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九堡“瑞灵宫”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瑞灵宫”在我县藻溪镇九堡村。

  瑞灵宫大门前沿阶下有宋代石雕蹲踞式石狮和石羊各一对,都是青石材质,他们成为九堡的地标。九堡村是挑矾古道必经之路段,挑矾工可以在这里小憩消除疲劳、补充能量,例如:到小溪埠头用汗巾过水擦擦汗解解暑气;到水井头喝口清凉甘甜的九堡井水补充水分解解渴;在路边摊点借用烟筒抽抽水烟或旱烟、或买一支“美丽牌”或“老刀牌”或“前门牌”香烟“烧一烧”解解烟瘾;可以买时令瓜果或糕点解解馋;可以坐在宫门前、或阴凉的地方打一个盹解解困。还有藻溪以远的挑矾工家里的半劳力——大嫂小媳妇或小儿子大闺女,送点心到这儿让他充饥,再从大矾担分担小几十斤明矾,减轻家里人的负担。于是,过往的人们都记住了九堡的“地标”以及这些便利与好处,都把九堡村这座“晏公元帅殿”称为“石狮宫”,或叫“九堡宫”,以至于把“瑞灵宫”本名忘却。

  1970年代初,有利欲熏心的人走私文物,把“瑞灵宫”前的石狮偷运一头到福鼎前岐,准备下海高价出售,被边防、海关扣留,至今无能讨要回家。

  “瑞灵宫”有一个“疑问”:

  宫正门前沿阶横躺着的红色花岗岩石材上有阴刻楷书“大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被灰抹了,字是竖直排列随石材横躺着。据此,有人说这九堡“瑞灵宫”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瑞灵宫”果真是始建于“大宋崇宁年间”吗?

  宫门前这些宋代石材件,显然都不是本宫原物,因为,有铭文“大宋崇宁年间□”的沿阶石横躺着。若是原宫殿使用过的建筑材料,重建后不会被横着作沿阶石,任由男宾女众出入宫门踩踏脚下。

  有人说宋代石雕,是瑞应寺后山“宋故孺人柳氏墓”上之物。虽然,至今九堡老人都管叫柳氏墓为“驸马墓”,但是,柳氏仅仅是“用子恩今封孺人”,只不过是“子荣母贵”而已,按宋代墓葬规制,柳氏墓道上还真够不上配置石翁仲、石羊、石狮。

  迁居灵溪镇灵江社区和平阳县鳌江柳家垟的原昌门宫柳氏族谱,其中有撰于元至正五年(1345)岁次乙酉的《故省元公行状》载“柳弼,字斌,宋皇佑壬辰科(1052)廷试省元,授大理寺正卿,葬里之脊头山。”

  我国封建王朝中之礼部属尚书省,故礼部举办的考试亦称“省试”,得中第一名者称“省元”,又称“省魁”。廷试,是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亲发策问。“省元”柳斌参加殿试,接受并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然后授大理寺正卿。

  大理寺正卿,三品京官朝内臣,是集公、检、法、司于一身的宋代高官,唯他才有资格死后在墓道上树立石翁仲、石羊、石狮,这些宝贝出自该墓有点靠谱,再说时间也基本相符!若真如此,柳斌的墓地离这不会太远,这些笨重的石翁仲、石羊、石狮,不可能特地从遥远的地方搬运而来,他的墓葬地——里之“脊头山”——应该在“瑞灵宫”附近什么地方。

  “瑞灵宫”还保存一只石香炉——天下炉,炉上面有阴刻铭文“戊午夏月□益敬酬千门元夜月万户太平。”铭文上就只有“戊午”干支纪年,没朝代和年号。后周显德二年(955)九堡莘氏献地建“瑞应寺”,说明当年九堡及周边已经有先人活动,为崇敬神灵祭祀方便,在“大宋崇宁年间”建造“瑞灵宫”,并不为过。但,瑞灵宫供奉的却是“神宵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古代民间传说,晏公本是“妈祖”部下总管,统率水阙仙班护卫海上船民。晏公名戌仔,江西临江人。元代初,为文锦局堂长。传说晏公“生而通灵,长而神异”,刚正廉谨,疾恶如仇,死后羽化登仙。

