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1988年苍南评出十件改革大事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3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内容,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一次广泛、深入的十年改革形势教育。

  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具体负责十件改革大事的评选活动。全县收到各区、镇乡和县机关各系统推荐上报的改革事件20多件,内容涉及土地承包、国有企业租赁、乡镇企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方面面。评选办公室对推荐上报的每件材料进行认真核实查对,用最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概述,然后召开各区镇宣传委员和县机关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评选会议,大家对推荐上报的改革事件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认真筛选,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选,以得票数多少取前十件大事,请县公证处公证员现场进行了公证。县委宣传部在1989年第一期《苍南瞭望》杂志上对最终评出的苍南县十件改革大事进行了宣传报道。

  龙港镇贯彻“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方针,发动群众集资建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龙港镇原是方岩下、河底高、金钗河、江口、下埠五个小渔村,总人口7812人。1981年苍南建县,在这里设经济中心,建立龙江港区。1984年建立龙港镇。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龙港贯彻“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方针,以土地有偿使用为突破口,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建房,政府除收取土地征用费外,按不同的地段收取不同的公共设施费,基本上解决了建镇初期“三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投资。至1986年6月,农民个人建房投资1.78亿元,竣工房屋101万平方米。街道27条,总长23公里,外江码头21个,公共厕所18个,内河公路桥11座,2家影剧院,7个专业市场,还有变电所、自来水厂、武术馆、旱冰场、录像放映队以及菜市场等,镇内有县属国营商业公司31家,县属地方国营工厂3家,大集体企业17家,股份制工厂183家,个体工商户2800户,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8582万元。同时还鼓励集体和个人捐资,捐土地等形式兴办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建了4所学校和龙港医院。龙港镇突破“土地有偿使用”和“自理口粮进城”两个禁区的做法,推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号称“中国第一农民城”。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到龙港考察,新华社、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国内外众多媒体对龙港的建设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乡镇信用社进行信贷利率改革,并在全国推广。

  1980年底,随着苍南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工商业的流动资金缺口成了一个突出矛盾。各种民间信贷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人借款利率高达四分左右。金乡信用社因受民间借贷的包围,信用社业务清淡,存款愈来愈少,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此,金乡信用社审时度势,尝试用浮动利率开展存贷业务。他们规定存息由国家规定的四厘六上浮为一分,贷息为一分五。试行一年时间,金乡信用社吸收浮动利率存款1415000元,贷出130万元,既扶植了当地家庭工商业的发展,又扭转了信用社自身长期亏损的局面。但是,国家有关文件明文规定,未经中央同意,存款利率不准浮动,否则以扰乱国家金融市场查处。金乡信用社的举动全国没有先例,引起有关部门的激烈争论。金乡信用社认真阐述了试行浮动利率的三大好处:一是有效地引进了社会闲散资金,用来支持商品生产;二是有效地压低社会借贷的利率,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三是救活了金乡信用社本身,转亏为盈。

  在温州市委的支持下,温州市农业银行冲破种种阻力,1982年起先在苍南县,接着在全市二百九十七个农村信用社实行了浮动利率改革。中共中共1985年一号文件肯定了这一做法,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健康发展。由于金乡信用社试行浮动利率改革的成功,中国人民银行授予金乡信用社主任陈礼铨同志全国金融旗手称号。

  我县率先实行生产资料与粮食定购任务挂钩政策,并在全国推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时,调减粮食征购基数,粮食流通由计划调节向计划、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1985年开始,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浙江省核定苍南县定购计划21000吨。定购以外粮食允许随行就市,实行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的“双轨制”。为了认真完成省核定的粮食定购任务,1985年,苍南县改革生产资料分配制度,首创粮、肥、油挂钩办法。全县拨出化肥1625吨和柴油1250吨,与完成粮食合同定购任务挂钩奖励。这一挂钩办法为全国首创,得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称赞。《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日作了专题报道。198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发展为化肥、柴油、预购定金“三挂钩”政策。

