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忆金乡 ——渐行渐远的吆喝声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5日 来源:

  张光仁

  儿时记忆里的吆喝声已渐行渐远,回忆起又似乎渐行渐近——

  朦胧印象中记得孩提时的清晨常会飘来用铁皮制成的喇叭吆喝声:各位旅客请注意,轮船在X点要开船了,请作准备!由远渐近,由近渐远,一路吆喝着,这是当时平阳内河航远公司对清晨乘轮船旅客的叫客吆喝,这一声声呼唤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让人难忘,感受温馨……

  也是在清晨的时候,当年金乡古镇的大街小巷,有一位名叫阿耀的残疾人,他患脑瘫,走路趔趄、四肢活动受限、说话含糊不清,他每天起早一路吆喝:“芽豆哦——芽豆哦——”其吆喝几近声嘶力竭,但却声音响亮,饱含朴质真情,让人听了有点心酸,有点同情,于是大家闻声出来纷纷跟着他成交生意,每每此时,他总是堆满笑脸。那时的早餐,没有卖早点,家家户户几乎是自己做饭。而芽豆腐、油条是普通人家最好的早菜。在这清晨的时光,还有“豆腐哦,豆腐哦”那一声声的叫卖,还有“炒瓜丝哦、炒瓜丝哦”(即油条)的叫卖,伴着“芽豆哦、芽豆哦”的吆喝,此起彼伏的吆喝,奏响起古城清晨一首生动的生活交响曲。

  曾记得当年还有不同行业的不同吆喝,如以泰顺人为主的补缸补锅师傅,他们肩扛修补工具,一路用方言中气十足地吆喝着:“生锅(即补缸)——补母(即补锅)哦——”其吆喝抑扬顿挫,最后一字声调拖长而悠扬,远远能听见;还有挑担沿街吆喝的染色师傅,他们用当地话吆喝的“色兰色青”(即染兰色、青色衣布);还有就是到处听到的“卖纸蓬,卖纸蓬”(即卫生纸)的叫卖……

  还记得孩提时我自己也曾有过吆喝的经历。那个时代,平民家的小孩,近八成有过卖“白糖”、卖冰棍的经历,这“白糖”就是由麦芽经熬制加工成型的饴糖块,那时卖白糖一天能挣到几角钱,已算是颇有收获的,当然你还得卖嘴勤吆喝的。那时候我卖“白糖”由于不好意思张开嘴,没有沿街勤吆喝,所以生意不见好,卖不久就停了。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沿街叫卖“油蛋”,这群卖“油蛋”的孩子,一般都是市井上很“油”的生意老手,他们的吆喝都掺杂着童声也掺杂着成年人吆喝的淡定和从容。

  当然,那个时代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吆喝,那就是一路鸣锣发布通知告示。那个年代,没有任何通讯工具,政府部门遇有重要大事须广而告知民众的,那就由人一路鸣锣,一路宣讲。每每锣声响起,广大百姓必纷纷闻声出来驻足细听,因为他们知道,鸣锣示众一定有大事要告知百姓了。

  其实还有些行业,不是靠嘴巴吆喝的,不同的行业还借用不同的道具发出不同的“吆喝”声来招揽顾客。如兑糖客,他们用金属制作的切糖块工具相互碰撞,发出“叮当叮当”清脆悦耳的声响;小五金修理匠挑着行头,一路甩着金属片制成的甩板,发出“哐当哐当”连串不停的声音;算命、占卜“先生”,他们会用竹木制作的小锥子敲击牛角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卖开水的会用小喇叭“嘟嘟”吹响;还有那好多好多的在暑假里穿行大街小巷卖冰条的孩子们,用木条敲打小木箱发出的“砰砰”声音……这一切不同形式的吆喝也是广大百姓当时生活艰辛的生动写照。

  昨日那熟悉的五花八门的吆喝声,那些行业,如今已经消失在岁月的深处,吆喝声的远去,虽令人遗憾,却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唯有在梦中,才能重拾那曾经的温馨,重现那旧时光的情景。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