字就有好几条解释,其中①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罐。②制造陶器,陶窑、陶铸。顾名思义,是否可以把“盛陶”理解为此地早前“乃盛产陶器也!”

  近年来,盛陶村出土唐(618~907)青釉双鱼纹碗、青釉荷叶纹碗,五代(907~961)陶砻磨。但,这只是出土文物而已,还看不到有生产陶制品状况。后来,发现“盛陶窑址群”:源美内、下山虎、北山脚、贡子头、龙山头、大岭脚,共6处古窑址。古窑址堆层厚度在150厘米~200厘米之间,发掘出土的主要产品有碗、盘、罐、杯、壶、钵、盏等,以施半釉为多,表面浮光明显,纹饰简朴,以素面为主,注重实用;出土窑具有缸形匣钵、凹底匣钵、束腰喇叭形垫座、垫圈等。从产品及窑具来看,基本保持晚唐至宋、元传统的泥点垫烧方法。据此,文物专家研判认为盛陶古窑址群为晚唐(开成元年至天佑元年四年,836~907)时期古窑址群。1983年2月22日,苍政发(18)号文件,把“盛陶古窑址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点。

  从当年的人口及人口消费、生产能力看,这里有6个点的生产规模,确实“盛产陶制品”,适用“盛陶”来概括。很不简单,这一下把盛陶“盛产陶制品”的时间,上推到晚唐。从盛陶的地理位置看,背靠“盛陶山”,有柴薪源源不断供给陶窑煅烧陶坯用。面对盛陶垟沃野,有丰富的黏土供给陶窑制作陶坯用。陶制品运输不成问题,可以在盛陶溪运至杨家汇装船,过“梅江”出“楼石”,就可以抵达我县江南垟、江西垟,甚至还可以在鳌江装船远销外埠。据说,1950年代兴修水利时,曾在下山虎杨家汇一段溪床挖出过许多陶制品碎片,或个别比较完整但有些许破损的陶制品。顺理成章,盛产陶制品所在处所便为周边村民所熟知,久而久之,“盛陶”便成为村名,被社会上所认可。

  如此看来,“盛陶”作为村名始自晚唐,已经在社会上叫响千年以上。盛陶的发展史提前到晚唐还有一个佐证,盛陶小岭脚有“荐恩寺”。民国版平阳县志载:荐恩寺,唐咸通间(860~873)建。

  人之初,有父母长辈呵护。长成后的先民聚居的村落也需要太平,所以但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往往都会有寺庙、宫殿,供奉佛祖、神灵,让乡亲们有祈求消灾解厄保平安的场所。是否可以这样说,是“盛陶”催生了“荐恩寺”,“荐恩寺”反转印证了盛陶村因“盛产”陶制品而出名的最早时间。但是,盛陶村的原著民姓啥名谁,他们的去向,而今的我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已经无考。随着明末清初,大量的闽南群众迁徙来到盛陶村周边繁衍生息,聚族成村,因而,盛陶村周边增加了周浦岭村、下山虎村、新荣村,社下村民姓氏有陈、卢、高、曾、吴、方、林、谢、潘、黄、肖、刘、薛、詹、叶、康等。2012年,盛陶村、周浦岭村、下山虎村、新荣村和“盛陶山”——原挺南乡汇山村、毛徐村、草白村,整合成现在的藻溪镇盛挺社区。

  盛陶村有太阴宫,俗叫盛陶宫,供奉陈十四娘娘,占地面积2250平米,建筑面积1035平米,有古戏台,戏台石柱镌刻有“清嘉庆九年(1804)”。宫门外盛陶溪边有一株“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名木“无柄小叶榕”,编号为浙CD0140,树龄210年。这株榕树有一枝向宫内“伸长”,一枝在溪边“低垂”,人们调侃说:大姐好命去看戏,二姐溪边摸沙蛤。民国时期和解放后,这里还曾是挺南乡政府办公场所,盛陶小学校舍。

  说到盛陶村,不得不说“盛陶旗杆内”。

  “盛陶旗杆内”陈家宅院面西,原来有门屋、正厝两进及两厢房,现在门屋没了。四十几年前,正厝拆建成9间7柱脚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而今,厅左首间人去楼空,隔壁间倒塌,还两间拆除。正厅二楼前窗台砖墙面有灰塑“凝瑞氣”三字,寓意“聚集吉祥,凝聚瑞气”,没有前后落款,楷书字体非出自名家手笔,也许原祖厝厅前曾有门匾“凝瑞氣”,拆建后门匾没处挂改用灰塑,原门匾失迹。原来的两厢拆建成砖混结构二层小楼房。

  陈家后裔洪泮(1762~1817),讳水,号雪畴,榜名范,清嘉庆丁卯年(1807)得中“贡生”,故而在自家祖宅前竖起旗杆,坊间人称“盛陶旗杆内”。原花岗岩旗杆石在文革间失迹,后人在2014年制作黑色大理石旗杆石树立在自家祖宅墙外。

  盛陶旗杆内陈姓,据清道光辛丑年冬月(1841.11),候选儒学正堂训导、眷弟苏上韩撰谱序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汉道由乐清白石迁盛陶为始祖,生卒失考。”

  汉道五代孙洪泮,生清乾隆壬午、卒嘉庆丁丑(1762~1817),讳水,号雪畴,榜名范。乾隆己亥(1779)入泮。乾隆乙巳科(1785)补廪。嘉庆丁卯科(1807),洪泮被选中贡生。洪泮入贡,在屋前竖起了旗杆,后人都叫这座大宅为“旗杆内”。

  世说“祖上有德荫,子孙能发达”,翻阅陈氏家谱,盛陶旗杆内自肇基祖汉道于明嘉靖年间,由乐清白石徙居盛陶起至茂字辈,乃至后来者,的确“兴旺发达”。所以,陈家早年修建的宅院已经拥挤,后裔便在清光绪年间,选址离祖宅后直线200米左右的山脚修造面西正厝二进两厢房,晚清格式四合院新宅院(如上图)。正厝前座七间双落翼,后栋九间双落翼。新居开设染布坊,取名“源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故而坊间称陈家新居所为“源美内”。现今,基本可以说“源美内”已经旧貌换新颜,正厝前座已拆建成8间5层砖混结构居所,院落埕斗改造小花园。后栋9间右首3间拆建成砖混结构,没拆建的基本保持原貌。

  也有“源美内”后人到灵溪街办厂经商,商号“公生和”,招牌商号“公生和”为灵溪叶适今先生大手笔。厂址在灵溪镇公园山北麓、灵溪桥东南头,有四间店面,厂房十余间,主要生产经营红酒、白酒、酱油、水作豆制品,有一个特大埕斗摆放几十口大莲缸,专门翻晒制作豆豉。解放后,“公生和”曾是灵溪区公所办公处所。后来,灵溪区公所搬新址,便还原作为灵溪酒厂生产车间。1980年代,厂址场地改建成民房,现河滨西路约203~223号。

  以上既是盛陶村的“古事”,也是盛陶旗杆内陈家的家事、往事。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