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游记  -> 正文游记

边境线上的唯一千年古关——友谊关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9日 来源:

  任咏夏  

  我从相关的书籍上获知,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始建于西汉,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曾八易其名,最初名为雍鸡关,后改名为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1405年)易名镇夷关;宣德年(1428年)改名镇南关;1953年更名为睦南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友谊关”。

  我眼前的友谊关雄踞于两座大山峡谷的通道上,两边高山矗立,形势十分险峻,关楼的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把关楼和两边高山分别相联,犹如巨蟒盘谷,气势磅礴。关楼全身写满了岁月沧桑,凝聚着历史的腥风血雨;在日月风雨中巍然屹立坚强不倒,透射出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彰显出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铮铮傲骨。

  友谊关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关楼的底座是一道拱门,穿过拱门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关口岸,可以直通越南。拱门上方雕刻着“友谊关”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196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所题写。

  我由古城墙的台阶登上关楼进入回廊的第一层,该层是“友谊关历史陈列展览”,以图片形式陈列着镇南关大捷、镇南关起义和红旗插上镇南关的历史。接着登上了回廊的第二层,该层是中越两国高级领导人会晤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这里亲切会晤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最后登上了回廊的第三层,该层是中国九大名关展览厅,详细地解说了我国九大名关的前世今生。

  三楼正上方塑着一方金光闪闪的国徽,楼顶高插着一枚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登楼远眺,只见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满山丰树茂林,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极为壮观。

  友谊关的左右两边都是雄险高山,地势极其险要。据说山顶置有镇关古炮台,在关楼的两侧各有一山岭可以通达古炮台,于是我选择先上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

  山岭是由粗糙不平的大石块铺设而成,呈阶梯式依山而上,山岭两边密树茂林掩映,使得岭在林间隐,路在山中现。山岭的石阶落差很大,每级台阶几乎没膝。有的甚至有40公分左右高,所以攀爬起来特别费劲。石阶的南边是半人高的箭垛,也即城墙,是古代用来御敌灭寇的;北边路沿是一条粗壮的锈迹斑斑的铁链栏杆,以免行人不小心掉下山崖。

  毕竟年龄不饶人啊,我只得顺着蜿蜒的山岭慢步缓登,走走停停。路上不见一个人上攀或下行,只有我一个人低头慢登,很多次失去继续上行的信心,但“没有下次”的信念支持着我“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一路上踏着斑驳的古道继续前进,就像踏上一段悠远而绵长历史的岁月,山间多有老树拦道,苍劲的树根肆意地伸展着,裸露在石阶上,显示自己破石而出的顽强生命力,同时也似乎向世人诉说意志与岁月的较量。因此,一路上没有大休息,大约攀爬了1小时左右,终于登上山顶。山顶海拔596米(友谊关海拔305米),我共登了704级台阶。

  金鸡山西南两面为悬崖峭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非常险峻,可以凭险御敌。山顶有3个山头,分别修筑镇北、镇中、镇南三座炮台,呈三角鼎立之势,为兵家守关要地,历代都设重兵把守。

  三座炮台均安装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十二生大炮一门,口径120毫米,射程达25公里,炮位下方有环形铁轨,可以360度旋转,不管敌人来自何方,都可以灵活地旋转消灭之,这种大炮在当时被称为“炮王”。金鸡山炮台与凭祥境内八十多座大、中、小型炮台遥相呼应,形成“连城要塞”,构成保卫祖国南疆的镇边长城。

  可惜,镇南炮台被驻军划为军事禁区不能靠近;镇中炮台的大炮已经在1958年被运往北京军事博物馆了,现在只剩下镇北炮台可供参观。

  我在镇北炮台进行了全面的参观,对炮位的选择与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心中不禁涌起了对我们先人军事才能的敬佩,对他们科学智慧与超前思维的折服。

