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外婆家的田园生活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来源:

  岁末清寒,书斋寂寥。今日早醒,忽然有写点文字怀念外婆家的田园生活的冲动。或许受那个近期以传播传统衣食住行而大受欢迎的川妹子李子柒的启发,我也想顺着记忆的河流去追溯一段属于自我的美好时光。

  外婆家与高炉矗立的矾山电厂只隔着一条清清浅浅的南堡溪。从我家到南堡小学,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矾山到马站的砂石公路,记得路边有一个“29”的标志,听大人说,这是公里数,至于为什么偏偏是“29公里”,大家都说不清,可能是马站到矾山的物理距离吧。既然是公路,那么来往的车辆就自然不会少。运输各种生产物资的拖拉机,或拉练或采购的鹤顶山驻军军车,还有各地来矾山跑供销的卡车,都在这条必经的公路上横冲直撞。晴天时一路扬尘,雨天时泥浆四溅。出于安全和卫生的考虑,在我小学低年级时,母亲每每叮嘱我不要走这条路。现在想来,繁忙热闹与红尘滚滚,不正是当年最有活力的工业化的矾山的缩影吗?

  另外一条路,则充满了田园风光。走在田间小道上时,可以看到路两边长着青茂的水稻,总有辛勤的农人在并不规整的稻田里劳作着,在田头时不时还有几只有着傲娇身姿的白鹭在游弋,田垄上还经常种着让人垂涎欲滴的蚕豆(俗称“田垄豆”)。当然,有时也难免有尴尬的时候。当我正兴致勃勃地陶醉于面前美妙的田园风光时,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正挑着农家粪桶的老农,年少无知的我总是会掩鼻而逃,浑然不知这才是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外婆家真的有一座石拱桥,桥很敦实,一如乡人。桥下便是游鱼细石历历可数的溪流了,不远处有一座长满丛丛的青皮竹和亭亭的马尾松的小山包。后来,我读到《诗经》中的句子:“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意思是:前有潺潺小溪水欢快流过,后有幽幽终南山沉静座落。山水之间有翠竹摇曳生姿,也有茂密松林在风中缄默。宽厚的兄长和知礼的贤弟,彼此情深义长亲密无间隔,没有我算计你来你算计我。)我恍然大悟,原来外婆家的田园生活一直是古典的,缓慢的,农业的。

  走在这条上学的路上,总会碰到一些熟悉的长辈,只要嘴够甜,常常也能有一瓜两栆的奖赏。外婆家在南堡垟心,从这名称就可以知道,那应该是南堡垟的中心了。果不其然,站在垟心的路口,映入眼帘的是青黛的鹤顶山,它的顶峰如覆盖着的古鼎,非常清晰。这里视野开阔,四围方圆之地都是稻田,是那个以明矾石著称的矾山难得的一片“后花园”。

  连接南堡和中村之间的通道,是十几个宽阔的矴步,只要不发大水,我就不怕走这里的矴步,有时还会像所有顽皮的孩子一样以较快的速度蹦蹦跳跳地冲过去。过了这段路,再走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南堡小学了。那时候的学习比较轻松,基本上是“放羊式”,虽然也有“小升初”的升学压力,可是人们不以为怀,反正在家长们看来,读书不是顶紧要的一件事,要读不读,全靠自觉。

  放学回来时,我还是会常常经过这条路,有时就会拐到外婆家里玩。外公是老工人,不过也有点自留地,每年能够产出一些粮食。记得老房子里建有一格一格的谷仓,还写上“壹贰叁肆”之类当初觉得难写的数字。因为家里人口多,冬天时,我如果留在外婆家住的话,那就会与一个只年长我一岁、现在供职于苍南县发改委的舅舅一起住在空出来的谷仓里。那真是一段奇妙的住宿体验。谷仓里暖和极了,还有新鲜稻谷所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沁入心脾。把最上面的两格谷仓抽屉抽取出来之后,谷仓内的通风也就没有问题了。我和“小舅舅”可以谈天说地,并没有舅舅和外甥的太多的身份区别,有的只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和友情,完全没有在我书桌上摆放着的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所表达的那样忧心忡忡。

  自家种的稻米吃起来就是香,土灶烧出来的农家菜就是甜。勤劳的外公,在院子里栽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有花菜、白菜、茄子、丝瓜和芫荽等。记得老房子的窗台上还种有可用作药材的指甲花。记得外婆有个“民国风”的梳妆匣,有三层,里面可以装一些化妆品,上面有一个可折叠的镜子。好奇的我喜欢把这面镜子翻上翻下,外婆见了,也不责备,只是慈祥地笑着。现在想来,端庄、和蔼的外婆总是把头发梳得纹丝不乱,大概跟这个“宝盒”有关吧?

  春天到了,外婆家的路旁尽情绽放着炫目的紫云英;夏天时,可以听取蛙声一片。那年,妻子和女儿去马来西亚的沙巴岛看闻名世界的萤火虫。咨询我的意见时,我表示不感兴趣,因为我在夏天外婆家的农田里早已经看够了它们美丽的身姿。

  到了小学高年级,因为要和其他小伙伴结伴而行,再加上我们这边一些罗姓的小伙伴和来自南堡的一些曾姓同学有过冲突和芥蒂,我就走原先的那条石子路比较多了。到了中学,走的就都是这条“29”号公路了。外婆家的田园风光,就渐渐成为了我前行的背景存在。

  或许,很多矾山人可能难忘的是热闹、喧嚣的柴桥头。我想说,我的记忆最深处却是安静、内敛的南堡垟。随着矾矿工业花环的凋落,在高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我们矾山人似乎又回到了原初的田园状态——那种像外婆家一样的慢生活。(罗进近)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