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林群:从旧蒲门走出的现代“武训”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1日 来源:

  《国立中央大学一览·教职员录》(民国二十年)这份电子文档,收藏已一年有余。其中《实验学校》见载籍贯“浙江平阳”的“林群(字组群)”,时为该实验学校的“专任副主任”,年“三O”,通讯处为“温州平阳蒲门”,“经历”一栏为“中大教育学士。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校长”。

  明代士人张著,也是蒲门人,至今无法说清他来自蒲门哪个区域,但古今毕竟隔了数百年,情有可原。

  而林群,生前任过“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校长”、“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注:附属学校)专任副主任”,还“曾在西安铁路学院工作”,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辞世。就这么个地方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毕业生,在地方文史界却罕见提及。检多种地方文献,均告无载。

  苦于没有进一步的线索,撰写“林群”一文的念头因此而阁置。

  这一年来,每每想起,总是心有不甘。难道通往“温州平阳蒲门”的音讯,就此断了吗?流逝的岁月,难道可以将一切都带走而不留一缕痕迹吗?

  一篇佚文抠挖些许线索

  前些日子,寻找“林群”的人生足迹之念再次闪出……

  据林勇先生提供的线索,在1988年1月刊行的《苍南文史资料》第3辑上,见到一篇题为《忆沿浦盐民抗补盐税斗争》的文章,署名“林群”(原刊已标上黑框)。篇末附有作者简介:本县马站区沿浦乡人。曾在西安铁路学院工作。1987年5月病故。终年88岁。

  通读文章后获知:1927年春,北伐军进入南京,当地各校暂时停课,多数学生回家。以族众资助上学的林群,因学校离家乡较远,为避免不能及时得到复课消息而贻误学业,便在难民收容所等待复课并加入国民党,在学生会活动。七月间收到母病速归的家信而匆忙回家。到家后才知母亲怕他在外危险而借口患病把他催回来。文末写道,这一年8月间,他接到南京同学来信,得知东南大学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并开始办理复课报到手续。于是他匆匆告别乡亲离家返校。

  从《苍南文史资料》刊载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有一点点相关的信息就是:林群有一个兄弟叫“林英通”,是盐民。至此,加上前述中央大学职员录上的相关信息,关于林群的线索,留在家乡的,似乎就是这些了。但是,这些信息,还是他求学时代的,距离今天还有效吗?林群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任职之后,去了哪里?他为何与“西安铁路学院”有了交集?他的人生经历了哪些事?不过三十岁的他,执掌徐州中学校长,后来是否有学术建树……

  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人生履历,是真的空白还是被岁月冲淡?还有被还原的可能吗?

  年未三十执掌徐州中学

  据履历表,他曾出任“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校长”一职,能否从这则信息入手打破僵局呢?

  徐州中学,曾亦称“江苏省立第十中学”。看这校名,与当年温州中学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一个模式,可见也是一所有年份的中学。此校如今称“徐州市第一中学”。经向该校办咨询后,该校办李姓老师在电话中确认“林群是曾在(徐州中学)学校任过校长”。李老师还提供了《徐州市第一中学校志》(主编张鹏)中相关史料的截图。

  据校志记述,“这年(1929)暑假,代理校长薛钟泰回任大学区督学,中央大学区教育行政院另委林群接任校长。民国19年(1930)7月,林群校长辞职另谋高就。”

  我将自己掌握的信息与李老师沟通,以期获得新线索。但还是徒劳。

  结合林群文章以及中大实验学校职员履历表所载信息,林群先生四年求学经历了三所大学:考入“东南大学”,经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

  西安铁院回复“查无此人”

  《苍南文史资料》(第3辑)相关文章附录的林群个人简介,称在“西安铁路学院”工作。

  经一番检索,却获取不到有关“西安铁路学院”的历史信息。难道《苍南文史资料》上的林群生平有误?

  与此名称相近的,有今“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一所由隶属于原铁道部的“西安铁路运输学校”和“西安铁路运输职工大学”合并组建的高校。于是,致电该学院“院办”及院办告知的“离退办”,但对方工作人员表示,没有要找的名叫“林群”的教职员工。

  检索新编《陕西省志·教育志》,见载:1958年9月10日,在原西安铁路运输学校基础上成立西安铁道学院,以培养高级铁路运输、建筑技术人才。隶属中央铁道部管理。进一步获悉,西安铁路运输学校,原系中专体制,成立于1956年。1958年扩建为西安铁道学院。1961年12月,撤销西安铁道学院,恢复西安铁路运输学校。

