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当保家卫国——老兵唐振兴忆当年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6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那些浴血烽火的青年大多已经步入垂暮之年。不管现在的他们脸上添了多少深如刀刻的皱纹,在人民心中,他们永远是光荣的缔造者,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的追忆,是最贴近真实和最个人化的历史还原。近日,本网记者随同县老干部局一行寻访了我县那些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红色故事。

  唐振兴近照

唐振兴年轻时候的照片

  老兵档案

  唐振兴,1928年12月出生,1946年3月加入鲁南军后勤四科,1947年6月成为鲁中南后勤兵。转业后成为浙江省被服局材料员,是我县依然健在的几位抗战老兵中的一员。

  “今天大家就坐在一块,好好地聊聊历史。”今年已8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唐振兴老人记忆力还很好,追忆往昔,说起自己当年为什么参军抗日和战争中的点点滴滴,老人思路清晰滔滔不绝,依然十分激动。

  记者 缪依含文/摄

  生活困苦 萌生入伍之心

  1928年12月,唐振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县。在这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广袤平原上,人们却过着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唐振兴也不例外。父亲去世时他还不能够记事,几个兄弟姐妹都靠着母亲一人独自抚养拉扯。为了能有口饭吃,也能替家里减轻负担,年幼的他在家放牛、割草、拾粪,帮着干些农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们现在生活条件都好起来了,是没办法再体会到我们以前那种苦日子了。”唐振兴说,那时候走在田地上,经常会看到和他年纪相仿的孩子,肩上挎着一个竹子编的簸箕,一边走,一边将牛粪、鹅粪用小铲子捡进筐里。“这些都是从小就会做的事,就和砍柴、生火一样,是最常见的活儿。”

  到了12岁那年,唐振兴终于有机会到附近的学堂里读书。“那时候有个机会去上学不容易啊。旧社会农村跟城镇离得很远,没有洋学堂,最开始的时候我跟着教书先生学习四书五经,就是‘人之初,性本善’。”1940年前后,阜阳县正遭受着日寇铁蹄的蹂躏。日军实行“三光”政策,经常下乡扫荡抢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我那时候虽然小,但是也知道中国现在正乱着呢,日本人到处烧杀抢掠,教书先生们也耐不住性子了,天天在课堂上跟我们宣传,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正压在老百姓头上,日本人到处欺压百姓。”

  “我早就想当兵去打日本鬼子了。”唐振兴说,童年的所见所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下了对侵略者与压迫者仇恨的种子。那时候国民党和汪伪政府也正在各地到处拉壮丁,国民党实行“五丁抽二,三丁抽一”,就是一家五个孩子就抽走两个、三个孩子就抽走一个去当兵。“他们是强制性的。”唐振兴继续讲述道,“我家里一共有三兄弟,征兵的人来了,二话没说,把我大哥绑起来就直接拉走了,连句话都不让跟家里人说。我母亲卖了五亩高粱地,想尽了办法也没有能够把大哥赎回来,大哥就这样被拉到东北去了。你说说,谁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呢,这些人真是太坏了,我心里感觉特别气愤。”

  “但是共产党征兵是自愿的。我们那里跟大别山离得很近,听说朱毛部队就在那一带打游击呢,他们专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是一支为老百姓‘出头’的队伍。大家由衷地喜欢他们,还编了很多顺口溜,到处流传着‘当兵要当新四军,不打人不骂人,人人都平等,朱毛军队为人民……’的说法,所以我就想啊,有机会我也要加入朱毛部队,去当新四军保家卫国,把国恨家仇一起报了。”

  几经辗转 投身战斗队伍

  1944年,唐振兴做出了投身部队的决定。一开始家里人哭着反对,怕他当兵太危险,但是唐振兴对母亲说,如果日本鬼子不消灭,到哪儿都是危险的,他去当兵是为了大家都有好日子过。

