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漫话畲族“会亲节”

农历二月初二是畲族的“会亲节”,它是浙南与闽东畲族独特的传统节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会亲节”起源于我县畲族迁徙移民中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0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会亲节”的起源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畲族的“会亲节”,它是浙南与闽东畲族独特的传统节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会亲节”起源于苍南县畲族迁徙移民中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是在与马站镇和岱岭畲族乡只有一山之隔的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

  双华村,古称小麻垟。聚住在该村的蓝、雷、锺姓畲族,大多数由苍南县迁往。苍南畲族蓝姓双华支族始祖蓝朝聘,原籍福建省罗源县,其三世孙德泰等人迁入蒲门甘溪岚下(今属浦城乡),四世移居小湖垄(今属马站镇桥新村),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有一支迁入福鼎双华村,后建祠于此。雷姓双华支系始祖雷宗瓞,明末自福安迁入凤阳章家山(今属鹤峰村),宗瓞次子大裕分居蒲壮南里垄(今马站镇兰垅村),大裕孙启顺转徙双华村,后也在此建祠。苍南畲族锺姓单桥、溪边、中岙等三个支族的部分畲民,也分别迁居双华村的石头滩、西坑岭、葛藤缝、东坑内、牛圂潭等自然村。双华村现有蓝、雷、锺三姓畲族400余户1000多人口,世代和睦相处。二月二“会亲节”,起源于该村“送蛇放生,盖宫祀神”的故事①。

  传说畲族祖先来双华村开基时,一夜风雨之后,一条青色大蛇和一条红色大蛇盘在房基上不走,连续三天送往大溪放生,当晚都回到原地。后来畲民用竹箩筐装着蛇到下游溪口放生,并祷告说:你若依恋本境,莫再现形。我等盖宫庙奉祀,年年做福演戏,祈保全村平安丰年。后来于二月初二日在该村水尾处破土建造“石板宫”,塑红脸、蓝脸俩将军供奉。从此大蛇不再现身,四境平安。而后,每年定于农历二月初二祭请“石板宫”神灵。祭请之时,村民围观,亲朋闻讯也来观看。年复一年,消息越传越广,观众越来越多。加上畲族喜好唱山歌,又逐渐形成对歌、盘歌活动。由于双华有多个支族的畲民聚居,亲朋遍布浙南、闽东各地。农历二月初二又是在春耕大忙之前,大家有时间亲带亲、邻带邻地来双华聚会,或是观看祭神,或是探亲会友,或者参与对歌盘歌。久而久之,“二月二”便逐渐演变成为浙闽边界畲族会亲的节日。

  “会亲节”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浙闽边界畲民二月二会亲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双华村的民间信仰活动内容也愈加丰富。每逢这一天,浙南与闽东各地畲族同胞,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双华,或是会亲访友,或是对歌盘歌。白天逛街、看戏,入夜时还可以看迎神巡境活动。按照传统风俗,正月卅晚上,先从村庄下游的水口石板宫,把红脸将军(也称千里眼)、蓝脸将军(也称顺风耳)和“华光大帝”神像,敲锣打鼓迎到轮值做“福头”的自然村供奉;二月初一、初二两天抬神巡游各境;初三时,送神回宫。初一晚上,每家一人一灯,结成灯队,提灯游村,当地称之“游太平灯”,祈求年丰人寿,六畜兴旺。在这期间,还要请剧团演几天大戏,乐众媚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人民得以翻身解放,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二月二会亲节得到很好的传承。近年来,地方政府的民族和文化工作部门还在该村创建了畲族文化站、畲族文物展览馆,并积极鼓励和支持村里举办畲族歌会。每年二月二时来双华会亲、盘歌的畲族同胞和前来观摩的兄弟民族同胞,多达二、三千人。“二月二”传统节日,已经成为边界地区促进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的节日。

  其实,二月初二时并非仅在双华村有畲民会亲、盘歌活动,苍南县其他一些畲族聚居村也有类似的活动,很多畲村还选择在二月初二做“福”。如桥墩腾垟的王湾村,二月二前,畲民挨家各户就上山采集一种野菜——“鼠曲”。二月初一时,出嫁的女儿及其他亲戚陆续来王湾做“二月二”,舂青粿,叙家常,夜晚还要对歌、盘歌。二月初二清早,王湾畲民都会在自家厅堂点香烛、摆供品,其中也少不了有“鼠曲粿”做成的“冥斋”、“粿饼”,虔诚地祭请土地公即福德正神,因为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是福德正神的生日,随后又祭请祖先。这一天,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客人,有的甚至有二、三桌。客人回程时,主家还会给没有来的亲戚捎去两条“鼠曲粿”做成的“长条印”,说是尝尝新。

  为什么农历“二月二”会演变成为一个以会亲为主题、颇具地域性特征的畲族传统节日呢?仔细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因为畲族向来好客,家庭主妇在新春正月很难腾出时间回娘家。在畲族聚居村,初一按习惯不出远门,初二就要给村里每个有寿诞的族亲(五十岁以上逢十寿诞者)烧点心,或是“请十饭”,即宴请本村年长逢十寿诞者;正月头自家来客少不了要摆酒宴请,邻家来客也要按风俗烧一盘酒菜、温一瓶酒,去邻家“凑热闹”,俗称“合筵待客”;稍有人情来往的就要烧点心、请吃饭,如是新女婿更是亲戚各家轮着请;加上畲族旧时实行族内婚,“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又使攀亲的路途都比较远,客人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天。等到全村的亲戚都走完时,新春正月也过得差不多了。

