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约法三章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6日 来源:

  郑祖欣

  1986年7月15日。毕业前夕。6栋208寝室,白纸黑字的,我和夏木(林荫夏)立下字据一张——

  约法三章:此后十年,不得无故中断联系。包括每月至少一信,通告书讯及各方信息,利用夏工作(电视台)之便,及时介绍新型录音带等。文末有个括号,注:新型非时髦之称也。

  写在浙报(实习单位)15*14格稿纸背面的这张纸条,我珍藏至今,上面,还有同班宋梅同学签下的证人大名。

  就这样一拍两散,告别校园,聚少离多卅余年。

   一

  我们是改革开放后杭大中文系首届新闻专业学生,12名女生,28名男生。班里最大的1960年生人,最小的1966年,大部分同学,少儿时期身处中国当代相对封闭和严酷的时代,迈进大学校门,开启了对书本、外界的热烈向往之情,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召唤。我们几个女生,尤好玄想清谈,喜欢纸上交流。老蔡忠英回忆,大学时记得最牢的是,她和我一床之隔,相约什么活动,还互相递小条子。上述“约法三章”,在记忆里就很有那么一点仪式感。

  印象比较深的,入学第二个月,北大知名教授、鲁迅研究专家王瑶携《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传统》来中文系讲座,时年68岁的他,不曾想7年后匆匆驾鹤西去;大三,开了一门欧洲近代音乐史的公选课,由省文化厅副厅长毛昭晰主讲;以高扬人的主体性、崇尚康德、倡导美学而著称的李泽厚,在杭大校园引发“躁动”,因为,其形象言谈与其著作、美学太不相称,落差好大;那时,韩美林、艾丰等社会名流在校园里进进出出,食堂邂逅,还可以上前聊上几句。听讲座记笔记是常规动作,讲座后对一些观点的认知,则会引发辩论,话不尽兴,纸上谈兵。还记得我们讨论过马克思的那段名言:新闻,如果失去了自由性的话,政府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可惜,当年对话的一张张小纸条没有保留下来。

  那时的纸条,没有时空概念,内容五花八门。

  应用文课上着,一张小纸条递了过来,是夏木的。

  “失去自我是否命运之必然?”

  “宏观角度,是。微观角度,倒未必。”

  “敏感是否一种美德?”

  “敏感是一种素质,文明人的素质,仅指文化带来的文明。”

  “宽容是一种美德么?”

  “某些人身上是美德,某些人是修养,另一些人身上却是一种懦弱”

  “你身上呢?(请原谅我的直率!)”

  ……

  关于恋情的“私语”:

  “我隐隐觉得,我的爱情一定会使我燃烧,让我融化的,我小心地避免着不必要的‘起火’”;

  “高中时曾经在房间里度步一小时,想明白这辈子恐怕不会步入婚姻了”;

  ……

  这些交心掏肺的对谈,带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份独特的激扬青春的痕迹,自由而迷茫,充实又空虚,满怀期待又踟蹰犹豫……

  我的毕业论文主题是《隐藏在客观报道背后的主观色彩》,指导老师黄旦教书认真,治学严谨,颇受学生好评。毕业后的某一年,已调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黄旦教授出差温州,约几个学生聚谈,不知怎的,聊到地方报纸受部门宣传指令多,更多宣传而非新闻报道的事,当时,黄老师没有直接应对,而是话锋一转,问:指鹿为马知道吧?鹿是鹿,马是马,不管怎么说,鹿不是马啊。这个回答巧妙,让我记忆犹新。

   二

  我们班12名女生,开始住11幢5楼,后来搬到旧楼6幢,分居208、215室。

  印象里215蛮有点“火炉”的味道,时有唇枪舌剑,旋即欢声笑语,风风火火,无拘无束,这份激情的动力,首推来自温州的Apple。她总是脑洞大开,各种点子,谋划的智力开发公司,我们寝舍5人报名响应;提议创办手抄小报,全班女生乐在其中。Apple写得一手漂亮好字,报头“长林丰草”,就是她题写的,发刊词好象也是她谋划的。这本手抄报,内容多是随笔杂感一类,具体出了几期,现在想不起来了。

  208则相对“清凉”。寝室里常常是安静的,读书的,抄笔记的,巧手做女红的,她们雷打不动的一个消遣是打扑克,三四人一组,君子打法。你冷不丁走进去,常见的一幕是歌声(周慧录音机)、读报声(陶红)、打牌声有序进行,互不相扰。

  “火炉”里的我有时溜进208,找夏木、宋梅她们清谈,面聊不尽兴,纸上续文章。记得讨论电影《人生》观后感,208谴责高加林,同情刘巧珍的居多,215的,则更同情甚至欣赏高加林。

