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凤阳忆旧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山水结在四个方,鹤峰出座交椅山。四项宝贝守凤阳,凤楼雷家立旗杆”。在凤阳的山林和田地间,时常会传出一阵高亢嘹亮的歌声,然后在山地的那边兴许就有另一个人歌声迎接而上,这是畲乡经常听到唱歌的场景。

  今年70岁的凤阳畲族乡兰梅英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小爱好畲歌,多次代表畲族参加省、市畲歌比赛并获奖。2002年2月,兰梅英受邀为大型小儿电视连续剧《山的那边是大海》演唱畲族民歌,饰演“钟嫂”这一角色。

  过去几十年,为让更多畲族青年学习畲歌,她在当地举办培训班,培养出近百名新一代畲族歌手。2009年3月在景宁全国第二届畲族民歌节时,她推送5名优秀学生组成代表队演唱的《倒茶歌》在比赛中夺得金奖。2012年在岱岭乡云遮村举行九九庙会上,她指导凤阳乡8名畲歌手,齐声歌唱,祝福美好生活。2019年10月,她带畲族姑娘为前来凤阳釆风和交流的丽水市畲族文化研究会一行现场演唱自创畲歌,明丽婉转的畲歌唱出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我们的畲歌大家都来唱、闹,热闹。过新年大大小小都高兴,唱畲歌祝福我们新年快乐。”

  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兰梅英正忙着家务。我的发少、乡工作人员张振辉为我们一一作了介绍。得知来意,她非常高兴,带我们参观她们夫妇收藏的畲族物品,并不时地拿出一些物件给与讲解。谈及畲歌,她抖落的故事一堆一堆,听后让人见到情真,也看到意切。她告诉我,那一年女儿出生不久,自己就到外面表演,唱歌,带徒,无暇顾及家人。当时没奶粉和其他营养品,全是他爱人在经营忙碌的小吃店之余,带好襁褓中的孩子。“我自己也动过几次手术。女儿体质弱,我有责任”。我注意到说这事的时候,她一直看着坐在一边的陈叔叔,眼神像小女孩。

  我们提出合影拍照,她马上拿出自家的畲族服装,给随我同行的一位亲戚换上新畲装,手把手地把银光闪闪的畲族银饰、头盔,腰带,认真给客人和自己戴上。

  我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金色的光线正好从她家敞亮的大门照进,如那件红艳艳的畲装,也如她刚唱过的绕梁畲歌,在深秋寒露的那天温暖贴心。

  供销社

  2016年4月,我随“志在行”徒步队友路过凤阳,拍下了被新房子逼视下的矾山供销社凤阳供销综合商店旧址。

  记得我父亲来这里工作是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后期,有七八年光景。我父亲任职时,凤阳供销社是五间平房,大约两三年后建成了两层建筑。我那时六七岁,住在二楼边间,外面有个阳台,看山吹风,挺惬意,只是晚上睡觉后,要小便什么的,必须得起来,沿着木楼梯走到楼下,虽然走廊有一盏15瓦老式电灯亮着,但夜深人静,多少有点怕,所以常常小跑一样快去快回。

  我平时随父亲或者父亲同事到凤阳,走的是南堡、顶村、金斗垟的山路,一埔路(十华里光景),婴仔脚,不一会儿就到。在凤阳,有一些年纪不相上下的畲族伙伴,白天瞎玩,晚上到公社看电影。没电影时,也瞎玩。不像大人,天一暗,就往供销社靠拢,谈天说地。店内木质柜台上面几盏日光灯,把不大的商店照个通亮,他们说“小上海一样“。我姐姐很清楚的记得,加建房子时,她初中刚毕业,也去做粗工,从矾山带去铁钉、油漆等。二层新房开张时,几只日光灯一开,畲婆一大堆进来,连声感叹供销社像“火光殿”。

  那时凤阳供销社供销社,柜台上方有商品宣传画,有几年还有毛主席语录等。买东西要凭各种票证:粮票、肉票、布票、油票、化肥票、农药票……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五金、农具、肥料农药、婚庆用品等,甚至还有普通市面上少见的商品,像竹筛、杆秤、铁锅等。

