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那些浴血烽火的青年大多已经步入垂暮之年。不管现在的他们脸上添了多少深如刀刻的皱纹,在人民心中,他们永远是光荣的缔造者,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的追忆,是最贴近真实和最个人化的历史还原。近日,本网记者随同县老干部局一行寻访了我县那些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红色故事。本次采访的对象是“老兵”周义康。
在全民族抗日的战争年代,军中战士们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用一首首铿锵有力的战歌发出了抗争的怒吼。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周义康说,当时他所在的新四军部队空前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是他们经常唱的一首战歌。


【老兵档案】
周义康,男,1921年出生,灵溪镇下汇周人,1944年入伍,在新四军三支队二大队服役,抗战胜利后编入华东军区特务团,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被评为六级因功伤残军人,1958年复员回乡。现住灵溪镇。
记者郭永慧
【战争经历】
歪打正着参军
说起周义康老人的从军经历,可以用“歪打正着”一词形容。
1944年,以“壮丁”身份,周义康被拉进了国民党队伍。刚刚入伍还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就碰到了一次战斗。期间,他和一些同样没有经验的人被打散了。他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更不确定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就这样一个人躲在庙里住了一夜。思考一夜后,他脱掉了国民党军装,穿上了一件从老百姓那里讨来的旧衣服,打算跑回老家。
正在路上行走时,他被新四军哨兵发现了。
“你要往那里去?”新四军一名哨兵问道。
“回乡下老家。”周义康胆怯地回答。
哨兵见他年纪不大,又是只身一人,就将他带回了队伍。得知他已两天没有吃东西了,还“请”他吃了一顿饭。“两碗、三碗随便吃,吃完自己打,直到吃饱为止。”说起那顿饭,周义康老人记忆相当深刻,他当时吃了三大碗米饭,可是坐在旁边的战士吃的是番薯。当时的周义康见此情景很受感动,他想,这兵荒马乱的,回到家可能还是死路一条,不如就参加新四军吧。就这样,周义康加入了新四军队伍,成为新四军三支队二大队的一员。
“夜里行军,一走就是上百里,不用吃也不用睡。当兵很苦很苦的!”说到部队生活,老人如数家珍。为了确保安全,队伍每到一地都不能久留,处于“整天移动”的状态,经常夜里行军百里,实在困得不行,就躲在树林和深草间睡觉、休息,或者直接抱着枪靠在树上睡觉。
晚上行军、睡觉苦,白天的辛劳与艰险也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黄泥路,走一步滑一下,每个人身上绑一条绳子,拉战友用。”周义康回忆说,因为路上都是黄泥,又碰上下雨天,脚下是走一步滑一下,摔倒是经常的。当时每个人身上都捆了一条绳子,如果有战友走不动了,滑倒到了,就用绳子把他拉起来。在路上行军,不能煮饭。饿了就抓一把米放进嘴里,渴了就用手捧一点水过来喝,也不管是溪水、雨水还是泥水。
今年95岁的周义康老人说起当年参军的情形,犹历历在目。
团结就是力量
见到记者来采访,卧病在床的周老一下子来了精神,他说虽然自己现在耳背、记忆衰退,但抗日战争那一段日子他却印象深刻。忆及抗战经历,周义康老人说,他在宁波奉化跟日本打了很多场仗。
“新四军共产党面前三个敌人,一个蒋介石,一个日本,一个是汪精卫,三个敌人,这三个敌人碰到就打,新四军就跟他们打。”周义康打过79步枪、扛过机关枪,在部队中是枪法精准的一个,不管大战小战,他都毫不畏惧,在一次与日本鬼子的正面交锋中,他躲过枪林弹雨,活捉了一个日本兵。
在新四军的部队里,给周义康印象最深的就是官兵团结,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吃喝不饱,但偶尔行军到了城里,为了积蓄力量,部队也会犒劳一下军中战士。不管吃穿,官和兵都是同等待遇。
“吃饭同样,当官没吃小灶,也跟士兵一起吃大灶,今天吃好就好,吃不好都吃不好。有时行军时,紧急情况不能烧饭,干米摸过来吃,到湖边捧点水喝喝。”也正是因为这样,周义康的“部队情结”很深。“淮海战役”期间,两地交战需要通讯畅通,当时的长江上已经结了冰,但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游过去,因为会游泳,周义康自告奋勇,决定渡长江。穿着厚厚的棉衣,扛起电话线,他就向江面走去。也不知时间到底过去了多久,周义康觉得身上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力时,终于到了对岸。当地老百姓看到后,马上把他接到家里,给他烧热水、喂东西、烫衣服,总算“缓过这口气”。
《团结就是力量》是周义康所在的新四军部队最常唱的一首抗战军歌,他说每次唱起这首歌,总能鼓舞士气、军心大振。采访期间,周义康老人主动要求唱首战歌给大家听。虽然现在体重只有80多斤,走路也需要拐杖支撑,但唱起歌来依然中气十足,情绪也有些激动。在记者的安抚下,他才稍微平息。
多处弹伤枪伤
在老人现在所住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两样重要纪念品,一个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另外一个是支钢笔,上面写着“培养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利国利军利民之举”。仔细观察发现,纪念章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而钢笔上的那句话正是江泽民题词。
“抗美援朝的时候,大爸两次受伤。”休息之余,侄子周文图介绍说,抗美援朝期间的一次战争中,周义康在阵地上被炮弹打中,肋骨断了两根,胸口附近还有一处枪伤,问及具体战争地点和名称,老人说打太多仗,记不清了。
有一次战斗打得很“凶”,周义康和很多战友都被包围在战场上的浓烟之中,和他一同战斗的战友都倒下了,只有他一个人被救了回来。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肺部被切掉了一块。“大爸很不容易,一辈子都没有娶亲,这么多年都是一个人熬过来的。”
因为几十年来,老人都是孤身一人,前几年身体状况又大不如前,曾经在光荣院里呆了两年。据了解,光荣院里赡养的对象一般是老红军、革命伤残军人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这些对象都是革命的有功之臣,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过血、负过伤、立过功。两年前,周义康老人被周文图接回家照顾。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大爸去参加了纪念活动,听说当时我县参加的老兵只有3个,现在还在世的就更少了。”周文图说。
【战后生活】
因伤一生未娶
周义康从1944年参军入伍,直到1958年才复员回乡。因为在战争中受过伤,回来后不是务工,就是务农,生活不稳定,就一直没有娶妻。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结婚生子,和亲戚邻居生活在一起也算和睦。傍晚乘凉时,他经常给大家讲述当兵的故事。只是现在年纪大了,一个人根本照顾不了自己,不免有些落寞。
体质大不如前
周义康年轻的时候,体质很好。平时要去其他地方,几十里山路都是自己走,从来不坐车,各种农活也都是抢着干。最近两年,老人的体质每况愈下,走路时需要拄着拐杖,饭也吃不下,说话也有些喘不过气来。接受采访时,周义康老人都是躺在床上,撑着力气在讲话。老人的侄子周文图说,最近身体状况更加不好了,不怎么吃东西,都是喝水、喝牛奶,给他煮碗粥,他也只能用吸管喝一些粥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