  宜山区再生晴纶纺织专业市场,成为全国闻名的再生晴纶纺织中心。

  宜山区历史上有土纺土织的传统。1978年,宜山区江山新西河村农民陈光友、陈光锡兄弟俩攻克了晴纶边角料开花的难关,其母孙阿茶改造了纺纱机,纺出了再生晴纶纱。从此,宜山区出现了“家家开工厂,户户纺织忙”的盛况。1983年,宜山区再生晴纶纺织业的产值达到一亿多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25倍;人均收入439元,比1978年增长4倍多。这里生产、加工的再生晴纶衣裤超过一亿五千米,可供全省每人穿3件;织出的再生布达300多万匹,可以绕地球一周。宜山区成为全国闻名的再生晴纶纺织品产销基地。198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浙江省温州苍南县宜山区有18万多人,人均耕地只有四分七,当地有土纺土织的传统,这个区近几年利用工厂晴纶边角废料,发展再生纺织业,全区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这一专业,所有的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1982年产值9315万元,向国家缴税238万元,税后人均收入350元。今年产值将超过一个亿。这一类实例同各地有规划、有组织地调整经济结构的活动汇聚到一起,使我国单一的农业生产开始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变为包括科技、流通等多方面的经济网络,展现出农村生产力充满生机的发展前景。”198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动向——浙江省温州农村几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的情况调查》文章。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充分肯定了宜山的做法和成绩,使宜山区商品生产更上一层楼。

  金乡镇叶文贵积极办企业,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农民企业家之一。

  叶文贵1969年10月到黑龙江七台河市插队,1978年回乡进入文成县民政局所属的五金厂工作。此时的金乡,以塑料饭菜票,铝制徽章,标牌为主的家庭工厂已悄然兴起,一面面招牌在召唤吸引着各地来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1979年春节,富有商业头脑的叶文贵辞职回乡把亲戚组织起来,开一间轧铝厂。后来又创办了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七年办了六个厂。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参观了叶文贵的厂子后,连连称他是“新型的企业家。”1986年10月11日,《温州日报》在头版以《新一代企业家——记金乡镇经营大户叶文贵》为题,报道了他的创业事迹。后来,《温州日报》再次在头版头条刊发《农民企业家的气魄》长篇通讯报道叶文贵,市委书记董朝才在通讯旁还写了一篇题为《希望涌现更多叶文贵式人物》的评论。这篇报道随后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1987年,全国评选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浙江省占了6席,温州地区仅叶文贵1人。

  金乡镇率先实行“挂户经营”,被经济理论界认为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大创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金乡人开始放开手脚,发展商品生产,凭借小五金工艺的优势,制作校徽、饭菜票等小商品。这样做,投资少,见效快,产品价格低廉,服务完善,在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但是,这些三五个人的家庭工场,没有牌子(响亮的厂名)、没有薄子(银行账号),在向外联系业务,承收货款,开据发票和获取信任等方面有很多因难。为了解決家庭工厂“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金星村率先利用社队企业的名义,创办了金星文具厂,吸收社员挂靠在金星文具厂名下,利用文具厂的公章和帐号对外开展经营活动,使家庭工厂有了合法地位。厂方组成管理机构,设厂长、会计、出纳、开票员、信函登记分发员各一人,对挂户的家庭工厂实行“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开票,统一使用银行账号,统一交纳国税。社员的家庭工厂,对外寄发信函,可盖厂方公章。销售产品,由厂方代开发票,照章纳税。货款汇入,由厂方分户立账,扣除税款和管理费,随时可以领取。订货信函寄入,由厂方登记入册后,分发各户。客户订货电话、电报,由厂方及时转告。金星村的挂户经营成功后,家庭工厂如虎添翼,快速发展。接着金乡镇的东风村、狮山村、星光村、五一村都仿效而行。挂户经营兼顾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大大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把农业上的双层经营推向工业的新途径。这种做法被经济理论界誉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创举。

