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陆游《平阳驿舍梅花》诗作地之探考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4日 来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侍制。其存诗九千多首,并著书多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冬,诗人从山阴(今绍兴)出发,赴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途中曾在温州江心屿留宿,然后南渡瑞安至平阳,在平阳驿舍,即景赋成一首《平阳驿舍梅花》诗,诗云:“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此诗标题“平阳驿舍”,所指何处,尚不清楚。据北山所著《陆游年谱》对照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中云“此诗绍兴二十八年冬,赴宁德县主簿,道经平阳时作”。所注“南宋温州平阳”之地,学术界并无异议,而标题云“平阳驿舍”,是平阳县那个驿舍,仍存争议,尚待定论。对此,之前曾有二种观点,其一:认为泗洲驿不在江边,予以排除。若为县治,下榻证真公馆,宋时县治尚无驿舍,也不在江边,并无史料可证支持,故认为该诗原作地应是平阳钱仓驿,(今钱仓镇)。其二:则认为诗作于平阳县治,即证真公馆。众说见异,尚未明确。许多仅是推论,尚无确凿证据说清诗中的相关问题。那么平阳驿舍所指哪个驿舍呢?遵循“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原则,结合平阳境内的实际情况,探其究竟,笔者认为原诗作地应是平阳县境内的泗洲驿(松山)。考点有四:

  一、诗题所标的驿舍在何处?

  宋代邮驿制度以军卒民役,按行驶速度设置了金牌,银牌和铜牌,均为军事编制。两宋时,邮件文书递送和过往官员投宿的馆驿,从职能上完全分开,馆驿演变为单纯的政府招待所职能。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谓之邸,邮骑传递谓之馆,在四方(四邻)谓之驿。宋代并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还发展水驿和驼驿等多种模式的邮递设施。后来金邦按宋制,把驿站称为“寨、铺、馆”。《永乐大典》中的《金玉新书》是两宋递铺法规的总集,均有规定。至清增设了“急递铺”,按现代为“快递”。在机构设置方面“均地理”(按地理条件),在时限方面要求“谨时刻”,在布局方面要“亭传相望”,在监检方面“分置巡辖”,较为完善。宋代之前,平阳尚无设驿记载,入宋后平阳始设钱仓,泗洲二驿,此外并无第三驿的记载。至明人所著《岐海琐谈》条记云:“平阳设前仓驿,松山驿,皆自入闽之道也。”明时把“钱”字变为“前”字,地名叫法,用谐音取字,即系正常。“泗洲”改为“松山”,因明时松山距县治80里,设平阳西镇,曰松山镇。乾隆《平阳县志》载:“泗洲禅院,在松山”。泗洲驿在古松山地域内,作为明人书称“松山驿”,也无异议,究竟宋时平阳仅此二驿存在。按宋代驿传制度,一般规定20里为歇马亭或递铺,60里为驿馆,设泗洲驿是合适的,也符合设置馆驿的里程范围。泗洲驿并非公使库。宋时官员史节来往道上有官办驿馆,还建立驿券制,出入实行入乘驿请券,驿路设驿馆大多公建,是有规定的。如明项乔的《新建平阳水头公馆碑记》载:“水头旧有铺,曰象口。岁久倾圮,官使无憩息之所……乃相旧铺地址,捐俸构以新……前后二厅,左右翼以两廊、门皂、书房、厨室,一概就绪。颜其楣曰公馆。”此为公建。据历史记载:“对路远驿少的驿道,为补驿之不足,宋取寺院辟舍,以待过客”是存在的。南宋《淳熙三山志卷五,驿铺》载:“桐山驿(去泗洲驿二十五里,今废,只憩栖林院)骆驼岭,平阳(二十里泗洲院)”。历史上因道路偏僻,人迹罕临,于驿道中官设不便的情况下,而指定驿道中的某个寺庙僧舍作为驿馆,担负驿宿停马之功能,也很常见的。如浙闽古道中后设的栖林禅院,平阳设在证真寺。江西行省官员曾坚,自闽至平,“寓宿钱仓西寺日久”。泗洲禅院也如此。泗洲禅院,原名泗洲庵,位于松山域内的小玉沙(沿沙),建于唐代。五代越王钱弘俶入闽,曾与齐愿僧在泗洲庵汲井烹茶。松山为浙闽要冲,水陆皆通。宋之前皆为海岙沙涂之地,从平阳至松山,大多行水路,继而从松山入闽,必跋山路。古时大多夜宿于泗洲,翌日备好体力,择古道而行。综上,不管是钱仓驿,还是泗洲驿,二驿均在平阳境内,都可称“平阳驿舍”。另外有时或许本地人呼小地名,外地人只重大概念呼平阳县名。

  二、前往驿舍,是江行还是陆行?

