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矾山寻名记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0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矾山作为地名,山西、福建均有地方因为出产明矾而以“矾山”出名,为何矾山最终也成了温州苍南(昔日为横阳或平阳县)的一地名?

  矾山原名赤垟山,因其土带赤色,后又作赤蛘、赤洋(垟)、赤阳。宋末时发现矾石矿,随之民人迁集,后建窑炼矾,遂名矾山。民国24年(1935)称矾山镇,属第三区。民国27年(1938)归属昆南区后称矾山乡。1950年7月改称矾山镇,1953年12月属明矾矿区管辖,1955年矿区撤销,1956年5月升格为平阳县直属镇。1958年11月,矾山镇与南堡乡合并称矾南管理区(生产大队),属矾山人民公社。1959年7月撤销矾南管理区,建立南堡管理区,10月恢复矾山直属镇。1969年划归平阳矾矿,1973年恢复为平阳县直属镇。1981年6月,苍南县从原平阳县析出,矾山镇为苍南县直属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撤埔坪、南堡2乡并入矾山镇。2016年区划调整后,矾山镇辖9个居民区(南下、内街、南垟、新街、大埔头、龙舌头、王家洞、水尾、福德湾)、23个行政村。

  当代《苍南县志》载,商周时期,位于埔坪社区柯岭脚村的乌岩山东向坡平缓处有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商代的陶片、石器等,证实3千多年前矾山已有人类活动。

  明代《弘治温州府志》所指的宋洋山应该是已经包括了矾山在内的一带山区区域,统称宋洋山。哈佛汉和图书馆中文藏书《平阳县志》(乾隆年间编撰)與地部分记载亲仁乡三十一都,在县西南一百里,有宋洋。在清代方志中连续出现宋洋、宋垟、蓝宋洋、赤洋山等地名,说明这些都是行政地名或地理名称,应该包括矾山在內的亲仁乡三十一都的区域。矾山在明代初年未能形成建制,但有一些零星分散的炼矾点。清中叶以前“矾山”作为一处地名很少出现于地方文献,赤洋、赤垟、笔架、天湖、宋洋、七溪地名在清代以前已列县志,文人墨客偶访南雁,留下七色杜鹃盛开的记载。晚清、民国地图与地方志所标明的矾山,是指出产明矾石的山,还有水尾山、鸡笼山等地名,可见正式的矾山地名是在清代中后期产生的。清水尾、鸡笼、矾山这些地名,朴实无华,它反映了先民对山川、生活、劳动场景直截了当的感觉和态度。

  矾矿的发展历史虽可上溯到宋代,但明清两代是矾山开发的重要时期。根据平阳、苍南宗谱的各姓氏迁移记载资料,明代以后南宋一带单是从福建迁入的居民占了相当的比例,可以推测随着福建居民的迁入,在明代中期有了“近民得其法”。清代乾嘉时期浙闽矿工大量涌入,进而出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矿区。在清乾隆平阳县志出现了“蓝宋洋”、宋洋不同的地名,蓝宋对应现在的南宋,两者字不同,但在闽南方言中“蓝与南”是同一发音,说明来自闽南的移民方言对温州府语言的影响。清中后期以来,在鼓励“准民招商集股”兴办实业的政策下,一批传统矾矿民企应用而生。新中国以来集中对矾矿进行大规模勘探与开发,矾山终成“世界矾都”之美称。

  我们习惯将矾山的开发历史说成640多年,这许是从工业文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乾隆《平阳县志》卷二(舆地下山川)记载,赤洋山附近有寺院。相传是吴越王钱椒时期有僧侣在南雁荡山设寺院,其徒分设寺院于各处,便有赤洋与南雁荡有类似钟声铁塔上浮的传说。“赤洋山,在县南百里,山前有磨箭痕划,去其痕,复見。相传昔有寺在山上,一夕为大水,漂去其钟堕潭中,每钟浮则必雨,土人常以为占。后高僧至,祝之,钟果上浮,触石铿然,乃没。”这一传说中,它包含两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一是赤洋山(矾山)曾有寺院,二是这里曾有“土人”,应该是早期的吴越先民,这反映了矾山人文历史应该有千年以上的可能性。(周筠 张耀辉)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