  灵溪镇建立参茸药材专业市场,成为全国十大药材市场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外出,走南闯北。一小部分人从东北带回少量人参、鹿茸卖给灵溪药店。他们在交易中尝到了甜头,有了经验和本钱,逐步转为专项经销人参、鹿茸,后来有些人长期住在东北,进行人参收购、加工,运回本地销售。这种地下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人员逐年增多,销售面一年比一年广。仅1985年,灵溪红参茸、别直参交易额达17.5吨,价值2800万元。灵溪参茸药材的地下交易市场逐步形成。苍南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经过调查,批准创办灵溪参茸市场,1987年6月15日举行正式开业典礼。温州日报、浙江日报,中国医药报和平阳电视台、温州电视台都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全国客商关注。1987年参茸市场申请经营142家,获准开业96家。至1988年经营企业增至180多家,经营品种有各种规格的鹿茸、国产人参及进口参20多种,滋补口服液有青春宝、人参蜂王浆等100多种,中药材近300种,市场辐射13个省80多个县,年成交额近亿元,成为全国十大药材市场之一。

  1982年以来,全县通过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2461万元,新建中学、小学44所,中小学生净增5.5万人。

  苍南建县后,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经费大幅度投入,以财政拨款为主,采取以教育费附加征收,学杂费增收,勤工俭学创收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县政府出台了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助学;要求各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学校建设,实行“谁办学谁受益”的招生办法,使苍南县的中小学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985年,全县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逐步推广校长负责制,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普及初等教育上来。1988年,全县开展以劝扩生和征集人民教育基金为主的义务教育宣传月活动,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县有各类小学605所,3140班,在校学生138437人,比刚分县时增加565班,在校生增长36.6%,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毕业率为99.8%。初中教育有451班,在校学生27594名,比刚分县时增长162班,班级数增长56%,在校生增长73%,并在湖前等8个乡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88年苍南达到省定无文盲县标准。

  1980年,宜山区农民率先进入流通领域,搞长途贩运,促进了我县商品经济的发展。

  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搞长途贩运,属于“投机倒把”,严令禁止。1978年6月,宜山区农民赵开良到河南省邯郸市一家废品收购站推销编织袋业务,作为交换条件,对方提出要他推销80吨晴纶布边角料。赵反复琢磨,家乡有历史悠久的纺织传统,如能利用边角料织成布,不仅把废料变成宝,而且也是一条致富之道。他毅然做出了接受对方的条件。不出所料,奇迹果然在宜山区出现了,江山新西河村妇女孙阿茶纺出了再生晴纶纱,使宜山区家庭纺织业得以腾飞,农民购销员应运而生。随着党的经济政策的逐步放宽,允许农民经商和进行长途贩运的政策,犹如给农村商品经济增添了翅膀。宜山镇、湖前街、江山乡新西河村等地出现多个晴纶布角料、再生纺织布、纱、塑料编织袋交易市场。1982年,宜山区有380多个供销员专门从事原料采购,有8000多个购销员从事产品销售。靠他们,把全国各地17000吨晴纶布角料汇集到宜山;靠他们,把300万匹再生布,1.5亿件再生晴纶衣裤,2亿件筒料,6800万只编织袋销往全国各地,从而促进了我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我县采取国家投资和群众集资相结合的方法办交通,县乡公路里程由1981年36公里增加到210公里;通车的乡镇由6个增加到60个。

  苍南建县之前,交通设施主要有104国道24.9公里,南水头至霞关省道67.4公里,县乡公路36公里。俗话说:要致富,先通路。1981年建县后,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我县非常重视交通道路建设,采取政府投资和群众集资相结合的方法办交通,新建灵溪至凤池,咸园至湖前,龙港至金乡,矾山至金乡,魁里至渔寮,灵溪至岭头,钱库至芦蒲等县道7条,新建湖前至凤江,马加垟至分水关,盛陶至挺南,金乡至石砰,马站至城门,坑门岭至倪家山,桥子头至南坪,渡龙至宕丰等乡道8条,县乡公里增加到210多公里,全县72个乡镇,通车的乡镇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60个。还有群众自筹资金建设的机耕路,使许多偏僻山乡的交通运输也起了很大变化,推动了山区的经济发展。

  上述评出的苍南县十件改革大事,今天看来,也许感觉很平常,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一件改革的事情都是很了不起的,对苍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陈后强)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