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党员的使命——追记瓦窑地下党员陈银本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2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金乡镇瓦窑村(现已并入湖东村),村口河边有棵大榕树涵养着一方水土,荫护着歇脚的路人、垂钓的村民,还有那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的顽童。这也是瓦窑在外游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地标。村里人都感念,“这是银本公在世时栽下的”。

  水光潋滟的塘河横贯东西,将瓦窑分为前岸和后岸,在东边村口的天灯桥头,这棵大榕树依水而伫,枝繁叶茂。在老瓦窑人的记忆中,村口原先有一棵年代更久远的大榕树,据说康熙爷那年就栽下了。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一声令下,刀砍斧伐,硕大的枝干瞬间被肢解得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墩。这还没完,村民们缺柴烧了,于是就地取材,你一刀,我一斧,很快将大榕树连根拔除。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大榕树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至1965年,大运动的风头过去了。陈银本觉得,大榕树是瓦窑的地标,是老百姓们所需要的,不能就这样没了。于是,他外出寻访到了一棵榕树苗,重新栽种到老榕树遗址上,培土浇水,外加了一圈竹篱笆精心呵护。从此后,陈银本和村里的老人一道,轮流守护着这根榕树。时光飞逝,大榕树茁壮成长,重新成了瓦窑人休憩闲谈的好去处。陈银本栽树、护树的故事,也成为了大家口口相传的一段佳话。

  “我的父亲如果在世的话,已经108岁了。”回忆起自己的老父亲,陈银本的儿子,已是古稀之年的陈亦斌总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的描述中,瓦窑虽偏居江南垟一隅,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经历了红色革命的激情岁月与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1934年8月,陈银本与村里的进步青年们共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瓦窑党小组,隶属中共平阳县钱库半港支部。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他们出生入死,除了走村入户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为山门游击队输送药品食盐,传递情报书信,组织力量参与革命同志的营救任务。

  1936年夏,瓦窑党小组配合联络员林圣棋入戒备森严的金乡城里取情报,陈银本自告奋勇装扮成疟疾病人,躺在门板上由党小组战友抬进城,取到情报后,将情报折成小方块贴在裤腰上,出城时遭到了阻拦与搜查,士兵一掀开陈银本身上的被子,汗馊味、破棉絮味在太阳的烘烤下直往上冒,一听说疟疾会传染,本已难忍臭味的士兵们一下子就躲得远远的,挥手为其放行。党小组也因此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同年冬天,时任中共江南区委书记林爱弟被敌人扣留,搜去了所筹集的革命经费,如不及时营救将会暴露身份,中共平阳县委临时决定攻打宜山警察所,主攻任务由陈银本所在的地下支部负责,但由于敌人戒备森严,我方武器简陋,劫狱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党小组成员们死里逃生。

  “我的父亲辈一共三兄弟,父亲排行老二,读过6年私塾,通晓历史,知书达礼,广交朋友,乐于助人。”在陈亦斌的口中,和平年代,父亲总是在村口的大榕树下为年轻人讲革命故事,传递精神力量,往大了说,教育年轻人们要爱国家、爱党、爱人民,往小了讲,倡导大家邻里和睦、与人为善。除了重新栽种大榕树之外,父亲还自掏腰包,四处筹资修桥补道路,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问题。1988年,金乡镇人民政府授予他热心公益事业的荣誉奖状。同时,父亲还时刻挂念着革命战争年代牺牲战友的后代,对中共原江南区委林爱弟烈士、林圣棋烈士两家的后人,他每年总要去探望,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送些海鲜干货、粮票以及一些衣服等等。

  “战争年代,我们的家庭聚少离多。直到1949年,我才出生。小时候,父亲总说,我干的是党的事业,这是我作为党员的使命,我不懂。但长大后,我也成为了一名干部,我渐渐明白,父亲的革命事迹和种种善行正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这种精神也将一直激励着我和我的孩子们前行。”陈亦斌如是说。(记者 黄允祺)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