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时空深处走来的香林寺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7日 来源:

  香林寺位于苍南县平等乡儒家庄村(今龙港市平等片区徐家庄村),据《平阳县志》第五册,第1842页记载:“香林教院所在地,今名香林寺,宋淳祐甲辰(1244年)建,清康熙僧应心、光绪僧成记重修。”香林教院的创建,要从状元徐俨夫的求学说起——

  状元徐俨夫的求学经历

  《温州状元》一书中指出,徐俨夫出生在苍南县观美镇桃湖村,在桃湖却流传着一个传说:徐俨夫住在岭脚下,家境贫穷,要到山上庵堂读书,必须经过一条岭。在徐俨夫来往的路上,天空中总有那么一朵白云,不偏不倚刚好遮在徐俨夫的头上,让他雨天淋不到雨,炎热天晒不着身。正由于这朵白云的悉心照护,徐俨夫能顺顺当当地走出他的童试之路。此岭也被后人冠以“孤云岭”之名。坐落于距离桃湖村不远的岭前村有一座寺庙,叫白岩寺,该寺始建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据当地相传,徐俨夫幼时也曾在该寺读书。白岩寺得名是因为寺院背靠小山,山岩呈白色,故名“白岩寺”,据当地老人说,小山风水很好,徐俨夫到寺院中读书,吸收了山的灵气才考中状元,失去灵气的白岩也变为黑岩了。由此可见,徐俨夫年少时在庵堂,白岩寺都读过书。

  另据张华胜先生给广福寺的主持的画作的序言中说:“廣福寺位於浙江蒼南雲岩鄉三峰山麓,始建於宋·景祐年間。初建時的觀音殿面向大海,朝迎旭日;青磚砌造仿木結構的宋塔,導引慈航普渡。這裡歷代大德高僧、異僧輩出,宋理宗·淳佑元年的文科狀元徐嚴夫也曾一度在此讀書修禪,這是座氣場宏大有著文化淵源的千年古剎。”据该寺的主持说,广福寺的左侧还有徐俨夫当年读书古亭的遗址。

  据沙岗《徐氏宗谱》记载,端平乙未年(1235),徐俨夫升入太学读书,戊午年(1238)升上舍,就读于“平阳学宫”。这里是当时平阳县内举子读书学习的地方。

  平阳学宫

  平阳学宫又称孔庙,或文庙,是官府修建的庙堂和学馆合一的设施,既有孔庙建筑又有儒学建筑,既是古人每年春秋丁祭(即农历二月及八月上旬丁日祭祀孔子)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养当地莘莘学子的最高学府,兼有着祭祀先圣孔子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双重功能。

  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平阳建县时即建有孔庙。唐初,平阳孔庙设在证真寺以南(今昆阳镇坡南的东岳观所在地),但当时还没有在孔庙中设立地方官学的县学,规模也不大。至北宋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根据范仲淹等人建议,“诏州县立学”。根据《明一统志》记载,平阳县学就是在此时得以创建,为浙江省最早的地方官学之一。

  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凤嘴岩在明伦堂后半山,世传此山为凤山,岩为凤嘴,定子午线建堂正中。而双井在明伦堂前檐左右,以象凤目,泄文明也,右井甘美可食。左右山坡为凤翼,象飞腾也。浚七弦溪、三星池,象琴轸鼓动,凤凰来仪也。”

  据《平阳县志》记载:当年学宫刚刚建成,要挂匾额时,有一位“异人”说,如果有一天匾额上的“学”字中的“子”裂开了,就表明有人科举夺魁(“扁上学字子文裂,当有大魁至”)。果然,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子”第一次裂开,这一年平阳的周坦考中了文科状元。宋理宗淳祐元年(l241),“子”再次裂开,这一年恰恰是徐俨夫考中了状元。

  宋文武进士应节严《儒学上梁文》中,有“忙趁槐花,一举双科多进士;祥开芝草,六载联标两状元”句。其中“六载联标两状元”,说的便是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的戊戌科,平阳人周坦中状元;淳祐元年(1241)辛丑科,平阳人徐俨夫中状元。连续两科状元,均为同邑人夺得,这可是中国科举史上极其罕见的现象。因此可见,徐俨夫状元的求学经历在庵堂,白岩寺,广福寺,平阳学宫都求过学,并且是在平阳学宫就读后中上状元。

  香林教院

  与许多学子一样,面对残酷的科举考试,徐俨夫深感前程莫测。据沙岗《徐氏宗谱》记载,徐俨夫曾去占卜命运,他为自己作了一首《卜神诗》:

