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灵峰山下觅诗魂 ——郑叔衡其人其诗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8日 来源:

  郑祖育 

  郑叔衡(1913—1989),名旭,谱名显岱。原对务乡灵峰村(今属灵溪镇)人。二十三岁在南雁会文书院读书求学,后毕业于浙江森林学校,任过教员。他一生爱好读书交友,更喜好诗酒,诗书画兼擅。晚年给人撰写楹联、文疏等,赚点酒钱。生前与苏步青、苏渊雷、陈天孩、苏绳武等友人交往甚密,与薄一波、赵朴初也有翰墨因缘,他们常有书信、诗文往来。

  其父郑丕瑚,育有三子,即郑梅村(名显堡)、郑仲仓(名显粒)、郑叔衡三兄弟。解放前,郑家在当地是殷实人家,有较多的耕地山园,家里有长工,有商号店铺。其长辈让家族中每个孩子,无论男女,都读书识礼,因此他们这一支在郑氏家族中是最善于勤奋读书的一房。郑叔衡兄弟个个都有才气,一生以读书为乐,诗礼传家,形成良好的家风。后辈受家族上辈传统的影响,大都好学上进,在人文、理工等方面也都有所成绩,这也离不开灵峰这个地方的人文风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叔衡有《灵峰口占》诗:“凝秀桥边野草花,灵峰山口夕阳斜。问谁消受清闲福,日倒芳樽脸泛霞。”诗人陈天孩曾在灵峰小学教过书,有《重游灵峰,小憩郑宅有赠》诗。

  清嘉庆道光年间,江贡珍(今苍南县沿浦镇云亭村中岗村人)在《迂园阔谈》中说:“平邑地名龙峰者二(民国《平阳县志》按:即灵峰,闽语“龙”“灵”音近):一在夏口,平田中突起石笋,高矗数丈,四旁如削,遥望之,约略如五六柱然;一在南港,峰多奇石,凿之片片落,厚仅寸许,色紫有纹,多花卉鸟兽鱼龟人物。余徒郑姓居是峰之麓,出一片作老翁钓鱼像,须眉活现,钓丝袅袅,如风吹动状。”江南灵峰当在金乡,不在夏口。此段生动地描写出南港灵峰出奇石的情况,这也可能是灵峰得名的缘由。“余徒郑姓”应即郑叔衡家族中的人。

  解放前,郑叔衡兄弟经常暗中资助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郑梅村当时任对务乡乡长,郑仲仓是平阳县第一届参议会议员,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年代里,他们利用自己有效的身份,经常帮助掩护地下党,且捐钱、捐物给他们。当时中共地下党员池方日被国民党追捕,郑仲仓得到消息悄悄告诉郑梅村、郑叔衡,郑梅村拿出十个银圆,由仲仓、叔衡两兄弟亲自暗中护送池方日到鳌江坐船逃往上海。池方日(1915—1988),原对务乡水门村人,叔衡同学,1938年参加革命时,改名朱敏中,后成为空军中将。

  村里老人至今还流传着他们兄弟的家是“楼上共产党,楼下国民党”,邻村地下党党员张承爱是仲仓药店的伙计,药店也就成为地下党接头的联络站。在那个年代,可想而知郑氏兄弟过的是如何辛苦和危险,夹在中间,有时候就因为一句不小心、不经意的话就会给自己或家人带来伤害,甚至是灭顶之灾。郑仲仓续弦屠素莲在娘家时,因与同村某人结下纠纷,某人后来参加地下党,借故报复,民国二十四年(1935)丙子年五月初五日夜,把她从家里抓走。素莲性格倔强,当夜被人用刺刀暗杀在灵峰街道下街桥头处。这件事对郑仲仓、郑叔衡几个兄弟打击实在太大,仲仓子宗珪(原配王氏所出)后来在外求学,背井离乡,定居湖州。后来叔衡有首《寄侄宗珪》诗:“泱泱湖水接天长,渺渺予怀各一方。游子思归宜地转,客途跋涉逐尘忙。执鞭文字权轻重,每寄尺书费相量。离别乡关经卌载,岁华五十庆遐觞。”

  1946年冬,郑家兄弟继续向当地浙南地下党组织捐献一百支钢笔、两百双布鞋、二十五匹布匹、两百个银元,暗中在枷棕坑交接。

  知道此事的人很少,因为在那个特殊年代,都是暗中支持和帮助,而且是单线联系,经手人如牺牲了,想找个证明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全国解放后,当地政府因郑仲仓解放前曾担任过国民党参议员,逮捕了他,在凤池乡进行公判,1951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在凤池前山被执行枪决。同年性格内向的三配之妻巫牡丹在灵峰老家想不开,因其夫一心为党做事而落得如此下场,而抑郁亡故……

  解放后,1952年,空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朱敏中(池方日)荣归故里,曾到灵峰探访郑叔衡、仲仓等兄弟,闻知仲仓被错判枪决后,悲痛万分。郑叔衡和长兄梅村等被定为地主身份,家族的田园山地、房屋商店统统被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了。在一场场的运动和斗争中,特别是批斗大会,都离不开他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朱将军想为他们平反昭雪,无能为力,自己也因此被卷入了一场浩荡的阶级斗争中,备受摧残。

  郑叔衡,一介书生,文人的清高与傲气使他在那个动荡年代吃尽苦头。他唯一的精神支柱除了亲情关爱,平时就是写诗、练字、喝酒。诗如其人,细读郑叔衡的现存诗词作品,清新可诵,感情丰富深厚。总体风格叙写内心深处的感叹和无奈,悲伤忧愁的作品居多,充满着身世之感。他的诗作有上千首,文革破四旧抄家,文革之前,包括解放前所写的诗词作品以及大量的家庭藏书,全部被烧毁,大量的旧作已经无法拜读。现存的诗稿约有200余首(篇),都是其晚年所作,自署为《怡笑楼吟稿》。

