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两千年都江堰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9日 来源:

  前些年进藏路过成都,时间距汶川地震不到两个月,有人提议到都江堰看看。导游怕耽误行程,说都江堰的公路没有完全修好,大家半信半疑只好作罢。这次九寨沟之旅,行程中安排了都江堰。

  从成都到都江堰行程大约个把小时,汽车把我送上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山头,看岷江被一分为二,温顺地沿着自己的轨迹灌溉排洪,造就出安逸的天府之国,我的心中即刻驱走了洪水的凶狠,消除了古蜀人的悲哀,眼前浮现出一幅古老而美丽的画面。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河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步曲”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排沙和流量三大问题。我见鱼嘴分水堤,它的平面形似鱼的嘴巴,猜想堤是因此得名,它把岷江分内外两江,内江引水灌溉,外江泄洪排沙,形成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分四六,平潦旱”的说法。飞河堰,是紧接鱼嘴分水堤尾部的泄洪道,有人在此做过试验,在大洪水时,它能将成吨重的浆砌卵石物顺利排到江外,可见其能量之大。宝瓶口进水口,平均宽20来米,古人称此为“灌口”,它既能保证内江灌区及城市需水量,又能像一堵“石门”挡住过量的洪水,不知古语中“守口如瓶”的出处是否在此。古人在宝瓶口岩壁上还刻有水位标记,观察水情,以作调控,真不简单。都江堰是人类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虽然平淡无奇,从世俗的角度看,并不庄严壮观,但很人性化,它贴近百姓的生活,也造福了无数百姓。

  我紧闭双眼,倾听都江堰涛声,遥想那洪荒年代,先辈们与自然抗争。“疏江亭上眺芳春,千古离堆迹未陈”,透过明代杨升庵的诗句,两千年都江堰的豪壮博大气势,挥之不去。

  挥之不去的还有去年那场大地震的惨像,据说,大地震发生时,都江堰的游人有几千人。当时,几千游人面对大地震带来房屋倒塌的轰隆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双双惊慌失措的眼神,面对滔滔江水,心中默默祈求神灵保佑。

  伏龙观前殿倒塌了、二王庙震歪了……,但两千年的都江堰却巍然屹立。人们庆幸,都江堰有了李冰,有了他们心目中的守护神,几千游人终于安然无恙。

  两千年来,李冰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恩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和感激。现存典籍中最早记载李冰修堰,是在《史记·江渠书》中说的:“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都江堰工地上,出土了汉代的李冰石像,从而进一步证实李冰为修堰者。

  李冰活动在战国后期,秦国崛起,发展巴蜀经济,开拓江河航运,使蜀地成为秦王朝统一中国的战略基地,时代呼唤着都江堰工程。李冰手握一把长锸,苦战8年,不负众望,完成建堰伟业。他又化作“三神石人”,常年守立在江水中,成了一杆镇水兼作测量水位的标尺。2000多年了,他夜以继日坚守在都江堰,地地道道成了这里的守护神。

  到了都江堰,谁都想看看伏龙观,没有人不游览二王庙。走至二王庙前门,横跨岷江之上是一座著名索桥,名叫“安澜桥”,我猜想是安定波澜之意。索桥的钢绳上横铺着木板,人走在上面,领略到索桥剧烈晃荡的刺激,同时能一览都江堰工程的全貌,望浩浩荡荡江水,奔涌而下,穿越宝瓶口,消失在苍茫烟雨之中。

  站在都江堰,望着奔腾不息的岷江水,我想起许多。想起了时下大大小小的豆腐渣工程;想起了每年台风洪水;想起了“科学治水、和谐治水”的理念,我们至今还做不到,却让两千年前的古蜀人做到了。(小吴)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