  当然,我们也不总是“形而上”,新闻班嘛,大部分时间是活跃的。记忆最深的是,为了改善伙食,我们到松木场粮票换鸡蛋,我还被派出所抓进去一次,写了书面检讨才出来。还有,某天课后,大家雅兴,不!“武性”大发,跑操场上打篮球,Apple球风凌厉,阿琳身形灵活,争夺间,夏木抓着陶红手不放,我则抱球鼠窜。好几个人都负伤了,朱冬菊伤势最重,小腿淤青一块,Apple的脸被谁抓破了,我疑心是我干的,因为女生中就数我的指甲最长……

  远在美国的夏木说,年轻时太在意自己和别人的种种感受,总想着去捕捉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说到底还是经历太浅却总奢望某种深刻。现在回想,当年还真有点自以为是。

  还记得选修课上,Apple悄悄递了一张纸条给我和老蔡:“如果你是浮萍,我愿送你一江春水。”她说,你们以后(毕业留念)就给我题这个。

  我们笑着随手涂下:

  ——如果你是浮萍,我愿送你一张捞网。

  ——如果你是浮萍,我愿变成狂风巨浪,将你送往天涯海角领略浪迹四方的滋味。

  ——如果你是浮萍,我愿送你一只大白鹅,让它吞噬你,变成我的盘中美味……

  真是任性,纯属戏题。看出来她当时有点不高兴。

  Apple大学毕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郑兴东教授研究生(代培),再回老杭大新闻系任教。我们都觉得她个性鲜明,聪明有趣,温州味十足,但我后来在温州三十年,再也没有遇见第二个像Ap?ple那样的温州人。

  2014年,Apple走后十年。清明节后,我和82杭大外语系的志燕去了她在温州瓯北小镇山上的墓园,四周芳草萋萋,安静下来,能听到不远处江水滔滔声,世事如风过耳,满腹相思沉默……

  当年我们常去追究活着为了什么,和夏木们无数次讨论形而上的哲学话题,回头看,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名?利?还是什么别的东西?

  对抗纷繁世界的最大力量,源自什么?软则韧,硬易折。在你别无选择之前总有许许多多的选择。当然,在自己的世界里安息,也未尝不是一种小确幸。

  今年早春二月,杭城。我有幸作为新闻班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她女儿小贝

  ——一位海归硕士的婚礼。看着知性美丽的新娘,百感交集的我心里默默祈祷:孩子孩子,祝福你!

   三

  我比较乐意回到毕业十年这个点。那年的大学同学会,到的人数最多,大家不似今天这么匆忙,生活相对简单,联系也多。

  那时,老郭萍不似今天深居简出,游离班圈,她是女同学的信息发布中心,杭城逗留中转站;

  老蔡还没遇见她的真命天子一一名专攻青少年心理的教育学硕士,不改冲淡之风,闲来埋头写信记日记,名言是“人生就是一场私密的旅行”;

  朱冬菊大姐回义乌老家过年,下榻新华社浙江分社招待所,我恰好也投宿其间,上下楼住了两天居然互不知情。谁说人生无处不相逢,偏是相逢擦肩过,毕业32年了,我和大姐只见了两次面。

  日子一天天飞。

  应玮琳远嫁苏格兰后,我们的联系慢慢稀落,今年回杭州,电话通了几次,终究没见面,在我觉得她是西人般客气起来,某天翻晒那些年的信笺,她的信最厚,也多。

  2017年初夏,忽闻D同学恶疾缠身,郦卓君沈爱国等同学组织赴衢州探视,那是D和同学们见的最后一面,女同学只有金丽鹰在。一个月后,噩耗传来,我和童慧明胡利勇相约赶往衢州送别。定居日本的老蔡叹:很多事,想到了就要做,否则都是后悔,就像上次我们相约去衢州,去了就好了,也能见D同学最后一面了。

  转眼2018年。

  二个月前出差宁波。在装修一新的报业大楼里,做副刊的红雅电脑前调出她新写的洛阳游记和几首七律,她喜欢古诗,喜欢徒步,常有涂写雅兴,这家伙居然还在翻阅当年的大学笔记,为的只是给文章添点细节。那天就此话题聊了二十分钟,彼此笑说班里同学聚首聊诗论文的,估计已经不多了。

  而小慧同学租赁30年的那个乡村小院,有茶有汤,有猫有狗,花花草草间,有树三四棵,一见欢喜,再见喜欢,编了理由约回国的老金再去探访,嗯,是个安顿身心的好居所。

  海桑有首诗,名字叫《想起一个遥远的朋友》,描述了友情最美好的状态:

  你不是我火烧眉毛的生活

  但当闲暇时候

  就会偶尔把你想起

  想起你我站在灵魂的深处

  就这样互相望着

  那么简单,那么美好

  如果我不是小心忍着

  就要一个人笑出声来

  真的。

  我和夏木的约法三章早已毁约,但联系未断,偶发神经,万里迢迢的也会约时间通话,和其他同学联系不多,见面更少。

  并不时常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