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张则明人生的几处“不明”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7日 来源:

  张著(字则明)为元末明初蒲门人,却至今不知他究竟来自当年蒲门四都(52~55都)之地哪个里居。很想一探究竟,可囿于手头资料之限,念头几度明灭。近日,读《永嘉集》些许篇章,顺便记下此前不曾知晓的点点滴滴。且也感慨,这名不乏政声的先贤,颇有名气的文士,究竟还有多少“不明”之处有待探索——

  蔡榆

  常熟州儒学,张著乃末任?

  据周榘撰《永嘉先生传》的说法,张著“游学至姑苏之琴川(常熟),会兵梗,弗克归。”滞留姑苏的张著,遂家常熟。

  元至正中,乡贤张著、郑东兄弟为避乱而至常熟居。他们以经术文词而盛名远播,为当时常熟文坛带来一抹亮色。《永嘉集·序一》作者吴讷语称,“吾邑文学益盛于一时矣”。因为文名远播,当地人争先拜师从学。

  元至正十九年(1359)八月,省内天台人陈敬德莅任常熟州儒学教授。在张著生活常熟的时光里,陈敬德是一位重要人物。检《永嘉集》,张著与这位台州老乡诗作酬和,篇数不少。可见二人交情甚笃。

  在《永嘉集》中,与陈敬德有关作品且明确日期的,是《庚子(1360)正月十日立春登虞山集致道观,次陈敬德韵复分韵得书字》。这是在陈敬德上任四个来月后的翌年正月,两位浙江老乡的一次深层对话。

  在张著诗中,他坦言自己恬淡旷达的内心,“人生百年间,不乐将如何?出处况异路,聚散无亲疏。”

  至正二十二年(1362),陈敬德辞任常熟州儒学教授。任上的陈敬德颇有作为,“三间之年,芜复废兴,人以廉能见称”(见张著撰《常熟州儒学土地祠碑记》)。辞别之际,张著撰《送常熟州儒学教授陈君敬德秩满序》,“嘉其既往而勉其将来”。在康熙《常熟县志》中有陈敬德传记,结尾一句是“邑人张著有送行序”。可见这篇送行序在当时有着一定范围的影响。

  据康熙《常熟县志·卷十·官师表》记载,陈敬德离任后,于德潜接任。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张著接替凌攀出任常熟州儒学教谕,直到入明。因此,张著很大可能是元朝常熟州儒学见载史籍的最后一任教谕(注:同治《苏州府志》载为“训导”)。

  如果说元代常熟州儒学大门由张著关闭的话,那他可谓同时关闭了一个时代。有意思的是,一位名叫傅著(至正二十二举人,字则明)的常熟当地人,以常熟县(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儒学教谕的身分,打开了当地教育进入明朝的大门。真可谓“著去著来”。

  莫须有状元榜,无来头进士群

  离开常熟州儒学教席的张著,参加朱明洪武三年(1370)的科举取士——乡试。这个时期,在苏的郑采郑东兄弟均已殁。

  据康熙《常熟县志·卷十一·选举表》,张著、唐溥(彦博)、邹立诚(九思)、黄著(昭夫)四名“邑人”乡闱中举。据周榘撰《永嘉先生传》中称,张著当年中直隶乡试第十一名。

  然而,命运跟张著开了一个大玩笑。“未及会试,太祖皇帝遣使颁敕命即其家,授陕西延安府肤施县知县,就令赴任。”无法参加第二年进行的“开明第一试”——会试,这是张著人生历程中不争的事实。

  可是,弘治《常熟县志·卷四》载:张著,永嘉人。元季游学常熟,遂家焉。洪武初,以易经中进士。在明季编撰的《常熟县儒学志·卷五》上则如下记载:

  国朝洪武三年徐士全榜

  张著字则明。任肤施知县,升临江府同知。卒于官。

  黄溥字彦博。终阶州判官。

  邹立诚字九思。终金州判官。

  黄著字昭夫。终监察御史。

  这段记载之后附有考据文章。按语称:明兴以来诸科第志俱无徐士全状元,而是科(洪武四年)状元乃吴伯宗也。且伯宗榜无四公名。岂革除间尚有舛误耶?

  据史料,洪武六年以后罢科举举贤良,至十七年恢复乡试。十八年恢复会试殿试。

  在同志《卷六》上,再一次出现更显离谱的表述:“洪武二年庚戌科张著辛亥进士”。

  令人不解的是,洪武二年为农历己酉年,与“庚戌”(三年)对不上号,与“辛亥”(四年)更是有跨度。也令人不解的是,连同张著在内,多达四人被误以为进士,而且涉及一个莫须有的状元榜。

  这算是张则明人生历程又一“不明”之处。

  长途跋涉赴任,身心俱疲难言

  相比张著定居常熟时间的模糊,而他离开常熟赴肤施履新的时间则相当清晰。更清晰的,当是他的匆忙离别赴任、难以言语的旅程艰辛和孤寂的心路历程:

  在《至凤阳府述一百韵》诗中,他写道:“尚期重会试,岂意入铨行?九月初颁诰,初科亟趣装。家贫空儋石,道远裹糇粮。天地孤云杳,关心万里长。”

