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历时27年,《苍南县校史集》出版 《苍南县校史集》编后记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4日 来源:

  

  《苍南县校史集》

  作者:苍南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苍南县校史集》序言

  虞亦杭

  自1981年苍南建县以来,苍南县教育局曾于1995年汇编《苍南县校史集》,着重记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苍南建县后县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概貌。而这次出版的《苍南县校史集》所收录的学校简史材料,主要记述近代新式学校创办(1901年)以来至2013年的苍南县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历史,时间跨度为113年。我们从2014年3月开始征集,历经两年多时间,共收录了192篇简史(概述),包括学区教育发展概述8篇、直属学校简史40篇、乡镇中小学及幼儿园简史144篇。

  苍南是块教育热土,有文字记载的苍南教育始于西晋太康年间的学宫。时间的长河缓缓流过,有多少变迁都如掉落在河流里的落叶,回旋,打转,被水流推着,漂流或者沉没。也只有靠文字和图像,记录下的吉光片羽,才能大致勾勒出一个学校的最初和发展中的模样。

  像灵溪镇第一小学,前身是创建于1882年的吾南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吾南书院改办“吾南初等小学堂”,为灵溪学校之始,先后析出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灵溪镇第二小学和灵溪镇第三小学。“苍山灵水,秀气所钟。”百多年来,灵溪镇第一小学跟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数易其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却保持着吾南传统,散发着书香的芬芳。

  又如蒲城学校,前身系蒲门学堂,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蔚创校以来,广纳龙山蒲江之灵气,经历过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建国后的改造勃兴,学校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使百年老校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再如龙港镇湖前小学,由“象湖小学”发展而来,从1909年建校至今108年来,湖前小学的历史就是湖前的教育史,学校经历了分分合合,走过困难,迎来辉煌,我国著名的宋史专家徐规、画家尤有中等大批学者、教授从湖前小学走出去,为社会造就了大批人才。

  还有金乡小学、马站小学等等,这些百年老校无不在用自己的文化积淀去涵养苍南教育;近年来新建的学校,类似县第三实验小学、县少年艺术学校等,则为苍南教育注入内生动力,推动她不断地向上、向好。

  一所前进中的学校,必然要求它追随时代的步伐,敢于独显自己的特色,它所拥有的层面越多,包含的可变因素就越大,就越具吸引力。同理,假设一所学校是按部就班的,困于框框的,那么它所走出的学生是暮气沉沉的;假设一个学校是生机盎然的,善于创新的,那么它所走出的学生一定是生气勃勃的。原因无他,学校是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最重要的时段和地段,它带来的意义不可估量。

  所以,我更希望出版这本校史集,除了集子本身所具备的铭记文史的作用之外,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回顾自身学校过去的同时,能更好地借鉴优秀学校的经验,尊重教育,为更多的学生赋予更积极的东西,在未来学校的发展轨迹上,划出最完美的一笔。

  是为序。

  发掘一座座“宝藏”

  《苍南县校史集》编后记

  如果说一所学校的历史是一座宝藏,那么编纂全县学校的历史,便是发掘这一座座“宝藏”,使之发光闪亮,使之发挥“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苍南县校史集》之意义与目的所在。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我县教育部门于1990年启动了第一轮编修县教育志时曾配套汇编《苍南县校史集》,至今已过27年。而此轮修志,县教育局于2013年8月成立教育志编纂委员会,下设教育志办公室,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相应成立校史编写组,着手编纂教育志及配套校史集。

  四年多来,县教育志办公室曾于2013年10月特地邀请浙江省地方志办专家白效永对全县教育志、校史编写人员进行纂写方志专业知识培训。2014年3月,对全县八个学区、各级各类中小学及省一、省二民办幼儿园发起学区教育发展概述、校史(园史)征集工作。在初步完成征集后,2015年上半年开始对全县校史初步梳理归类,并进行第一次修改。编辑成册后,发现其中一部分校史,有些内容不符合要求,还有邮来的图片也不符规格。又于2016年9月,召开一次全县部分学校校史修改会,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文字和图片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要求。随后,投入全县校史集第二次修改工作。2017年,主编又亲自进行第三次修改、审核。如今《苍南县校史集》已初具成形,共收入学校(幼儿园)简史、学区教育发展概述192篇以及全县学校发展概述1篇。

  在编纂原则上,书写历史首先要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历史不应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编写者不尊重历史真实,就会破坏历史的真实性。一部地方志或部门志,要如实地再现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历史发展全貌,就必须尊重史实。纂写校史亦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做到尊重历史原貌,既不因人废事,也不因事废人;具体的事件、人物、地点、年代、数据等要素,要脉络清楚,出处有据,准确可靠,不能搞“差不多”、“想当然”、“大概”,甚至弄虚作假。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作为编纂校史的指导思想,遵循“详今略古”、“纵述史实”、“纵不断线”、“述而不论”等原则,去伪求真,采用编年体如实记录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沿革和最基本的办学实践经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及学校提供资政的借鉴,为推进学校迈向更高更好的未来。

  在记述内容上,收入集子里的校史,虽然有一些学校创办历史悠久,也提及我县区域内古代旧式教育(书院、私塾、蒙馆等)创办情况,但本校史集着重记述了自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始我县境内创办新式学堂至今的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面貌,特别是1981年我县建县以来学校迅速发展与蓬勃崛起的教育现象。文稿力求表达准确真实,文字简炼质朴。

  在编排篇目上,本校史集既继承、借鉴上一轮修志的编排方法,又力求所有创新与突破。上一轮校史集以县里划分的区(镇)行政区域为单元,而此轮即以县教育局划分的直属学校与学区为九个单元,八个学区的校史前面分别以一篇学区教育发展概述来统领,使区域性与个体有机统一起来,做到面点结合。而每一篇的校史,采用编年体纵式记述一所学校从创办、发展、壮大的历史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现象,在结尾处还附上历任校长及任期。同时,配上插图,做到图文相互映衬。

  尽管编写前提供校史范文为例,设置体例与结构,统一标准与要求,尽管汇编者与一些校史纂写者沟通、交流后,屡次三番地鼓励他们进行补充、修改,尽管作为汇编者,凭借最后把关者的身份,在力所能及和允许的条件下,或删繁就简、或添缺补漏、或拿捏语言,甚至细到一个文字一个标点,使整个校史集风格统一、协调。然而,由于此轮编修校史没有像上一轮那样,上一轮首先发动全县所有学校编写好一本详细的校史,然后才写出一篇学校简史,那当然是“货源充足”了;而此轮大部分学校仅仅编写一篇校简史,其他的功课都没做,这样的校简史便在所难免“水源枯竭”了,这是其一。再者,由于各校编纂者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与阅历见识存在差异,并且在整理、纂写之前对学校历史了解的深入和收集材料的充分与否有别,因此每所学校的校史汇集在一起,则难免呈现出参差不齐、优劣各异。虽然通过种种努力,去弥补其中的缺陷与不足,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校史集里还是有些结构不甚完善,有些语言没有接近志体的简炼质朴,有些材料挖掘不够充分等,不一而足。这些缺憾只能希冀下一次编修校史时去匡正、改进了。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