  从山顶下来时,路上只遇两个青年小伙子和一对中年夫妻,当他们问我山路还有多远时,我不觉想起自己上山时的感受,决意对他们进行鼓励,于是大声地告诉他们:山头已经不远了。

  从右辅山下到关楼,只见左辅山的山岭也是如此峻陡,确实连一点再登的信心也没有了。这时过来一位年龄比我稍逊的老者,鼓励我继续左登。结果我们选了一条斜坡近道也登上了右辅山。

  友谊关是一座饱经战火硝烟的千年古关,《广西通志稿》记载:在汉代,统治者选择郁林郡雍鸡县(今凭祥市和龙州县城及上金一带)设置了雍鸡关,以镇南方。这就是说建关前这里就是边关,就有外侮侵扰。我不知道建关以后的数千年的边关御侮硝烟,但如果翻开近代史一百多年的沧桑册页,就有很多次血与火的洗礼。

  1883年12月(光绪九年),中法两国因越南的保护权问题争执不下而兵戎相见。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镇南关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从而爆发了中法战争。

  1885年初(清光绪十一年),法军攻占越南谅山后,清廷起用已经告病还乡的老将冯子材督办广西军务。年届70的冯子材在镇南关的山顶上筑墙挖壕修筑炮台准备应战。

  1885年3月23日,法军统帅尼格里率领主力三千多人,配备了三个炮队攻击镇南关。一时间镇南关一带炮声震谷,枪弹如雨,长墙几乎被突破,形势万分危急。

  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冯子材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心和气概,只带着一口红漆棺材和两个儿子便奔赴镇南关前线。棺材上写着:“不归尼格里,便属冯子材。”尼格里是法军统帅。

  冯子材是一位带兵打战极有经验的老将,他机智地避开敌人的火器之长,抓住敌人不善近身打斗之短,以近身肉搏的战法歼灭来犯之敌。在法军攻势迅猛,长城防线即将失守的危急关头,冯子材振臂高呼:“再让法军入关,有何面见粤人!”,随后他以帕包头,脚穿草鞋,手持大刀,亲率守军杀出城墙,奋不顾身地冲入敌阵。

  清军将士见守将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一时间士气大振,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杀入敌阵。顿时法军阵势大乱,溃不成军,抱头四处逃散。不可一世的法国侵略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淹没在大清军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战斗很快获胜,共歼灭法军2000多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之战,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战火硝烟散去已经一百多年了,可一种源于那场战争中“保家卫国不屈外侮”的感动,至今仍然回荡在友谊关的上空。

  左辅山就是当年冯子材指挥镇南关大捷的遗址,我们在山上也浏览了多处当年的遗迹,如:古城墙、瞭望台、清军蓄水池、屯兵室等,还有几处雕塑,即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等。此外,我们还特别参观了镇关炮台群。

  镇关炮台,也称左辅山炮台,是冯子材和他的继任者抗法名将苏元春,在督办广西边防军务时,为防御法国侵略军再次进犯,特选此山构建的炮台群。

  炮台的结构非常奇特,内部结构为“中”字形,卷拱顶,设东、南、西、北四个门,其中南门额上匾刻“镇关炮台”四字。炮台的顶部为主炮位,配有十二生大炮一门,炮台外围是宽和高均为三米的战壕,战壕外城高筑城垛,并配有数门小炮。炮台下方为屯兵室与弹药库。整个炮台呈四面环形,四通八达,形成严密的防守体系。

  随着岁月流逝和历史沧桑,古老的城墙已经长满青苔,青砖缝中布满了各种树根杂草。触摸着一堵堵历尽血雨风霜的斑驳城墙,使人顿感历史的厚重;凝视那静静耸立着的炮台,眼前似乎重现当年抗击外侮战争的惨烈和中华民族杀敌灭寇的不屈精神与气概。

  我们从左辅山上下来,走在宁静的游步道上,两耳似乎还能隐隐约约地听到那随着岁月远去的枪炮声和刀枪剑戟交锋的铿锵声。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