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古镇钩沉——记清代民国时期的桥墩门古镇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0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每座古镇都是一部曲折的历史,都有难于磨去的故事。那里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乃至古街小巷;老屋宅堂;井台池塘;雕梁画栋;匾额碑刻,都记录着昔时流光,记忆着这别样的精彩。孩提的回放,游子的乡恋,岁月的温情,都充满着美好的怀念。古镇很旧,古迹皆老,而故事鲜活,无不昭示着民族的源远流长。凭借古时的青史留名,人文流光,承载了多少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都留住了许多记忆中的基因,即留下了传统之根。

  桥墩门古镇,地界两省三县,素称浙江南大门,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半山区。古镇历经若干朝代,虽历尽沧桑,然古貌渐进渐变,大都沿袭保持了古老那些成分和那些记忆。直至1960年8月10日的那场塌壩,古镇原貌荡然无存。乡愁使然,略将此前的古镇古貌作大概追忆还原。

  松山古地域在明代,就设西镇——松山镇,有松山市。松山名一直沿用到清末。如清孙锵鸣为朱凤辉写传时称其为松山人。桥墩门之名始见于明隆庆《平阳县志》康熙修补本载:“康熙七年,设桥墩门新寨。”《平阳县志·舆地图》中即标有“桥墩门”“分水关”的关卡名称。系军事关卡与分水关类似。明清时松山属三十七都。《平阳县志》载有:“三十七都:分水、碇步头、下阳、蕉滩、小玉沙、桥墩(有市)、蕉坑、蒋阳、五岱、凤村、梨尾、黄坛底、黄坛口、马渡、陈罗阳、小沿关帝庙。”(旧志有松山村)皆为松山地。平水属三十六都:“莒溪、腾垟、桥墩(有市)柯岭、阳半岭、棋盘岭、大玉沿、洪岭、金山头、柳阳、相公亭(旧志有平水村)”。而至民国初,松山与平水已被桥墩门所代替,而合称桥墩。桥墩名始见于乾隆《平阳县志》“桥墩汛,千把总一员……”。清郭钟岳《瓯江小记·香泡》载:“香泡柚属也。以平阳桥墩门为佳。色红可食”。可见清后期桥墩门已代替松山。民国19年(1930)改村里为乡镇制,桥墩设镇。

  依稀旧迹,隐约乡貌。在解放初期出生的老人,或许有记忆。古镇地标式有条石桥,古名松山八角桥,之后沿称平水桥,丰安桥、上元桥、桥墩门石桥。记载着历代的鸡声人迹,乡人践步,行客留踪,留下难以磨去的印痕。五月十八宿桥,即是其中一个记忆。唐懋德诗:“桥南桥北接村庄,醉后惺松雁齿长。龟寨荒域埋短草,蛇山倒影挂斜阳。”老人讲法:桥墩门石桥两岸为龟蛇,蜈蚣相会。即桥东首的鹅峰山岑为蛇山,西首寨子顶山为龟山,连接二山中间是石桥,喻为蜈蚣。当地人还流传着字谜诗:“平阳一支铁扁担,日日吃饱等担担。别人问我担多重,两头叠拢七十三。”谜底即是:桥墩门石桥。其两头东为三十六街,西为三十七街,两头加上则是73数字。桥东首蛇山上有1935年建成的基督教堂——平水堂。山麓下为清民间的盐仓,解放初为电影院。龟山上内铺于光绪末年建有关帝庙。民国时拆建为雕堡,1913年洪联萼出资筹建,于1915年落成的松山小字。解放初期全部拆除,建造粮食解放仓。龟山外铺于1951年建造桥墩小学分部。龟山南麓为寨仔脚,清顺治年间建的林氏故宅、祠堂。其中五橺楼房为林茂泰烟茶行,解放后为桥墩镇公所(镇政府)。山东麓为下洪锦春大厝,大溪岸边是码头,建有筏会。山北麓就是三十七街,其中有清康熙六年建的杨府爷宫,解放初期供作银行营业所。附近为清康熙间八姓联建的天妃宫,并作为汀州会馆。山西麓岭边尚有一泉,俗呼“龟尿”,石甃为井,半街人皆饮此水。山麓下为内广丰和邬厝故宅。向南古称校场的黄顺和大厝,校场尾往官溪垟心为通源大院。往南山方向垟心处,为朱玉美所建的一幢洋楼。