  我父亲同事、南宋人吴秀华伯伯爱逗我玩,每次看到我就说我“好疼”。他象棋不错,算盘打得很溜,人高,微胖,白净,在店里卖布料,很先生的样子。当地畲族、退伍军人兰朝菊叔叔在我眼中简直就是王心刚主演电影《侦察兵》里那个解放军连长,还有矾山人郑乃川、朱道建、卢生闲等。卖肥田粉(化肥)的李昭庆(谐音)伯伯的孙子叫“瑜”,是我那个年代的好玩伴。卖盐的生闲叔(后任矾山工商所所长)一次腹痛难忍,三更半夜,几位畲人用竹椅一路把他抬到矾矿医院。

  这些父亲和我命中有缘相遇的人们,是那时苦乐岁月的见证和参照,友好的叔伯、善良的畲人、真诚的伙伴,他们的后人不少成为我们的朋友、亲戚和后来帮我度过工作挫折的贵人。

  昨天我拍照了几张旧址上被拍卖后改成的新房,我再看这些照片,觉得不好看。现在,它被隔成不同的几间,外墙下端是粉刷的青石,上面是番木色的瓷砖,像不修边幅的懒散汉子。

  记忆如老房子前面的溪水,汩汩有声,时而飞溅出晶莹的泡沫,雪浪花一样澎湃着我。

  “糯米舌”

  父亲在凤阳工作,与当地畲族开始人情往来,畲人送我们“糯米舌”是常事。“糯米舌”还有人叫”畲婆饼”,就是捣糍粑。捣糍粑是畲族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前后,畲族同胞都会聚集在一起做糍粑。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畲族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要制糍粑,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打糍粑的工序分为泡、蒸、打、滚。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泡要用山泉,蒸要在木甑里,打要用力均匀。各种工序下来,耗时又费力,但做出的糍粑却细腻而爽滑,鲜香而脆口。糍粑不仅表达时来运到,生活年年甜的美好心愿,也有阖家团圆的寓意。

  供销综合商店食堂旧址还在,它原本就是供销社后面临溪的一间小瓦房,经过供销社出口处一小方水泥板的屋檐下,我来来回回食堂和内屋。少年嘴馋的我特别得到食堂烧饭的黄阿婆的疼爱,在吃腻了青菜和干贝壳肉之余,她给大家做了许多好吃的,比如叫不出名字的赤溪过来的海鲜,山里的兔子肉等,就连糍粑,在阿婆灵巧的手上都能烧制出花样。每到吃饭,她总会多给我打菜,平时也会给东西吃吃,“婴仔快大,要多吃点”。前些年,我每到凤阳办事,总会问乡人黄阿婆健在否。兰梅英爱人陈叔是凤阳土著,他与我父亲熟悉,他还能清楚地叫出我爷爷的名字,那天他告诉我,黄阿婆走了好多年了。

  我想,老人若在,该有百来岁了。慈祥如她这样的好人,在天堂,也一定很好。

  “1972年我7岁时,大姐初中毕业,谋了个粗工——挑饼。每天她从矾山出发爬坡越岭走十多华里山路,用甸箩盛满320个“七刀饼”到我父亲工作的凤阳供销综合商店,一天来回赚八角钱,挑了一年多。其间,我父亲捎回凤阳畲族人的糯米舌让年少的我常有口福。”——《念父贴》

  奶奶、阿公、伯父、父亲、母亲眠宿在凤阳山的高处,太阳还在冉冉升起。每年我都会来看他们,看凤阳,看这看那,透过时间之眼,少年往事如花。博尔赫斯在《乌尔里卡》小说的开始,写道,我的故事一定忠于事实,或者至少忠于我个人记忆所及的事实。

  离开凤阳,我在当地人房前的停车处邂逅两位畲族孩子,小的男孩才五岁,却很大方,主动跟我打招呼,“叔叔好”。我在凤阳时候,大约也是这般年龄,如今我快退休了。我现在岂止是叔叔啊,孩子。(畲歌人)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