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苍南的“义园”“义冢”与“义举”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义园"“义冢”与“义举”,这三个词中都带有一个“义”字。关于“义”字人们的解释很多。《汉典》中最前三条的解释是:“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情谊:~气。恩~。~重如山。……”

  清冯桂芬《苏太义园记》:“族相葬、党相捄、州相周之道废,而后有义冢……宋沉作宾《会稽志》云:‘辟地为丛冢,以藏暴骨,曰义冢。’取与众同之意,而创始不详:盖由来旧矣。”

  在这里,“义园”同“义冢”的意义是一样的,是收拾无名遇难者的坟墓,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而在民间一直把这一行为,视为一大“义举”。

  当今政府行为的“义举”

  今年4月3日上午,苍南县民政局、钱库镇人民政府等单位,选择在钱库镇金龙山公益性公墓一角,取名为“义园”。市、县、镇等相关领导到场,举行公祭后将101位逝者安葬于龙柏树下,长眠于绿树青山之间,使之回归自然。

4月3日殡仪工作人员将骨灰放置在可降解特制骨灰袋里,埋于龙柏树下。(夏振华摄)

  现在虽然远离战火,国泰民安,但是海难、车祸等事故仍然在所难免。自2008年以来,苍南县民政部门收到“海漂”(海难中在海水中漂流的尸体)、溺水、医院(多为精神病者重病时,群众将他们送往医院,去世后遗体无人认领)、公路边车祸无从领认的尸体,由殡仪馆进行火化后,一直保存着。

  为了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保护好绿水青山,按照移风易俗、节地环保等政策,苍南县民政局举行了这一活动。

  当日10点30分,礼仪人员将这些骨灰安放在树下的墓穴中,填土封穴后,摆上鲜花同逝者们告别。

  这些骨灰均被放置在可降解特制骨灰袋里,被埋于龙柏树下的土壤后,数月后将会降解并与土壤融为一体。苍南县民政局还在树葬纪念碑石上镌刻下带有二维码信息的《云碑》,开通互联网祭奠平台,从而方便人们追思故人。

  《云碑》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祝愿他们在龙柏树下,与青山共存,和绿水相伴,同松柏长青。”

  县民政局为代表的政府行为“义举”,能够为逝者举行庄严的仪式,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

  舥艚庙会源于“义举”

  现年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张立福先生在《苍南民俗·舥艚庙会》一文中这样写道:

  农历三月初六是舥艚庙会日,舥艚万商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一天,舥艚土地堂要举行大型的“拜鬼子经”活动。和尚们身穿袈裟,手持法器,高声诵经,鼓乐和木鱼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舥艚附近及江南各地来烧香拜经的妇女很多。舥艚庙会和土地堂盛大的“拜鬼子经”佛事活动,就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舥艚港是温州最大的渔港,舥艚、老城、新城、芦浦等地渔民出海捕鱼及外海运输船都从舥艚港出入。早年海难事故时有发生,舥艚渔民遇到海难船只,一定要抢救;看到海面漂浮的尸体,一定要捞上带回陆地,无主尸体都安葬在舥艚港口堤塘边一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海溢平地五六尺。八月,飓风暴雨海溢,淹没房屋人畜无数,退潮后僵尸遍野。清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出身的漳州人何子祥调任平阳知县不久,巡视舥艚,亲眼看到堤塘边这般情景,心里感到格外难受,于是便向地方首事们表示要捐出自己的俸禄,建造舥艚义冢。……何子祥命人把舥艚堤塘边一带的遍地坟冢尸骸、棺材收殓集中在一起,并在四周砌起高高的围墙。舥艚百姓人人感谢何知县为舥艚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事后,首事和民众请来和尚在土地堂念经,做普利、放焰口,为那些亡灵孤魂超度,让它们入土为安,保佑地方安宁,渔业年年丰收,百姓平安吉祥。后来,舥艚百姓每年三月初六都请和尚在土地堂念经,布施那些亡灵孤魂,江南各地农村妇女也来土地堂“拜鬼子经”,祈求平安,这一天,土地堂和镇海宫周围摆满了贩卖香纸蜡烛的摊子。年长月久,舥艚土地堂“拜鬼子经”就成了江南垟乡俗和舥艚庙会了。

  时过境迁,舥艚义冢早已不存,但三月初六“拜鬼儿经”的乡俗历经两百多年,仍在延续。但除了本地人以外,别地人几乎只知道舥艚三月初六会市,却不知道这种会市的起源。

  龙港镇白沙方良庙会也是与拜鬼子经有关,来历与仪式大同小异。民国34年(1945)钱库发生“三六”惨案,大批大刀会众和无辜平民被国民党军队屠杀。此后,钱库街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这一天开展拜鬼子经活动,以念《布施经》来祭奠在“三六”惨案中惨死的亡灵,直到今日没有中断。

  金乡卫城的传统“义举”

金乡义冢 (夏振华摄)