  桥墩门地处浙闽古道,为三县交通交汇点,是物资集散地。明清时代就设有集市。期间市场相当繁荣。桥墩门街道以古称松山八角桥为中心,东西走向二条街。两旁建有房屋店行。桥东三十六街,因地古属三十六都故名。街道长条石板铺路长200余米。东首街头建有圆拱门一座,门墙两边横批上书“桥墩门”三字。三十六街自大桥东头至新村口为上街,中段南北走向到剪刀社为中街。剪刀社折向东至圆拱门为下街。再向东靠鹅峰山麓边为民国中叶建的农业推广区,解放后为桥墩茶场。三十六街南面为温福公路(104国道前身),于1937年6月连通桥墩门,1945年因日本兵过境,国民党下令炸毁。1955年重建公路和11孔木构桥梁。车站设在三十六公路边夏还浦被没收的三层新楼房,公路南边是筑有围墙的许高姓大厝和杨顺发大厝。往南大溪边建有一座相王爷宫,往东就是行宫为每年祭祀演戏的地方,非常热闹。大桥西首三十七街,因属古三十七都,故名,街长400余米,街面宽4米多,也是长条石板铺路。分上街和下街,上下街中间相隔名曰“水闸头”的小溪为界,建有一座圆拱牌坊。圆拱门上书“溪山毓秀”四字。圆拱门边为乾隆年间建的魁星阁和文昌阁。上街口也建有一座圆拱门,牌坊上书“岳峙烟凝”四字。下街尾靠大桥西首以前曾建一座圆拱门,拱门上书“桥墩门”,因处在桥头,故该门地势稍高,到街道要下数级石台阶。上下街店铺大多为两层明楼。1945年6月日寇过境,从水闸头圆拱门内至桥头圆拱门,整条下街包括新厝林在内范围化为灰烬,烧毁民房和店面房300余间。下街次年重建。而桥头圆拱门不再重建。重建后下街北首有两巷通往新厝林大厝和同林大厝。上街圆拱门出去向西,过栏杆桥,就到吴步高大厝,大厝门题:“近水先得月,开门便见山”的门联。其后面则是建筑精致的上街洪锦春庄园,其西北向就是吴源发的大厝与仓库。向西北就是相公爷庙,民国时桥墩小学在此办校。傍其西向是闻名清代的朱凤辉五训朱庄园。古桥墩除大溪(古称沙坛溪)和桂兰溪外,还有一条宽约15米的水流名称“秀溪”,从仙堂山脚与大溪交接处的港子头,筑建一座人们俗呼“雷响坝”的水坝,开水截流。此溪流经三十七上下街之间,分一桥两沟流过天灯桥,注入桂兰溪。秀溪沿边两岸从北至南,西边有内福泰故宅,下吴大厝,外福泰大厝,苏元大厝,厚民大厝。东边有同林故厝,方忠信大宅等。

  桥墩门早在明清时已有集市,清代有商会商行。清康熙年间,闽汀州连城巫氏,江氏、余氏、华氏返松山蕉滩、重建碗窑作坊,商号“巫元生”。并与闽籍同乡沈氏,矴步谢氏、温州东门陈氏等八姓在三十七下街建天妃宫,以宫两廊庑作会址和栈房,成立“汀州会馆”。开辟南路商道,贩运茶叶,烟草、瓷碗等货物,并载回南货,明笋、香菇、莲子、龙眼、荔枝干等特产,销售本地。其中矴步谢氏,经营南路茶叶生意,发家致富,广置田产,建造有名的“谢广昌庄园”。清同治至光绪间,南路最大茶商为吴顺泰商号。清末口岸开通后,转向北上。五凤李心亭运茶至苏杭地,易其絲绸以归,利市数倍,商战中独树一帜者。光绪壬辰,桥墩门商会会长为其父仪莒,商号李福泰。其时市场颇为繁荣,沪、杭、甬等地客商往来频频,租借祠堂,庙宇作为工厂,仓库、商栈。当地出现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又兼代购商务。民国13年,上海至鳌江航道开通,桥墩门茶叶商贸领域拓展至宁波、硤石、杭州、上海、苏州、天津、营口、秦皇岛等大商阜。市场活跃、生意兴隆。当时桥墩门茶商多达20余家。商号有吴顺太、洪锦春、吴源发、朱玉美、吴广丰、李福泰。其中吴源发、巫泰丰实力最雄厚。清代至民国间,社会上普遍吸抽旱烟和水烟,桥墩烟叶炮制的“皮絲”为上乘原料,“墩门烟叶”闻名南洋。民国《平阳县志》载:“烟草出南港三十六都、三十七都,其他处较少”。小沿吴春潘所产金黄色烟叶,在国际烟草比赛中,荣获智利国家金奖。民国平阳县经营烟叶行栈有28家,其中桥墩有18家。而吴源发、巫泰丰、乾元等资金雄厚。明末清初、碗窑生产瓷碗,内外销生意很好,民国三十年乡人朱芬创办“瓷器生产合作社”,瓷器品种齐全,多姿多样,十分畅销。再加烟茶商行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其他行业,扩大商业范围,商贸营业现象颇为热闹,古镇600余米的街道两旁布满200多家商行店面,日夜经营,灯光为昼,一派繁荣景象。其时被誉为“南港小上海”。

  过了时、过了代,然眷恋的孩儿家园却如此强烈,如此永久,以至在我们的梦中占据了许多。故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依稀的影子,萦伴着乡恋,心心相惜相守。(林英才)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