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欲休还说《未必说》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张耀辉

  叶匡政新近出了本《未必说》。

  三十几年前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常在一些刊物上见过他的名字和作品,这个安徽合肥人,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发表、出版作品很多,网络上有关他的简介、资料、微博、文章还有许多。这其中,“华人百大公共知识分子”和2016年入选“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诗人百强”,在我看来更让人在乎。比起他诗人和学者的桂冠,文化批评家让人敬畏,隔着一些需仰望的距离。他们对于一项文学作品,进行缺点的剖析,往往在逻辑是逆于常人,从而从另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评析一篇文章,或者一文学作品。在习惯“歌德”国度和盛行“点赞”的文坛,做到横眉冷目又热血心肠尤见其难。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三年前。作为著名的六根(李辉、叶匡政、绿茶、韩浩月、潘采夫、武云溥)中的一员,他随绿茶来到苍南,应约到矾山走走看看。那天,李辉他们几位一大早就到了矾山,我带客人参观了大半个矾山,他还没到。“六根”告诉我他一定在宾馆赶文章,实情也是如此。他曾是《南方周末》《新京报》《南都周刊》《北京青年报》、香港《东方日报》等数十家海内外媒体的专栏作家,2009年至今《凤凰周刊》主笔。他的勤快和忙碌,深刻和渊博圈内有名,是公认的时评写的最好的诗人,是诗歌写的最好的时评人。

  那天晚上,我们聚在县城吃饭,他早早就在包间等候我们,又整齐地理好餐具。不知道他酒量如何,那晚他打了个通圈,老友新朋都一视同仁,喝了酒,说了不少话,很是真诚,很见义气。

  过后几天,我收到他为我第四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获奖作品《故乡是我一生的饭碗》精心推敲的推荐词。“作者用诗句保留对故乡的记忆碎片,循着记忆中的点滴线索,指引自己的精神回到故乡”。最近几年读他的文字,越发觉得我们在“精神回到故乡”方面颇为相似,但他走的更为辽远,他用时而温柔、时而悲愤的诗句,倾诉内心的情感与哲思;又用严谨、冷峻、理性的时评针砭时弊,为诸多社会公共议题建言献策,他文章中不乏对时代的审视、对人性和心灵的拷问,以及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求解,读后常让人掩卷沉思,击掌称快。

  我大他三岁,这几年发消息,他一直称我“耀辉兄好”。我有时会从他微信朋友圈拿用一些资讯,如苍南籍著名作家张翎编剧、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只有芸知道》首映日,柴桥头公众号就第一时间拿到他的精彩影评《有你的日子,就是我想过的日子》,很受读友欢迎。

  国庆前夕,我收到他的《未必说》,这是他最新出版的文化随笔集,全书分为四辑,收录了近年来他发表在各媒体的文化评论、思想随笔等五十余篇,共计18万余字。

  好像我们确实到了一个“未必说”的年代,未必说真话,未必说实话,未必说心里话……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无法说。当说和不说变得不再重要时,我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但即使如此,我们也未必空口说白话。

  第一辑《文化的意外》的《散文的述而不作》中,他认为“生命中再琐屑,再普通的事情,只要心满意足的写作,就是诗意。”《艺术的意外之声》中,赵半狄他甚至不愿意承认绝望,展示心中的蔑视,那恰是他的行为艺术与这个时代应该保持的关系,通过冒犯他人而获得审判的自由。在我看来,作为文化批评家的他多少也会有类似的“割裂”和困惑。他游玩周庄,摸到周庄的隐逸之骨头。他做过一些电影节的评委,对烂片横行的越来越肆无忌惮的影坛的扫污,《有人领了“金扫帚”》认为“任重道远”,现在有增无减的文字垃圾有何尝不是?

  第二辑《传统的镜像》中,他说养心之难在慎独,说爱的匮乏症,说“庸”说“孝”,说“民本”说“王道”,说儒家的“幽暗意识”说“内圣外王”……他结合一些社会时事,把儒家智慧的一些闪光点,挪移到当下公共生活空间,迸发出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偏爱寓言”的文雅又尖锐的他,慎独,真诚面对内心,写出拓展自己的思想,流传自然就很广。《“危言”与“言孙”》中,我对他“人格才是真学问”颇为赞同。

  第三辑《历史的蒸馏》中,“‘人’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体”。叶匡政认为,《左传》《春秋》《史记》《易传》等著作,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给“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把历史看作一种不证自明的真理”,流露出作者通透而坦然的历史观。我印象中的他,颇有些“晋魏风度浪漫精神”。“九鼎铭辞争颂德,别忘百年粗粝总伤贫的历史和现实”,“六根”之一、著名作家韩浩月认为《未必说》“流露通透而坦荡的历史观”。就写史而言,他的取舍和思考较之我平时读到的一些同类文章,显得节制,利索,独到。

  比如唯一一篇写温州《逃难者的天堂》,他在研读谢灵运和温州的海量史料后,认为“温州是逃难者的天堂”,写活了高蹈睨世、建功无业的谢灵运的怅恨和苦痛,写了人与故乡的精神纠缠。他在只言片语写矾山福德湾时,说“真有来到美国西部小镇的感觉,能想象当年矿工满街时,当地的繁华和喧闹”。

  《智识的张力》这一辑,叶匡政说边界意识,公共意识,良心意识……他将一切有利于个人素质提升的标准与要求,都列入智识的范畴。在现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一些无所适从,讨论如何学会分辨与取舍,拥有智识,信奉“大自然乐秩序本身才是人类应该的最高价值”,以“同怀客”适应现代生活与人际,以“生态良知”恪守社会的香格里拉。

  作为一位英语老师,我对本书末篇《英语这只“拦路虎”》深有感触。现在社会已无打虎武松,去“外语必修”到中国的教育机制担当引领社会进步、培养公民精神的蜕变,是当下我们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想起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讲述了为医的三种境界,何尝不是为文的期盼?《未必说》的建设性要大于批判性,他为读者提供一些信息,讲述一些道理,但也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可以说的作者都说了,未必说的相信读者会懂。

  康德有言: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大概也是《未必说》一书的价值所在。反正,我多少又懂了一些。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