  郑叔衡晚年随女儿素秋长期居住鳌江女婿宋方扬(宋方敏少将堂兄弟)家,其诗写到鳌江的很多。其心中的郁闷、无奈和对友人的寄望在诗作中充分展现,与黄兰轩、杨登泉(杨力航父)、陈公衡、彭谓庸、王志信等鳌江一批诗人经常唱酬。应立云《简郑叔衡兄》诗道:“萍聚横江(又称鳌江)忽数年,老鳏贫病更同怜。何知夜雨归心速?顿使云山望眼穿。蛩駏相依天不假,痴憎共业酒无权。惟期后会栖都隐,艺苑还看老郑虔。”把他比作唐代诗书画三绝的郑虔。

  他诗集中有很多首是写给朱敏中将军的诗作,如《与朱敏中同学》七律二首,充满着缱绻的同窗之情,其中说:“何日西园重聚首,纵谈往事并论诗?”又如《九日寄怀敏中》二首:

  其一

  节届重阳例有诗,

  宵窗独坐费伤思。

  高潮宦海君栖渡,

  人相知心贵相知。

  其二

  恰逢佳节寄新诗,

  道阻云泥恨别离。

  我已颓唐君在宦,

  高堂白发望归期。

  “宵窗独坐”,可见郑叔衡想了很多事情。“人相知心贵相知”,相交之情,思念之深,溢于言表。“道阻云泥恨别离”,想见一面也很困难,在那个动荡年代也不允许,寄怀思念之情跃然纸上。从“我已颓唐君在宦,高堂白发望归期”句,遥想当年朱敏中参加革命,郑叔衡、郑仲仓兄弟暗中护送他到鳌江码头逃往上海,后随军参加解放战争。全国胜利解放后,朱敏中在外就职,郑叔衡经常到他老家探望其父母。一句“我已颓唐君在宦”:如今的我,如此衰颓败落,萎靡不振,而你在外做官能光宗耀祖。点出了当年同为热血青年,身怀报国之志,因环境不一样,结局也大不一样……

  那年清明节期间,郑叔衡觉得自己年迈体衰,心中越发对当年那些怀志而英年早逝,在革命中牺牲的故友陈仁邦(原平阳县灵溪区新桥村人)等无限怀念,他拄杖前往烈士陵园瞻望故友陈仁邦等烈士,人世沧桑,感慨万千!其中《春游烈士墓》二首和《游山有作》一首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春游烈士墓,怀仁邦兄弟》二首

  其一

  功高尽主兴亡计,

  抱憾英雄殉国休。

  祗有忠魂垂千古,

  凄凉半岭鸟猿愁。

  其二

  沧桑几变旧更新,

  城郭柳烟绕墓屏。

  义胆忠心酬革命,

  功垂不朽仰精神。

  《游山有作》

  峻岭云迷路曲长,

  行行耐苦到山岗。

  诗人原是游踪兴,

  犹听归鸦立夕阳。

  上面的诗作虽然写缅怀先烈,“惟有忠魂垂千古,凄凉半岭鸟猿愁”,作者把自己的不幸和心境也同时点明出来。《游山有作》“峻岭云迷路曲长”句描写了作者一生的危难和迷茫艰辛。“行行耐苦到山岗”“犹听归鸦立夕阳”,历史是人民写的,虽然很多人摘了“帽子”,然而这一天来到的时候,很多人老了,夕阳已快西沉,作者写出了隐隐的伤感和无奈。

  由于受篇幅限制,不能一一解读郑叔衡的诗作。每个人在解读他的诗作时,各自的理解和参悟未尽相同,“诗无达诂”。如要细读其作品,期待《怡笑楼吟稿》早日出版。“茫茫世道谁先觉?但愿儿孙光裕前”,光前裕后,这是老诗人的愿望。其兄梅村也能诗,《怡笑楼吟稿》后有“附家兄集吟”。

  正如叔衡在《七十述怀》所云:“反身如醉千秋惑,居世犹痴只字传。”他的诗是能传世的。

  下面再摘录郑叔衡部分诗作,以飨读者。

  呈苏步青先生二绝

  其一

  申江得月谁无仰!今我重赓愧寄词。

  老见笔书如见面,此情不断寸心知。

  其二

  先生杖履近何如?文字交情问起居。

  万里云山温旧梦,平安还报一行书。

  步苏步青先生以诗问乡亲原韵

  闻得荆州几十春,始看诗寄问乡亲。

  玲珑不减三唐韵,胸有清机笔有神。

  步苏渊雷先生春日除夕原韵

  今年除夕逢春至,我老尘劳一梦中。

  旧事还将头数起,新诗聊写伴灯红。

  唐书仍在留过岁,气候争传总不同。

  欲谒荆州云道阻,南天怅望远征鸿。

  重阳寄苏渊雷先生

  潇洒襟怀且赋诗,寸笺得句慕公时。

  个人辜负黄花约,两地交游文字稀。

  翘首云天劳我梦,寄身鳌渚暂栖迟。

  申江筹笔结缘远,秋夜每长叹所思。

  无酒

  今朝无酒喉频枯,改去鹴裘换浊醪。

  假使此身如可质,何妨长作酒家胡。

  无题(叔衡临终绝笔遗诗)

  吾本天上一酒仙

  醉落红尘七七年

  今日随风飘散去

  天涯无际海无边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