  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张士诚多次战斗的危难关头,认为都得到晏公的显圣相救,从而化险为夷。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即位后,敕封晏公为“平浪侯神宵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后加封“平浪侯王”。明初,极力推崇晏公,晏公最终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再说,朱元璋在位30年,期间只有洪武十一年(1378)干支是“戊午”,这说明在1378年以前,本村根本不可能有“瑞灵宫”。据此,完全可以释疑,“瑞灵宫”始建于“大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再说,自明洪武十一年至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经8个“戊午”,他们分别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清高宗乾隆三年(1738)、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

  虽然说后周显德二年(955)九堡有莘氏献地建“瑞应寺”,但是,现在九堡找不到莘氏,甚至整个苍南都找不到莘氏,现在的九堡村以及藻溪各村村民,绝大部分都是在明末清初期间从闽南迁徙聚居。九堡谢姓始祖良聪,于明万历辛丑年(1601)因“招垦”,携妻挈幼自闽南安县东门汰内村未几转迁,最后卜居藻溪九堡凤山下。李姓始祖侯潭,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从闽龙溪县后山,迁居平邑廿七都潘庄杉林脚居住,后裔分居九堡。早年,没有现在这样的先进传媒,晏公“护国佑民”的伟绩,只能随闽南各地移民传入本地。先辈定居后,勤劳耕作,养家糊口,聚敛资产,居安思危,希冀神灵保佑,民间信仰才有牢固的信众基础,才可能开始筹建、供奉地方上的保护神庙。据此推断,九堡瑞灵宫最有可能始建于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因为,当年地方信众来到新居地,初来乍到受限于劳作生存的艰辛,财力的局促,只能修建一间较简陋的宫殿供奉晏公大元帅。至今九堡老一代人还记得“瑞应寺”原左围墙外,黄氏厝后小路边,有一处旱园地,土改时划给“瑞应寺”耕种,这块旱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地方上下都叫这块地“新宫基”。这“新宫”的“新”,也只是相对于后周显德二年(955)九堡莘氏献地建“瑞应寺”而言,“新建的宫”就在寺边,没有冠名,就叫“新宫”,这个“新宫”所供奉的无疑是晏公大元帅。

  九堡村的村民先辈,以及周边各姓经过好几十年的勤劳耕作,省吃俭用,解决了温饱问题,手头些许宽裕,于是在1810年,易地重建“瑞灵宫”,把晏公元帅宫修建在九堡村人口密度高的“挑矾古道”边,这里过往行人多,很接“地气”,“香火旺旺”。而且,把这“瑞灵宫”修得很有“气派”,宫门面通宽25米、长35米,占地面积875平方米。本宫坐西朝东,四合院式清代平房建筑物,前殿和正殿均五开间双落翼。前殿明间后檐搭接戏台后梁架,戏台藻井结构和做工都比较简单。

  正殿中间有神龛,供奉平浪侯王晏公元帅整身坐像,神龛两边有一副没落款的灰泥堆塑楷书对联:“晏享千秋风调雨顺,公孚百姓国泰民安”。晏公元帅脸面黝黑,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头戴官帽,身着官服。坐像整身木骨架,四肢灵活机动,给神像换洗官服,只要在坐像膝盖处轻轻一摁,晏公爷就会站立起来。

  “瑞灵宫”宫门开两扇,根据后山龙凤对嘴口山涧流水沟为自然分界线,顶扇以谢姓为主体,人称顶九堡;下扇以李姓为主体,都叫下箍李。“瑞灵宫”建成,左右两厢,左厢房由顶九堡照管,右厢房归下箍李照管,宫门内诸大事上下两扇商量着轮流管理。后来,左右两厢分别修建成双层楼房。

  “瑞灵宫”在民国时期曾经做过“公是”学校校舍。

  1950年代,藻溪供销社采购站曾在本宫设收购、仓储农产品络麻、苎麻、烟叶和茶叶站点。

  这就是九堡“瑞灵宫”的记忆。(谢祖杯)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