  根据上述信息,陕西历史上只有过“西安铁道学院”,而无“西安铁路学院”。

  “查无此人”的回复,掐断了寻找林群的路径。再次遇到难题——林群究竟在哪所学院工作?又是如何与这所没有名份的“西安铁路学院”有过交集?一个不解的谜。

  筚路蓝缕重振扶轮雄风

  寻找,迎来柳暗花明。幸获林茂则、林观福等友人施以援手,辗转联系到林群先生哲嗣。关于林群先生生前的经历,渐渐明晰了起来。

  据介绍,林群先生生于1899年11月11日(按此算来,今年是林群先生诞辰120周年),系苍南县沿浦镇拱桥内人。少时家境贫苦,曾替人放牛。后靠族众资助才得以上学。曾在师范毕业回乡任教一年,后再赴南京求学,于1924年秋考入东南大学。

  据其三女林珊琳的说法,林先生在1938年受聘出任“交通部部立郑州扶轮中学”教务主任,后曾代理校长等职。

  看来,1938年任职“郑州扶轮中学”的林群,以及后来之所以留在西安,与该校曾西迁办学不无关系。

  1938年2月,为避日机轰炸,“扶中”接到当时铁道部关于学校向西安撤退之令。师生撤退到西安之后,步行转移到汉中,租用“两湖会馆”办学。后又转移到汉中郊区南郑县冷水镇。再后来,又转移到褒城县张寨周家大院。1940年夏,学校奉命改名“交通部部立扶轮中学”,林群任校长。根据实际情况,他两次远赴陪都重庆,转达师生关于迁回铁路沿线办学的要求。于是,又于1942年8月迁至宝鸡市蔡家坡龙泉寺办学,直至1952年。

  学校从西安迁往汉中途中,则要过陈仓、越秦岭、走褒谷,师生们可谓历尽艰辛。林群先生一路随行。

  长女林华琳在一篇文中提及:

  从郑州出发,一路向西,千里迁徙。“那时,我父亲代理校长职务、带领扶轮中学师生并押运学校的图书、实验室器材及一架宝贵的钢琴,辗转迁到陕南汉中、褒城、张寨;直到交通部将校址选定在岐山县——陇海铁路线的蔡家坡镇办学。”

  “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父亲在偏辟的关中农村重建扶轮中学,在人力物力极端缺乏的情况下,笃定教育救国的理念,顽强执着地支撑‘学校不能解散!’的信念”

  为筹措办学资金,林群常乘运货大卡车,绕秦岭险路经汉中、走蜀道,奔波于小镇蔡家坡与陪都重庆之间,求助于铁路、公路两个部门及教育部,讨要办学经费。林珊琳称,她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名为校长,实为乞丐!”

  在林群先生手书的一份有关该扶轮中学办学的材料上,写有这样的字句:“为行政者实无宁日,求爷爷告奶奶,出入于各单位财经之门,真无异于丐者,沿门乞食。而我却做了这样的中学校长达十来年之久。”在另一份先生手书的自我简介材料中,“我经常奔走于校务会及到各单位洽领经费,名曰校长,实同教(叫)化,曾以武七(注:即武训)求乞办学来自慰。”

  1956年,因教育经验丰富,林群被调筹建“西安铁路运输学校”,后在该校教务科工作(注:不解的是,此前致电该校,竟然回复查无此人)。1962年从西安铁道学院退休。

  命运多舛感恩老家乡亲

  据其子女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三反、五反、肃反……至1976年结束动乱,每次运动一来,他都得参加学习班,都要反复交代自己的“历史问题”。

  1966年秋,文革开始,时已退休居家多年的林群,遭遇了学校红卫兵抄家,工资停发,甚至被关进牛棚、批斗游街!夫妇俩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被押送回沿浦老家。

  哲嗣林华琛在电话中一再表示,很感谢老家乡亲,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他们。正如林珊琳女士所称,“亏得浙江老家的父老乡亲以及当地乡村干部,全都以宽宏的胸怀理解、接纳、善待我们一家!”

  住了半年多之后,因为政策有变,沿海沿边属于边防海防重地,不得接收遣送人员。一家老少得以在1967年春返回。到西安后,林群仍旧被关进学习班……

  1974年,林群获得平反,并落实了待遇。晚年的他,经常辅导邻里孩子学习,教英语、讲数学,有求必应,乐此不疲。1987年5月,林群先生辞世。

  行文至此,关于林群先生的生平事略,算是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这位在历史风雨和战火纷飞中闯荡的苍南儿男,一生与基础教育、办学育人相始终,把自己的光与热,献给了大西北的教育事业。正如林珊琳女士所言,林群是在民族危难时期坚守教育的真正践行者!他与同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办教育”为己任,秉持“学为万人役,行率天下先”办学理念,励志教育救国!默默无闻却如巨烛照亮了后人……

  “我一生从事教育,大半在扶轮中学……于公于私,无限感慰。一个穷乡僻壤的寒家子,虽无建树,而得这样的结果,自问总算不虚了。”林群先生生前这样总结自己。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