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专访苍籍新晋院士叶志镇:温州人精神滋养了我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9日 来源:温州日报

  冬日的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一树树枫叶正如燃烧的火焰红得热烈,曹光彪大楼前“热烈祝贺叶志镇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红色条幅在阳光里熠熠生辉。

  院士叶志镇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就位于曹光彪大楼内。这位从苍南藻溪走出的普通农家子弟,30多年来潜心于半导体光电薄膜领域研究。正如他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书法所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不仅成为国际光电氧化锌领域的主要引领者,更为人类光电材料的应用打开全新之门。

  见到家乡来的的记者,叶志镇院士明亮的眼睛里透出深深的笑意。整个采访过程,他的介绍都是深入浅出,就像一位热心又知识渊博的长者,带领我们了解他的实验室、研究成果以及他的学生。

  而在他浓浓的苍南乡音中,我们亦能深深感受到他作为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一流大学的教授就要研究国家所需

  记者:欣闻您当选院士,家乡人民都很自豪。您能用简洁和形象的语言,给我们科普一下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吗?

  叶志镇:谢谢。我是从事光电薄膜材料研究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电材料。LED发光,手机薄膜、电视电脑屏幕这类的透明导电薄膜都属于光电薄膜。我的工作就是研究新一代光电材料,让材料发光。

  当年用氮化镓带来蓝光LED的3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我所研究的氧化锌是一种新的应用方向,它相较氮化镓更便宜,储量更丰富,性能更优良,且环境更友好。氧化锌的优越性还远不止于此。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高效激发紫外光,这带来很多非常重要的用途。比如可以制成紫外发光器件,就是一种便携高效的消毒杀菌工具。同时氧化锌在量子通讯、透明电子、传感压电器件等方面具有众多应用前景,是5G时代的重要材料。所以对于氧化锌的应用科学界很期待,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息息相关。

  记者: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开始致力于氧化锌的研究,并坚持了30多年?

  叶志镇:这不是机缘的问题,我始终认为,作为浙江大学这样一流大学的教授,就要从事国家所需求的、社会所需求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选择并坚持氧化锌研究的动力和初衷。

  刚才说了氧化锌的种种功能,但在我刚接触氧化锌的时候,全世界相关科学家都在寻找让它激发出光的办法,很多科学家甚至说是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二元共掺”的原理和方法,第一次让氧化锌在室温下实现电致发光,突破了这个重大基础科学难关。通过这个方法,我们把关键指标“空穴浓度”的国际水平提升了两个数量级,稳定性提升了5倍,量子光效从28%提高至61%。

  氧化锌“二元共掺”工作在国际上发挥了引领作用。2004年首篇论文发表以来,已经有2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单位跟进研究,使之成为一个主流方向,逐渐开拓出各类新的研究成果。

  氧化锌的研究是走在学术前研的,对科学进步有贡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重对接社会需求。像我们与温州乐清一家电子芯片引线线材公司——浙江佳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用普通金属替代贵重金属等。

  温州人民培养了我

  记者:能谈谈您的求学科研经历吗?

  叶志镇:我的求学经历非常坎坷,非常感谢伟大的时代。我是1967年小学毕业,1970年至1971年读初中,1972年至1973年在灵溪中学读高中。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是第一批考生,1978年春天到浙江大学读书。在浙大求学10年,本科4年在电机系,之后6年在光仪系,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这种跨学科积累的基础,对我从事光电材料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博士毕业后我留校在材料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我的求学科研经历到今天刚好分为两个32年。前32年读书到博士,期间有7年的劳动经历,后32年一直在浙大从事科研和教学,除了1990年至1992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两年的访问科学家。从麻省理工回来之后,我开始接手负责浙大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是由教育部任命的。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经历对我非常难得,虽然期间困难重重,一度面临“国重”被摘牌的巨大压力,然而干事业就需要一点压力。我认为迈上一个更高的平台,在更大的压力下工作,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在浙大工作的30多年,我有一部分时间是一边做学术研究一边担任行政职务,在这个过程中,几任校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也遇到了很多贵人。我个人的体会是想要干事业,一个好的领军人物,一个好的团队,朝着一个好的目标,怀抱着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理想,结果就是会好的。

  记者:在温州二十余年的生活,对您成为科学家有哪些影响?

  叶志镇:我很感恩家乡,是家乡人民培养了我。我还记得1966年小学毕业前,生病第一次到温州市区,就在治病的那段时间,温州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窗户,让我从此有了梦想。我也很感谢父母亲,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供我读书,我更感谢在苍南遇到的那么多优秀老师,比如灵溪中学当时教高中物理的王一川老师,他们对我的帮助很大,不仅学识渊博,还经常鼓励和关心我,特别是学校还借钱帮助我继续完成学业。在读初中高中时期,我还看了大量书籍,包括各种名人传、哲学书、国家领导人的文选等,同时温州人不怕吃苦、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滋养了我,为我之后在科研路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打下了良好的精神底色。

  虽然离开家乡,在浙大读书工作40多年,然而我对家乡的发展一直很关注,我对家乡的感情很深。我现在仍然会经常回老家看看,去年市政府召开世界温州人大会,我也欣然应邀参加。

  希望家乡学子胸怀祖国

  记者:您说一流大学的教授,就要从事对国家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科研,当选院士后,您对于自己的使命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叶志镇:很感谢浙江大学和家乡温州的培养,当选院士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我的研究领域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作为这一领域的院士,接下来要努力在国家信息技术,尤其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5G技术等方面,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作为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您有什么人生感悟可以分享给家乡学子?

  叶志镇:温州人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敢于拼搏,我希望家乡的学子能传承这一优良的传统,只要肯努力,只要肯吃苦,都会留下印记。同时还要谦虚,努力使人进步,谦虚也使人进步,谦虚可以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是,还要胸怀祖国,年轻人要把自己的发展跟国家的需要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成绩。《温州日报》记者 林慎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