  1370年九月,张著从江苏常熟出发,踏上了前往三秦之地肤施的赴任之路。《常熟北门简陆子善》一诗,当是行前之语:

  仲冬十九日,我舟出北门。朔风寒凛冽,河水吹欲浑。客行畏远道,开逢对晴暾。愁来讶孤寂,强笑同清楢。酒酣发意气,高视小乾坤。男儿志千里,去去勿复言。大鹏遇希有,青云遂高骞。

  明知西行征程跋山涉水艰险莫料,但他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面对离妻别儿、旧友无盟这样浓烈的离愁别绪萦怀,他还是以努力实现人生抱负为目标,以古来烈士为榜样来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在《出吴城道中简陆子善》一诗:

  十一月十日,张子将北征。长揖二三子,早出东吴城。

  朔风动地来,旭日无光晶。官河绝舟楫,道路犲虎横。

  淮南八百里,始此跬步行。天寒岁时暮,所至无旧盟。

  妻孥隔异县,冻馁愁相萦。出处方艰难,况图禄位荣。

  窃怀古烈士,不计身重轻。尚义在知己,有用辄尽情。

  君看乌节度,特起温石生。去去各努力,庶以成勋名。

  这一路艰辛,在《西征》一诗中有着十分详尽的描述。“计程两越月,始观华岳碧”。可见,张著抵达肤施的时间,差不多是年底了。

  县治附郡城,塞道接沙碛;习浇不易化,俗弊不易革;土地多石崖,民物杂夷狄;

  庭讼多诡诈,邻境半盗贼;矧遭岁凶荒,赋税倍畴昔;鸡犬无相闻,茅茨委荡析。

  远离曾经熟悉的“春乘泛湖船,秋振登山屐。把酒月在天,啜茗风生腋”江南水乡生活,面对陌生的北方天寒地冻、民生凋弊的局面,那种心情真是无以言喻。更不堪的是,身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异地,那落寞无助的形单影只,纵有千言万语,又怎能尽述个中之五味:

  留家沧海边,安否远莫测。

  鱼雁绝音书,取舍昧筹画。

  妻孥信饥寒,升斗谁与籴。

  深愧为人父,乃尔相弃掷。

  公退每伤怀,肝肺如割刺。

  此时的他,也有过寄情山水享受田园之乐的念头,这也是旧时文人独善其身的宿命式精神寄托:

  劳生空处疲,于事竟何益?

  掉首谢功名,甘分老耕织。

  逍遥山水间,击壤歌圣德。

  没有沉沦的他,而是用心经营勤于政务,三年后肤施局面大有改变:

  “抚字有方,民安政举。”(弘治《常熟县志·四》语)

  “县民频年避兵,窜匿山谷。著招谕归业,修举废坠。民始知有太平之乐。”(嘉庆《重修延安府志》语)。

  “莅官三年,不尚鞭扑,专以德化人,吏民爱慕之。秩满考绩,当升。邑人诣阙借寇,遂得旨复任。”(《永嘉先生传》语)

  生活,又对他开了一个玩笑。继续留任,又三年。

  临江同知任上,人生旅程终结

  肤施县令连任期满后,张著升临江府同知。这一年当在1376年。可以想象,他又是千里迢迢风雨兼程奔赴新的征途。

  临江府属江西省,宋时称临江军,元称临江路,明称临江府。下有三个县,清江、新淦和新喻。而我们熟悉的晏公神,即来自清江。四特酒,是这里的名优特产。被认在我县芦浦完成的《芦浦笔记》一书作者刘昌诗,就是临江军清江县人氏。

  在他赴任新职数月后,当地“讼庭日简,民方安其政”。不幸的是,“以疾卒于官所”,享年六十岁。后归葬常熟。

  检同治《临江府志》,从秩官、儒林、理学、文苑、贤寓等章节中,从宋至明,均未见来自昔属平阳的“张著”。

  他在临江府任上的点滴痕迹,都淹没于历史长河了。身为临江府同知,虽然上任仅有数月,毕竟颇有政声。咋就连个名字都没有呢?

  这也是张著人生“不著”的又一处。

  顺带纠正一个说法。前些日子,网络有文提及同治《临江府志》载有张著小传。其实,这是张冠李戴。

  在临江历史上,就目前所知,至少有过两位叫“张著”的人有过任职记载。除了本文张著断无信息外,载有传记的是另一名张著,字少微,龙泉人。宋绍兴初知临江军。因此,二者时隔甚远,根本不可能系同一关系。

  据陈镇波撰《永嘉集·后记》,张著卒于1377年临江同知任上。

  结合有关文章来考察,陈先生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据张著为离任的同乡郑士钦撰《送鄜州判官郑士钦南归序》,可知撰序当在乙卯(1375)冬十二月。而此时,系张著复任肤施县事初期,文中称“满期尚三暑寒”。如此可见,张著第二任期届满当在1378年。此后赴任临江同知,又过数月,综此一计,卒年时间显然是在1377年之后。

  另者,周榘撰《永嘉先生传》亦称,张著乃“(复任)逾年,竟以升江西临江府同知”,可知张著系足年离任。因此,卒年当在1379年为是。由此,按享年60岁计,可推其生年当在1319年。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