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戏尾”精彩记忆长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3日 来源:

  陶文芳

  一曲高山流水,诠释了相遇最美。半场精彩戏剧,注定了今生凝眸。提起看温州好戏,肚子里的故事还真不少呢!当然,最难忘的故事,应该是捡“戏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泰顺洪口乡校读五年级,学校的文艺生活如同一潭死水。但,学校附近的人民大会堂,却常有愉悦身心的演戏活动。放学后的小小时光,我们就跑去捡个“戏尾”,那就是我们天大的乐趣和幸福了。

  人民大会堂离学校大概百米左右,敲锣打鼓和唱戏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没等下课,我们就急着收拾课本和书包,准备早点儿去捡“戏尾”。上技能课的叶老师是最善解人意的,看我们“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样子,就干脆做个顺水人情,提早下了课。

  一下课,我们就拎起书包夺门而出,来个百米冲刺,直奔人民大会堂。当然,我们是进不了大门的,因为大门口还有人把守着收票呢!虽说小孩只须一角钱,可是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哪家孩子的衣兜里有零花钱呀!但,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大会堂不是有几个大窗户吗?对呀,那儿就是我们最佳的看台。

  虽说大窗户这个看台是免费的,但窗户外的墙跟边有深水沟,怎么办?不要紧,一切都是天造地设好了的。你看,深沟旁有一菜地,不就是最理想的脚踏板吗?一点都没有错,大伙就是借着那块“宝地”,使劲一跃就可以上窗口了。上了窗口,每个人都施展出“壁虎神功”。整个身子,紧紧地往窗户齿上贴。双手么微举,牢牢攀住窗户的钢筋齿。双脚呢?用力踩住窗台沿。一个窗口人挤人,有时不免脚踩脚,手碰手。但,大家都顾不了这些。因为,看戏要紧,谁也没闲工夫去计较这些芝麻小事。

  大家站稳身之后,马上就把目光集中在台上,全神贯注地看起期待已久的戏来。“彩头”不是很好,正好上演《狸猫换太子》的第六场“拷寇”。当我看着寇珠被拷打,在地上一圈又一圈不断翻滚的情形,以及听到凄惨的令天地动容、令神灵怜悯的哭喊声时,大伙的心似乎都随着碎了!寇珠忠贞保主,至死也没有说出真相。如此善良的心灵,如此高尚的灵魂,如此无畏的壮举,让许许多多的观众深受感染,当场泪奔。我们呢?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当戏演到了第八场时,历史又翻开一页。小皇帝登基,包拯陈州放粮路遇乞丐拦路得知宫中还有此冤案,于是打龙袍审刘妃,最终还李妃和小皇帝一个清白,还陈琳和寇珠一个道义!耿耿天良不能忘,人间正道是沧桑!

  看看看看生看丑看花旦,戏戏戏戏眼戏心戏精神。一有机会,我就会与同伴们一起去大会堂,偷偷上窗口“捡戏”。很不赖,在一学期课后小小的时光里,我先后捡到了《王老虎抢亲》《三笑》《钗头凤》《状元打更》和《秦香莲》这五部传统越剧的“戏尾”。周文斌和王秀英有情人终成眷属,唐伯虎和秋香喜结良缘,陆游和唐婉凄美悲催的爱情结局,刘蝉金和沈文素夫妻和好的故事,陈世美贪图荣华富贵,杀妻灭子,身败名裂,死在包拯虎头铡下的场景,都刻画在了我童年时代的脑海里。

  寒来暑往,一个转身,我就上泰五中求学去了。泰五中座落在莒江乡莒江上、下村的交界处。莒江上、下村均有古戏台,学校门口左转直走500米许,就能见到上村的古戏台。戏台建于清代,戏台方形平面,台面用厚杉木板铺设。四角立圆木柱,前台柱下置青石圆鼓柱础,后台柱下置青石方柱础。柱头置圆栌斗,斗下柱间为额枋。前额枋身略呈拱形,枋头做卷杀,线刻杠子草。额枋下用雕花雀替承托。前额枋、内额枋和两侧梁上立异形斗拱承正心枋,坐斗讹角,欹部较短,斗口稍宽,圆雕戏曲人物、鹿等形象。很可惜,此戏台中看不中用,我在五中求学期间,不曾演过一台一出戏。

  此处,即然没有越音袅袅,也没有雅韵悠悠,那咱们就去下村的古戏台瞧瞧!下村古戏台座落在老虎坛,调头一直走二十多分钟,一个小拐弯就到。从建筑上看,下村古戏台没有上村的讲究,但四周有高高的围墙,看戏的场地也十分宽大,能容纳2000多人。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应该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里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每逢过年过节,下村古戏台演戏不断,热闹非凡,课后的小时光,我也常跑去看看热闹。很幸运,我咸鱼翻身,捡“戏尾”的时候,既用不着花钱买门票,也用不着像其他同学那样,偷偷摸摸翻越高墙进场。因为,收门票的人是我姑妈的大孙子,有这门亲的光照着,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免费进戏场了!那时候,那些年,最抢红的《孟丽君传奇》《望子成龙》《碧玉簪》和《五女拜寿》等戏都被我一一收入了记忆的囊中。但,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孟丽君传奇》。听说“孟爷”内外兼修,美貌与智慧并重。有许多同学和我一道,就顶着被老师挨批的风险,“逃学”去一睹“孟爷”的风采。“孟剧”也是喜剧,符合大众的口味,以才子佳人皇甫少华和孟丽君喜结良缘为大结局。“孟剧”就好像一处桃花源,使我们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又好像一剂药,影响了我们这些懵懂的青葱少年,使我们的内心莫名其妙地产生了某种向往。

  飞舞霓裳,轻纱曼曼,改革开放四十春。缱绻悱恻、柔肠百回,温州好戏送下乡。哈哈,爬窗、偷偷翻墙和逃学去捡“戏尾”,只能成为故事了,曾经欢乐的戏台,也沉在了飞云湖的水底。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出戏儿育一生情,“戏尾”精彩记忆长,对戏剧的那份热爱,是逗号,不是句号。如今,我不负梨园大好时光,频频出现在歌舞升平的乡村文化礼堂,抢抢红剧,补补年少时落下的“越剧功课”,不亦乐乎?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