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白沙“颐寿堂”往事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现龙港镇的白沙早年曾是我县江南一带比较繁华的交通要道,俗称“十里白沙路”。其中象岗地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不少“凉篷下”(俗称“连排下”)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也是南来北往过路行人停靠休息与避雨遮阳的好地方。每当涨潮时节,附近一带的渔民们就有丰富的水产品在此交易,从北面的河北庙村到南面的缪家桥村9个地方中象岗是最繁华的地段。

  清光绪年间,曾有一位黄老先生,是原宜山云岩珠山人,从珠山迁徙到白沙象岗,在原象岗小学北面附近的一处有“连排下”的朝西屋开了一家名为“颐寿堂”的药店,其所经营的中药在远近一带颇有名气。路人一经过店前远远就会闻到一股浓浓的药香。

  如今农村医疗条件普遍改善,治病环境大大改观。但在早年的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群众治病主要靠服中药为主,所以那时的药店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

  象岗的“颐寿堂”药店共有三间二层楼房,后有轩屋(现仍留有部分旧屋),中间是很大的店面,南边是药房,墙边一排全是药柜,正面切药台上摆有二把切药刀,药台前是整排玻璃窗,中间的柜台上放着很多写有常用医药用语与用字的处方压尺,里面开处方的方桌边有一个铜沙筒,盖中插着一根活动的捣棒铜锤,每当捣药时就会发出很有节奏的悦耳声音。店前的“连排下”平常本是群众喜欢聚集的地方,加上店内有时主人还会打开留声机,经常放些马连良等京剧名家唱片给人们听,所以“连排下”的人气特别旺。

  “颐寿堂”药店近百年来生意一直相当红火,除了地段好外,最主要的就是讲诚信,重质量。药店挂了三个招牌,即:“道地药村”,“童叟无欺”,“不二价”。主人黄老先生名学理,经常是亲自到鳌江与平阳回生药店采购中药,每天亲自负责,全家人帮忙,做好各种药材清理、清洗、翻晒、检点,从不疏忽。尤其对晒药特别重视,都是放在二楼前面朝西的凉篷瓦背上晒,阳光充足又干净。有时还要亲自品尝采购到的中药滋味,保证原味不变才放在药台,所以他的药店深受当地群众好评。黄老先生相当重视药剂技艺,为了保证用药者健康安全,他自己非常钻研中药学,常看药书,回访服药者等,对中医药技术精益求精。同时还将两个儿子一个留在本店当学徒,另一个送到金乡专门学医药,后来二位都成为农村比较有名的医生,曾救治过无数病者。

  黄老先生为人厚实,对待学徒亲如家人,要求学徒严守店规,药店五个学徒个个非常敬业,非常出色。其中湖前的王志仁学成后成了人人争要的药店高手,合作化时期还当了药店领导。曾有一李姓人的药店收到一香港人带回的红参,当时不识货,拿给王先生一看就识为真货,可称当地名药师。

  黄老先生开药店还有相当好的商德与医德,对贫苦人家买药有的只收一点钱,有时遇到实在可怜的人就分文不收,甚至还会贴钱给人治病。曾有一个村民家中孩子患病,到黄先生药店来,黄先生只是抓了几样中药给他,第二天这村民就高兴来说,黄先生你的手真灵,一服就好,真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相当感激。这样的事例很多,在当时农村相当受用。

  黄老先生于五十年代去世,药店停开后,黄门吴氏老太婆还经常自制膏药为人治病,在当时农村很适应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外科小毛病如臃肿疮疖之类治疗很有成效,深受欢迎。吴老太婆也是以济世为重,有钱拿几分,没钱就白送。因为她本身就是个念佛吃素的慈悲老人。

  悬壶济世是医药之家的优良传统,善待他人更是医药商人的应有美德。治病救人,行医卖药讲诚信、讲质量、讲服务尤为重要。(陈志水述,陈敬甫记)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