  合郡生灵赖尔宁,书生特地问前程。

  还当皓首耕和钓,毕竟少年公与乡。

  富贵前缘由分定,功名此去赖神明。

  明年倘有护云手,霹雳风雷借一声。

  意思是说:郡县的百姓都心系国家安宁,书生特意跑过来询问前程如何?年老躬耕垂钓,毕竟年少时期仅仅施展于公乡之间。前程富贵都早已命中注定,能否考取功名也全由老天说了算。来年如若有神灵庇佑,且借一借大自然中的风雷霹雳。

  徐俨夫有一次与广福寺一高僧(是否具有师生关系?无从考证)为伴,同船游历江南水乡。在水路经过儒家庄(今徐家庄)时,与高僧上岸小憩,发现是一个小岛,徐俨夫与高僧说:“如果在这建一个教院,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徐俨夫宋理宗淳祐元年辛丑(1241年)高中状元后,这高僧觉得应该按徐状元所说,在这一小岛上建一教院,当他乘船来到这一小岛,发现小岛之中有一小池塘,觉得在池塘北面建教院是好,可惜没有木头。等他再次来到池塘边时,池塘上冒出了木头来,这时这高僧想“这是天助我也!”,宋淳祐甲辰(1244年)故在小岛上建起了“香林教院”,这池塘成了香林寺的“古井”。

  徐俨夫状元的二子和外甥

  据沙岗《徐氏宗谱》记载,徐俨夫妻子黄氏为塘下人,生两子,长子徐建,二儿子徐台,从举子业。徐俨夫有《送二子赴举诗》:

  奕叶为儒亦可嘉,既从文学发天花。

  高科未了名千古,正学须教会一家。

  月屈天香传桂子,风檐黄色动槐花。

  着鞭试当万人敌,看取骅骝起洼涯。

  意思说:代代成为儒士也值得嘉奖,此处“既从文学发天花”应该是佛教典故“天花乱坠”,须菩提菩萨讲经,天花坠落于前。这个二子徐台也研究佛典,曾经当众讲学,众人倾倒。因为“高科未了”就是还没有中举就出名,因何出名?即是讲经说法出了名。诗中提到:即使没有完成科举高第,也要名扬千古。正统的学问须要传承,领会一家之言。月亮隐约在月桂的香气之中,风檐下飘荡着黄色槐花的香味,手执马鞭,抵挡万人之敌,且看骏马奔腾天涯。寄希望于二子徐台文武双全,报效祖国。

  据明代王同轨《新刻耳谈》卷六记载一则徐俨夫的故事则更显诡异:“徐俨夫,字公望,温州平阳人,中进士第一,幼时尝梦家有状元匾,中为钉所损,莫解其意。及第后,忤时相丁大全得罪,谢职归。”此则故事是说徐俨夫在年幼之时,曾经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家里中堂上悬挂一个状元匾,但是这匾中间被一枚钉子所损。徐俨夫不知道这梦是什么意思。后来他状元及第,当官后得罪了当朝权相丁大全而被解职回乡。此时他想起了儿时那个奇怪的梦。状元匾,意味着日后高中状元,“钉”者,“丁”也,指丁大全。

  徐俨夫状元隐居故里桃湖时,为了生计来过“香林教院”讲学,据家谱记载:徐俨夫状元“赋诗讲易,气冲斗牛”。他的二儿子徐台没有考中进士,也在这里从业举子,后出家修行讲学,并且没有成家,在家谱中也得到证实。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徐俨夫状元还有一个外甥林灵真。在林天任《水南林先生事实》一文中写到:“先生姓林,名伟夫,字君昭,讳灵真,世为温之平阳林坳人。祖楶,官至武经郎。父嗣孙,官至保义郎。母夫人徐氏,南宫舍人桃渚徐公俨夫之妹也。”林灵真(1239-1302),自号水南,因其母梦见洪水托盂载一婴儿从南而至得名,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官至保义郎,富贵且好修行。徐俨夫1241年高中状元,这时的林灵真才虚龄三岁。他的启蒙教育因其母受到兄长徐俨夫状元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尤其是徐俨夫1253年退迹桃湖后过着五年的隐居生活,这时的林灵真已经15--20岁,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徐俨夫自然会对自己外甥的学业进行监督和指导,徐俨夫的儒道文化对林灵真有着深刻的影响。

  1258年徐俨夫任职礼部侍郎后,1260年就去世了。这时的林灵真已经22岁,林灵真的思维走向成熟,他的文章雅致很有卓见,受到乡里前辈的赞扬。但是,这时南宋国运已经不足二十年。贾似道鲁港兵败(1275年)之后,南宋朝廷进入灭亡倒计时。这时候,科举不可能是读书人的热衷的选择。入元以后,林灵真也四十多岁了,再说,元朝没有科举考试,读书人没有出路了。林灵真弃儒为道,潜心修道,是否有对世情的失望之念呢?是否也受到表哥徐台的影响呢?林灵真出家修行,这是情绪意念自然到达的结果。林灵真有这样的境界,也是他在道文化研究上取得如此高成就的原因之一。