  《郡县释名·浙江下》载:“取横屿及横阳江之义”曰横阳县名。横阳江由北港鳌江和南港横阳支江组成。横阳支江是鳌江的最大支流。总长60.5公里,其源出泰顺县九峰山,按现代分(古代并无此界定):流经松山下(现桥墩水库)为上游,桥墩至灵溪为中游,灵溪至朱家渡入鳌江为下游,说明横阳江流域多为水路,古代更是海风江流。所谓“上横江”,应指横阳江上游。对照陆诗“江路轻阴”句,所谓江路,亦称水道。松山古为沿海地,《平阳县志·舆地》载:“又有一山若马鞍,曰文章屿。”《平阳县志·学校》“宋代鹅峰书院遗址,即松山文章屿是也,文昌屿即旧志文章屿”。屿是小岛,宋代松山下的文章屿与温州江心屿一样,是四面环水的小岛山。平阳至松山,水陆两通。“闽浙两藩官使之有事者,必由之”。宋代侯官(福州)进士林仰过松山诗云:“好抛灵运崎岖屐,直上林宗散诞船。旷野夜收桑柘雨,平湖晓浸芰荷烟”。从闽至松山麓,开始船行,走的是水路。松山玉沙泗洲禅院,界于横阳江中上游。据古人传说,后经当地人潜水认证,松山小玉沙外有一深潭(今称新村潭),古为码头。因代深年久,沧海桑田,砂砾留积,河床填高,原来的江边,现成溪潭,深沉潭底有块大摩崖,上书碑刻:“玉沙水落客停舟”大字。说明此地也是古横阳江边的一处码头。宋时官员南北往来,陆行于沿江陆路,水通于大江舟乘。据明代《新建平阳水头公馆碑记》载:“水头当闽浙之冲,水陆皆通焉。陆则由钱仓迤逦而来,水则沿大江,潮至则舣舟焉。”此为明代碑记所述明时的水陆情况,若再推前至宋代,钱仓至松山一带更是一派江海滩涂了。可见陆游从平阳前往松山泗洲驿舍,一路江行过来,走的是水路,故有“江路轻阴”。现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立足于古时舆地旧况,就不难理解古时江行之实际。

  三、驿舍梅花在何处?

  陆游一生喜爱梅花,曾作著名的《卜算子·咏梅》《梅花绝句》等十余首赞咏梅花的诗句。此诗也主要写驿舍梅花。诗中“梅花欲过半沾泥”句,指的是诗人近距离看到驿舍边梅花沾泥(灰尘),并非远望梅浦梅岙。至于钱仓的梅浦梅岙在那里,并无证见。而县治证真寺有否梅花,也无交代,更难指地可知。了解松山当地古迹情况,也许更会体味到泗洲驿舍梅花的真实。沿沙地界,曾在宋代就出现过武状元,文探花,大学士等十余位进士,到访来往的官员学者甚多。泗洲驿舍位于沿沙山边,浙闽古道旁,宋时这一带植有梅花树,引人赞赏。乾隆莒溪(距沿沙附近),诗人刘眉锡咏梅诗云:“南枝向暖漫须夸,瘦影寒梢色自华。”另一位莒溪诗人夏庆良有梅诗云:“偶过梅溪梅遍岑,梅花梅蕊碧森森。梅园环视梅铺地,梅树轻摇梅满襟。”说明这一带古有梅花。在此要特别诠释清代叶嘉棆的一首诗。清代平阳著名大学者叶嘉棆,博览群书,擅好撰述,对古代历史典故,领略甚深。而对平阳古贤十分崇拜敬仰。他专程到沿沙拜谒宋时文探花黄中的直谏堂和宋代大学士林湜的安居宅时,写了著名的《访林正甫居》诗,其诗云:“沿沙陌上绿莓苔,直谏堂前土作堆。旧有梅花邻驿舍,几多山色护松台……”则直接点明宋时泗洲驿舍旁植梅花之故事。而且特意用“旧有”,来专指宋代。因该诗是大学者拜谒宋代名士时写的,而平阳其时驿舍只有二处,沿沙的“旧有驿舍”肯定是泗洲驿舍。大学者专究史学,深知历史典故。其在拜谒诗中明确点出“梅花邻驿舍”,肯定有其诗意典故所在。如果无此梅花典故,他当时则不必写“旧有”,也不必写“梅花邻驿舍”。因此陆游所标“驿舍梅花”就是泗洲驿舍近距离看到的梅花。查考两宋历史,再无发现其他诗人咏“驿舍梅花”诗篇。叶嘉棆此诗特意写到“旧有梅花邻驿舍”,应指的是陆游题诗的宋代典故,此诗可作有力佐证。

  四、县令有否接见?

  对照该诗的转合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也就是说:“我不远千里一路走来,到这里已是冬季了,但还能看到梅花,这是司春之神东皇赐给的一番美意,为不辜负此景,他兴奋地即景赋成这道七绝诗篇。”“东皇”即是东君,是掌管百花的司春之神,并非平阳县令。按陆游途经平阳时计,当时县令应是邓莺,他于1157~1162年间知平阳县,即绍兴二十七年到任平阳县令,而陆游是绍兴二十八年途经平阳。至于《历代名人与温州》书中所提的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卢炎,此间任职平阳县令尚不清楚。根据当时情况,泗洲驿舍距县治80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县令不大可能长途跋涉来泗洲会见陆游。析释诗句,也无迹象表达相互接见礼遇之意。

  陆游的《平阳驿舍梅花》诗,给平阳苍南增添了精彩的诗情画意,也给后代留下一道谜题。为诠释诗题,诸位先生认真查阅了大量史料,考证了相关史实,作了详尽的分析,各有所见。本文综上四题,认为陆游诗题所及的原作地,应是宋代平阳泗洲驿舍。我不是古人,因历史久远,境历沧桑,涉及故事,实难灼知,更不敢妄断。上述探讨,正确与否,愿与诸君商榷。(林英才)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