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朱思品的终极目标:让瘫痪病人站起来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6日 来源:温州都市报

  人物名片

  朱思品,1988年出生,矾山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5+2本硕连读班班主任、讲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和实验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亚太地区医学杂志编委。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45项发明专利,其中有9项已获批。

  周一晚上10点多,刚结束一天手术的朱思品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睡四小时左右,他又要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和挑战。这个他保持了近7年的节奏,让他完成了从科研小白到大咖的逆袭——

  大学前3年,不务正业的他忙着拍网剧,考各种与医学无关的证书;研究生面试,他只因一句话让导师钟情,科研小白走上开挂道路——7年间,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了45项发明专利。升博一个月,就达到了博士毕业条件,并在30岁那年成为温医大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上月,他获得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和全国赛脊柱组第一名。

  医学生的前3年,他忙于拍网剧考证书

  在去外地读大学前,朱思品从没离开过苍南矾山那个小镇。繁重的学习之余,朱思品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剧。“积累了不少处理人际关系的‘剧本知识’,却很少有实践。”朱思品笑着说,自己高中是属于比较闷的类型,很少说话,也没有什么能谈得来的朋友。

  本以为进入大学,生活会变得轻松、有趣,但父母给报的志愿却让朱思品有点泄气:医学生只是从一个高中毕业,来到另一个更苦的高中——“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在那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而我桌上只有厚厚的医学书籍,每一页都是考试范围。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我每天都在为转行做准备。”朱思品在3年中考出了会计证、主持人证、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把跟医学无关的证书几乎考了个遍。除了热衷于考证,朱思品还参加了各种选秀活动,希望能增加与社会的接触。

  在参加了一次影视选秀节目后,他开始参与网剧的拍摄。“你去优酷、土豆,还能搜到我拍的剧。”网剧的拍摄地点在上海,离朱思品就读高校所在地嘉兴也就四十分钟的车程。在拍剧时,一手剧本一手医学书,朱思品没把成绩落下,还得过几次三等奖学金。

  面试时,这项能力让他获得导师青睐

  这种不务正业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大三下半学期,有导演劝他作出选择,朱思品才开始“醒悟”:自己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资源,继续拍剧显然走不远,还是好好读书才是正道。

  静下心来正经读了两年多的书,朱思品决定回温。当时摆在他前面的有3条路:进市级公立医院当医生,考公务员,读研。“都闯入了面试阶段。”朱思品最后选择了读研,当时他的成绩达到了370多分,超出了清华分数线60多分。

  朱思品选择的是时任温医大附二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专家徐华梓教授。虽然笔试成绩在20多个考生中排名第一,但是朱思品心中没有底:第一轮面试,他带过去的一堆证书,被徐华梓推到了一边,并向他提了几个问题:有没有做过科研?(没有,大学5年,没进过实验室没进过图书馆。)英语成绩怎么样?(6级,456分。)“英语不是太好啊。”朱思品忐忑地走出面试教室。

  在复试阶段,导师的问题将涉及专业问题。于是,朱思品找来了上下两册加起来十几厘米厚的《骨科学》,在一个月里不但看完还背了下来。

  而命运也在这时候悄然改变。复试时,朱思品抽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有关骨折分型的问题。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朱思品的回答超过了标准答案的两种。看着手中的答案,徐华梓教授提醒:标准答案提示是两种。“不,有三种。”朱思品没有犹豫:在《骨科学》的第3章第二章节第114页右下角有提及。翻开书,与朱思品说的一般无二。

  在成为徐华梓教授的研究生后一段时间,徐华梓告诉了选择朱思品的几大原因:身高183厘米,外形比较帅,符合骨科医生的要求,最主要的是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你是在面试中,第一个敢反驳我的学生。”

  在徐华梓看来,质疑权威的能力是做科研必须的品质。因此,即使朱思品从没进过实验室,他还是被赋予了重任:去申请一项国家自然基金。

  从科研小白到200多分的总影响因子

  要申请基金,首先必须学会做实验。这对一个从没进过实验室的科研小白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朱思品被派到温医大药学院,跟师兄师姐们学习。

  但是一开始,师兄师姐都不愿意朱思品跟学。有一次,朱思品请求一位师姐在她做实验的时候通知他,允许他在旁边打杂,或者就看一看她的操作也好。师姐口中虽然答应了,但一直等到实验结束,朱思品也没接到师姐的电话。“他们怕我不会操作,污染了他们可能培养了大半年的组织。”

  从那之后,朱思品每天一大早就蹲在实验室的机子面前,守株待兔。只要有师兄师姐过来做实验,就跟在边上,观察他们的操作、手法,并记录。“至于要点,没有人告诉我,只有自己上手去做了,错了才知道。”很快,朱思品就能上手自己操作,并将一些经验和心得记录在本子上,如组织浸泡多少时间、试剂要调到什么浓度、各种配比是多少……现在,朱思品的实验笔记也成为师弟师妹和学生们争相复印的秘籍。根据他的秘籍,即使是本科生也能很快上手做实验,节省了不少摸索的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二阶段,朱思品一篇有关脊髓损伤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杂志上,影响因子达到了5分多。这意味着他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让他成功“跳级”直接转博。一个月后,他的另一篇文章在SCI杂志发表,影响因子达到了6分多。这个分数意味着他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条件(博士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在国际顶级SCI杂志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在3分的文章)。

  2015年,还在读博的朱思品去了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和实验医学系,跟着原新西兰骨科协会主席、西澳大学终身教授徐家科学习。在西澳大学,朱思品继续保持着研究生时代保持的作息——每天在实验室待到次日凌晨两三点,一天的睡眠只保证三四个小时。“只要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待上一两分钟,即使站着也能马上睡着。”

  而正是凭着这股拼劲,7年时间里,曾经的科研小白朱思品共主持或参加了10个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方向涉及脊髓损伤、骨修复、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45项发明专利,其中有9项已获批。和前辈的脊柱外科医生一样,朱思品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治疗,让瘫痪病人站起来。

  30岁成为温医大最年轻硕导

  2016年8月,拒绝了留澳深造的邀请,朱思品回到了温州。在这里,有更适合年轻人放开手脚去打拼的平台,有他的亲人、老师,还有期待将科研转化为临床技术的家乡父老。

  2017年7月,博士毕业的朱思品进入温医大附二院脊柱外科,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为了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朱思品多次前往澳大利亚、美国、上海学习先进的手术与诊疗技术,并多次作为附二医青年医生代表参加全国医师竞赛、全国脊柱外科诊疗大赛、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学术大会等,并多次获得全国大赛及省级大赛金奖、优胜奖。并在上月,获得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中国区半决赛第二名和全国赛脊柱组第一名。这也是对他这2年临床技能的肯定。

  2018年入职仅一年的朱思品,成为温医大史上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目前,已完成两届硕士生招生工作。

  作为临床医学5+3本硕连读班级班主任、学院最年轻的科研指导导师、学院最年轻的创新创业优秀导师,2017年,朱思品带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带领的本科生树立了自主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现场褒奖。由于在教学上的成绩,今年,朱思品还获得了温医大本科教学贡献奖。

  在朱思品看来,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在我这里,有两种毕业方式。”朱思品说,一种是傻瓜式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老师教你的,学生也只会老师教的内容,只会发一些简单的文章做简单的科研,但是不会创新。而聪明的毕业,则是离开老师之后,学生会自己思考,知道怎么去做科研怎么去创新。“因为老师的技术、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总是会落伍的,如果学生只重复老师的技术和研究,也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何群芳)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