  明洪武二十年(1387),奉明太祖朱元璋“并海置卫”之旨,信国公汤和在东南海疆兴建金乡卫城,以抗倭患。600多年来,金乡卫城不仅以抗倭赫赫战功著称于世,而且留下诸多文化遗产,它是金乡人民的无价财富!明代的金乡卫,统率平阳县所有的水陆关寨,南至蒲门、壮士千户所;北至沙园(现属瑞安)、宁村(现属于瓯海)、海安(现属乐清)千户所。

  在漫长抗倭战事中,驻守金乡的官兵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以至于献出宝贵的生命。清代徐焕之曾有《平桥洗马》七绝一首:

  汗马功成百战收,平倭遗事说金舟。桥头一派苍凉水,犹为英雄咽暮秋。

  金乡卫洗马桥附近的原有义冢共六处,为抗倭将士的安葬之所。其中甘溪头规模最大,至今仍有石碑在道旁。一般来说,抗倭战士是入编的人员,如战死了,会有安葬忠骨之坟茔,金乡南门还有一座“孤魂寺”。据说是抗倭战士牺牲者及其他魂灵的归宿。两厢有三间平房,供奉木主灵位。寺有主持,常念经超度众亡灵。春秋两季还放河灯、海灯、以悼念英魂。

金乡文化节祭祀抗倭将士。 (夏振华摄)

  首任指挥张候麒之墓穴就是在近几年才发现,地点亦在义冢附近。金乡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清明节及七月半的两次庙会,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去义冢地进行隆重肃穆的祭奠,以纪念先前抗倭官兵的英魂。当然,也抚慰广大的死者之阴魂。

  今年清明节,在老人协会会长的带领下,城隍庙的一些老人,依然到义冢进行祭扫,而且这一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每年逢纪念金乡卫城建城十年大庆活动,活动组委会必将这一活动纳入总体方案中。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年间,金乡商人袁廷槐(1869—1931)出巨资修“布施坟”千圹,引起当时中央政府的重视,许多领导人为他题字。林勇先生《建造千圹义冢善行乡里》一文中提到:

  1930年,62岁的袁廷槐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三个儿子袁秉根、袁秉均、袁秉伦叫过来,吩咐他们在他死后一定要办好两件事情:

  一件是修“义冢”。金乡是明时抗倭的主战场之一,境内有着初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金乡卫城……无数爱国将士拼死杀敌,为国捐躯,葬于当地。但掩埋先烈遗体的坟墓,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冲蚀后,大多已经破败不堪。修义冢就是要把金乡城郊明代抗倭将士暴露在外的遗骨重新集中安葬。

  另一件是修“布施坟”,将当时社会上孤苦人家无力安葬的遗体以及路边无人认领的尸骨等进行集中安葬。为了保障这修义冢的费用,袁廷槐出巨资在鳌江镇上设立“义生”分号,提取利息所得,作为修坟专项资金。他还特别嘱咐三个儿子,他死后先停尸不葬,要等儿子将义冢修好后,再将他下葬。

  1931年,袁廷槐去世后,袁家又遭变故,家道败落,全家过起了清贫生活。但袁秉根、袁秉均、袁秉伦没有忘记父命,1937年春,他们首先在金乡凉亭村修义冢465圹,将散落在荒郊野外的抗倭将士尸骨重新安葬;同年秋,他们又到钱仓山麓购置土地3亩有余,修筑了“漏泽园”布施坟,用以埋葬暴尸野外的穷人,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规模达到上千圹的义冢,感动了地方名流,惊动了政府。刘绍宽在其撰写的袁廷槐墓志铭里,把袁廷槐的才识比作善经商、有德行的“陶朱公”范蠡,并称“最服其才识,谓其不致儒业,侧身士林,固为识时俊杰。即习商而使生长都会,亦可修计然之术,名显一世。乃僻处下邑,挟其积居之才,特知名瓯闽间,以赀雄乡里,岂非其才之未竟所用?”并铭之曰:“海通以来重商战,役物规时征贵贱。智取术驭心计工,日出不穷惟机变。术虽应变道则常,入侍庭闱心眷恋。门内孝友称怡怡,惠及枯骨四乡遍。从来仁智难兼擅,为荡为愚皆错偭。君才肆应德不暇,薄敦懦立世可劝……”

  当时平阳县长徐用闻知袁氏的义举,为之题辞“潜德众光”,将袁廷槐事迹上报省里,时任浙江省长的祝绍周相继题联“公墓表前徽,泽及枯骨;孝心承先志,望重名山”,并将袁氏兄弟的事迹呈报中央,加上袁廷槐弟子陈子玉在上海经商时大力宣扬,当时国民政府要员纷纷题词赞誉,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词“好善可嘉”,监察院长于右任题词“仗义轻财”,此外,当时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交通部长俞飞鹏等分别有“作善降祥”“望重乡闾”题词。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淮南子·齐俗》:“为义者,布施而德。”当今正在全面崛起、注重经济发展的苍南人,仍然十分重视传统的道德与伦理,把这种“义举”传统美德世代传承下去。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