  “第一次过去的时候部队不肯收,嫌我年纪太小。回来之后我自己反复思量着,不能就这样放弃了,无论如何一定要去当兵,就又跑去部队。”老人说,虽然还是满脸稚气的少年,但自己是出身贫苦的农村孩子,能吃苦不怕累。最终,16岁的少年走进了五十七军新兵团,开始了他的行伍生涯。他跟随部队辗转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认真打点部队的后勤工作。后来他又几经辗转,最终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鲁南军后勤四科的一名战士。

  军队后勤是随着军队的出现而产生的,是筹划和运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从物资经费、医疗救护、交通运输、装备维修、基建营房等方面保障军事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工作及其机构的统称。唐振兴老人说,战争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绝对离不开有力的后勤保障,它也是组成一支军队综合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军队后勤是专指保障军队建设、作战及其他活动需要的后勤,通常可以分为战略后勤、战役后勤、战术后勤等。刘伯承元帅曾形象地比喻说,军队后勤有如大树,战略后勤如同树干,是不动的;战役后勤有如树枝,是半动的;战术后勤有如树叶,是全动的。

  “后勤工作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负责管理弹药和武器物资等,比如负责军情传递工作,我在部队里干过很多后勤工作,后来还当过骑兵通讯员。”唐振兴说,由于自己个子高,行动灵活,而且胆大心细,便被选为骑兵通讯员,负责传送信件。“基本上每天都要来往奔波,送过的信件不计其数,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一定要确保及时、准确地把信息送到。”老人回忆道,有时候信件传送距离远,长途跋涉,夜晚还要赶路。“伸手不见五指,到处都是高粱地,完全没办法了解前面的情况,我就先举着冲锋枪朝地里‘啪啪啪’扫射一通,然后夹紧双腿,骑着马儿加快速度往前冲。”

  在唐振兴的左腿膝盖上,有一道被炮弹碎片弹伤的伤痕。“还好没有伤及骨骼,不过现在年纪大了腿脚多少有些不灵便。”老人表示,行军打战会碰到危险并不奇怪,一不留心随时都有可能受伤。“当时我所在的队伍里有10多个骑兵,有2个战友在送信途中牺牲了。”

  “心里肯定会害怕的,但是想着能够早日消灭敌人,能够为广大老百姓翻身求解放,就感觉自己义不容辞。”说话间,他的脸上流露出坚毅的神情。“就盼着赶紧赢得胜利,大家重新过上好日子,不然的话我们当兵干什么?”

  年华流转 忆往昔感慨万千

  冒着死亡威胁穿越重重封锁线送情报,在缺衣少食和枪林弹雨中磨砺成长,从稚气未脱的“娃娃兵”转变为一名坚毅果敢的战士,回忆战争年代,唐振兴内心依旧感慨万千。

  那时,部队的条件极其艰苦,战士们每人只发一件衣服,没有可以换洗的衣服。“夏天的时候就把衣服浸在河水里洗一洗,用力拧干了就再往身上套。”粮食供应也十分紧张,老人说自己当时红薯、树叶都曾吃过,哪一顿能够吃上高粱煎饼卷大葱就感觉十分幸福了。经常是吃过饭就要马上行军赶路,而且一走就走到大天亮。“真的很累,有些人到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堂堂男子汉竟然也走哭起来。”唐振兴还说,战士们大多数穿的都是草鞋,有时候鞋子走破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跑掉了,就只能光着脚踩在田里的麦秆上,脚常常被扎破。

  采访中,唐振兴给我们展示了一条他至今仍在使用的军用毯,这是1945年抗战胜利时发的。老人说,这么多年来几次跋涉搬迁,有很多物品和照片都不慎遗失了,唯有这条军用毯他还一直盖在身上,虽然已有些破旧,但仍是对过往岁月的见证与纪念。他向我们细数着抗战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深情地表示,能够看到家乡新面貌和国家新发展内心异常激动。他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要不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唯有国家强盛,才有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