  蜈蚣桥的传说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心中端正莫心邪,三家披来作一家。”(重阳祖师《全真集序》)全真之教义,即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其修真养性,取道家之清静;其观察事物,入佛家之空谛;其化导世人,本儒家之伦理。随着儒释道三教合一共融,建于徐俨夫中状元后三年的香林教院,历经元朝近100年,到了明朝中期,香火旺盛,香林教院即更名为“香林寺”。

  曾经红噪一时,惊动浙闽粤广地区的“香林寺”,引起周边地区的同行的妒忌,当时广东来了一个采宝客,由于香林寺当时在一个孤岛之中,他建议香林禅寺方丈,在香林寺的西侧应建一座桥,有利于南来北往的香客进香拜佛。当家方丈一听,布路造桥是应该好事,即按采宝客建议,就从下水门开始建桥,蜿蜒在香林寺的西侧,一直浮跨于到吴桥后面的河面上,长180余米、108只脚(桥柱),桥面上有桥屋54间,香林寺的正西边还有连廊,非常壮观,现在桥头还在。

  建桥后,香林寺中的和尚陆续出现死亡,莫名其妙的死亡现象很多,掉河死的据多,从一百多个和尚,一直减少到只有三十多个。这时的当家方丈怕了,后来他请来广西的一位高僧,他看了后说,你们造的桥弯弯曲曲,跌宕起伏,是一座蜈蚣桥,蜈蚣桥在鸡叫时分,会整身抖动,所以起早打扫桥梁的和尚都会掉河里死了。当家方丈一听,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急忙问有没有破解的方法?

  香林禅寺方丈经高僧一点拨,给出了破解的方法:在香林寺的西南角的桥头,立了一座石公鸡,在“蜈蚣的三寸”(即蜈蚣桥的第三档桥脚下)打一根石柱插入蜈蚣桥喉间。

  据说是公鸡会克蜈蚣,石柱打在“蜈蚣的三寸”,蜈蚣再也不会伤人了。这一事件平息之后,香林寺在清朝康熙僧应心再次兴起,后经清光绪僧成记重修,香林寺的三楼大殿,当年能在荆溪山的山顶朝着江南一望,就能看到香林寺所在位置,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建筑。

  据笔者老父亲说:这“石公鸡”解放前还在的。这“蜈蚣三寸”上的石柱,在大旱之年,笔者和老父亲伐船过桥时也曾看到过。令人遗憾的是,1953年至1955年,由于方(岩)金(乡)交通航线改道,蜈蚣桥中段被拆除通航。笔者小时候到湖前经常走过,特别是雨天,桥上很滑,弯弯曲曲,跌宕起伏,容易滑倒伤人。残留在“南垟谢”的桥尾,也已于前些年造路拆除而重修,现只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了。

  香林寺古井的传说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林寺是三进殿堂,后面是三层楼的大雄宝殿,第二排为七间的一层楼,第二排与第三排之间的两侧是连廊。前排是一座石牌坊,牌坊两侧各是四根石柱子,中间的四根竖在约一米高的石坛子之上,据说石坛子上还有一对石狮子,笔者小时候看到时,石狮子已经不在了。

  从石牌坊下面往里走,一路上都是一米五左右的花岗岩石板,一直延伸到后面大雄宝殿。在中间大道进去,左侧地带有一方古井,古井是由青石栏杆围成,每个柱子上都刻有各种样子的小狮子,在四方青石栏杆的东面有一个约一米多的缺口,人们可以拾级而下,走到水井的底层,直接打水。水井内水质清沏透明,常年生植着多种水草,随着打水泛起的涟漪,各种水草跳动着整齐的舞姿,时不时还会游出小金鱼,其中就有“花皮金丹”,看着看着,会令你不胜叫绝。

  小时候笔者曾经问过老父亲,在香林寺的四周都是河道,各种船只南来北往,穿梭如织,尤其是香林寺的西边是轮船河,水质混沌,而这口水井的水仍然是清沏透明,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老父亲告知我:除了当年香林寺方丈造井时,在古井的四周放下大量的石沙外,这口古井上通钱仓山的黄鳝洞,下通炎亭湾外面的百亩礁。每当秋夏的台风季节,只要百亩礁上方有闪电,这口古井里的水就会往上涌现。

  黄鳝洞在钱仓山上,早时候有人下去探测,结果进去的人都没有出来,后来洞口被管理部门封死了。炎亭湾外面的百亩礁,笔者的小叔叔曾告知:当年他出海打鱼,都要经过百亩礁附近,以最快的速度可以打六桶淡水,以便在鱼船上饮水食用。后来,据说上级水文地质部门曾经派人进行测定:这方古井的水连通南雁荡山的水脉。(徐启门)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