  其次,相传“二月二”是土地公的寿诞日,民间普遍信仰“土地公”,届时畲民或是进行家祭,祭请土地神灵以及自家祖先;或是以“二月二”为福日,大小畲村都会在本村宫庙举行祭祀祈福活动。新春正月还没有回过娘家的女儿、媳妇,都会选在“二月二”这个日子回次家,既叙亲情,又看热闹。畲族是个爱唱山歌的民族,有男女青年聚会就会有对歌、盘歌,“二月二”会亲节便又衍生为畲族歌会了。

  第三,农历“二月二”是在春耕大忙季节之前,会亲盘歌活动不会影响农事,尤其是畲族妇女也同男人一样下地干农活,“二月二”前后是一年中比较空闲的时段,这也在客观上给会亲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会亲节”中传承着若干习俗

  畲族“会亲节”形成至今约有二、三百年时间,透视畲族“会亲节”,可见其中传承着若干畲族独特的生活习俗:

  其一是酷爱唱山歌,尤其是青年男女聚会,进行对歌、盘歌。

  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畲民把流传的故事传说、奇闻趣事,自己的生存状态、知识经验,传统的信仰礼仪,乃至个人的喜怒哀乐,编成通俗易懂、易学易记的歌谣,用民族语言广为传唱,得以传承民族历史,传播生产、生活知识,进行启蒙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以及代言议事等。畲歌作为畲民社交和娱乐的主要形式,融合于畲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之中。闲暇休息,以歌为乐;婚姻恋爱,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为贺;社会交往,以歌代言;丧葬祭祀,以歌代哭;敬祀祖先,以歌代辞。可以说是无事不可歌,无处不可歌。如从唱歌的场合来说,可谓有拦路邀歌,劳作伴歌,婚嫁对歌,丧葬奠歌,男女娚歌,节庆盘歌等。

  其二,崇拜神灵,家家户户信仰福德正神,畲村多“祈福”。

  畲族先民认为万物有灵,灵魂不死。因此,历来对天地神灵、自然万物崇敬不已。苍南畲族普遍信仰陈十四娘娘、福德正神、盘古帝王、看牛大王、灶君和观音菩萨等,但以信仰福德正神最为普遍。畲民俗称福德正神为“土地公”,在城镇及庙祠一般称之“福德正神”,在郊野和墓地习惯称为“后土”。

  由于畲族是农耕民族,与土地的关系特别密切,土地崇拜自然更为盛行。在畲民的生产、生活中,信仰土地公的现象无处不见。畲村宫庙,一定供有土地公神像,有的村落还专门建有土地庙。在畲家老屋的厅堂神龛里,除了供有本房先人牌位、香炉外,必定供奉土地公神像。

  畲族民众对土地公的奉祀甚为虔诚,每年二月初二时,多数畲村都会做“土地公福”,隆重祭祀福德正神。对家内厅堂供奉的土地公,在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早晚两次上香;清明、端午、七月半、过年等传统节日和尝新时,都会在祭请先人之前祭请“土地公”。

  其三,勤于采集,善以野菜入食,或舂制鼠粬粿、糯米糍等特色食品。

  千百年来,畲族居住在远离集市的山乡僻野,山间野菜是畲民日常食品的重要来源,粮食困难之时还赖以充饥。采集入食的野菜,最普遍的有山蕨菜、“鸟葱”(野葱)、苦菜、青草芯等,采集鼠粬草舂制鼠粬粿,则是每年清明前必做的事情,甚至俗称“鼠粬粿”为“清明粿”。畲民除了自己食用外,多余的便随行就市。有一些野菜食品,已经成为今时地方性的特色食品。

  一些畲族家庭还可能借二月二会亲节聚会之机,宴请重要宾客,如宴请即将出嫁的外甥女(俗称“请表姐”),“鼠粬丸”(亦称“棉菜团”)、“糯米糍”则是不可或缺的菜品。因为畲族待客,传统上以“舂糍”为最高规格。所以只有逢年过节、婚嫁寿庆或者招待贵宾,才会舂糍。二月二至清明节期间,鼠粬草丛生,舂制“鼠粬丸”成为必然选择。舂制“鼠粬丸”,是将采摘来的鼠粬草鲜草洗净,用沸水焯烫、切碎后,拌糯米粉,加适量的水和成粉团,放在石臼内舂,舂到鼠粬完全溶化于糯米团中,舂的时间至少半小时(舂的时间稍长更好);而后再搓成汤圆形状,蒸熟晾干,食用时再加食油、糖,用文火炒熟;或者搓成汤圆形状后,直接入锅加油、糖,用文火炒熟食用。

  如果您有机会参与会亲节活动,或许还能体验到更多的畲族其他习俗,比如畲家敬茶奉酒、“合筵待客”等。参与会亲节活动,还会让您感受到诸姓畲民亲如一家的氛围,畲民无论是蓝、雷、锺、李哪一姓,都称“自己人”,同支族(同祠堂)的称“自己寮(家)”。畲族会亲节,传承着淳朴、友善的民族秉性,延续着热情好客、诸姓相亲的历史传统。(雷必贵)

  ①蓝振河《话说畲家“二月二”》,载于《闽台岁时节日风俗》论文集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