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林东明:定国将军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汉莉

  马站中魁有座将军府,这座将军府坐落于中魁山西南麓,坐东北朝西南,由门台、前厅、厢房、正厅组成三进清代合院式院落,老宅原有面积15亩左右,现共存房屋26间,可见当年其气势恢宏,世家望族之气派。尽管岁月沧桑,时光褪去了当年的荣耀和光鲜,她的古旧与颓败,在周边全新规划的街巷和房屋衬托下,依然难掩其质朴及庄严气质,犹如一位神定气闲的百岁老人,默默诉说沉寂于光阴里的那段往事。

林东明故居老门台

  身处乱世

  秀才投笔从戎

  据《西河郡林氏宗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中魁林氏始迁祖林元泗为避寇乱,从福建泉州府安溪湖丘里涂塘始迁来蒲门五十三都登科里中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自林元泗始,诗书传家,人才辈出,为当地望族,代表人物有林明。林东明(1620—1699),谱名文冕,字启生,号服周,明季诸生。自小孔武有力,工诗文,口不绝吟。于明崇祯末入郡文学。身处乱世,边陲未靖,立志报国的林东明遂投笔从戎。于顺治辛丑年(1661)入伍清营,初授千总,后又任定州守备迁都司。

  康熙七年(1668)康熙出游狩猎,林东明护驾御前。适逢一野兔窜过,见有射兔者连发数箭未射中,东明立即挥手援弓,弓起兔毙,一箭命中。原先前射兔者即为康熙帝本尊,见兔被射中,康熙当下龙心大悦,遂招东明于御前,见他躯干修伟,相貌不俗,因之前自己梦中的“启明星”,正是“东明”之意,遂以之为福将。

  清初,有吴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之孙耿精忠留镇云南、广东、福建一带,后形成各据一方的藩王势力,世称“三藩”,康熙亲政后,开始采取一系列抑制“三藩”的措施,最终激发了“三藩之乱”。为平“三潘”,林东明奉命率军出征,战绩卓著,由南汝镇右营游击升任南汝协镇、镇守南汝时,率奋勇杀敌,多次击退敌兵。敌败退,清兵乘胜追击,东明为大军筹备粮草,为剿灭叛军立下卓著功勋,升任河南南阳副总兵,诰封定国将军。在河南南阳任上时身怀雄才大略,调度有方,不扰地方,深得民心。当时,南阳地处南北要冲,为交通运输要道,他精心备战,修建城堡,以防不虞,南阳赖其力军队以安。后因遭满族权贵嫉恨,借由削职,遂解甲归田。

魁里林氏宗谱中东明画像

  故园荒芜

  将军归隐他乡

  约于1682年前后,林东明回乡时,时蒲门因遭遇迁界尚未复界,家乡满目苍痍,故园荒芜,亲人流离,半生漂泊不定的他有家不能回,该何处何从?

  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在苏杭两地之间有个吴江,震泽就是吴江市的西大门,与浙江南浔接壤,素有“吴头越尾”之称。震泽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唐代诗人张志和、陆龟蒙和皮日休等都曾在此居住或停留。至明清时期,书院、义塾、私塾普及全镇及近乡。

  为求后半生安稳的林东明决定择此地而终老。原为书生一枚,生逢乱世而投笔从戎,林东明的书生情怀因为官职的卸任、生活的闲适而重新萌发,而此处秀丽的山水,丰富的人文,以及诗人络绎不绝文化氛围、丝绸之乡的繁荣景象,开始让他曾经长期蛰伏的才思开始喷薄而出,绵绵不绝。

  定居震泽后,林东明开始游览山水,以吟自乐,创作了大量诗作,他的《霜月往太湖舟中吟》中有:“霜月扁舟泛太湖,两堤树影见寒乌。一天星斗罗棋布,万里江山隐画图。长漾风微寒露重,洞庭秋老暮云孤。”《还乡复别宦后居吴江》:“故人万里别,一见梦疑生。各问年华事,频嗟播徙情。乡关非昔丽,草木较前英。南北浮萍叟,阳关酒漫倾。”都记录了他在吴江寓居时的情况。

温州市图书馆收藏的林东明诗手抄本
《悟雪子诗草》

  一世漂泊

  游子魂系故里

  尽管半生戎马,一世漂泊,寓居震泽后,林东明关注故乡的目光依然从未稍离,他在《蒲乡迁移今复即事》写到:“三百年余歌舞地,一朝迁散草萋萋。”蒲门复界后他曾回乡探望,面对迁界后的蒲门一片颓败萧条、满目疮痍,不由心生悲戚。他在《蒲门重兴》中写道:“蒲门闽浙两襟连,海水巧流牛鼻前。佛顶当空岚气迥,仙岩合掌涧声悬。”对故乡地理特点、风景名胜、人文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款款情深,更对蒲门迁界后重建家园寄予殷殷期望。

  林东明一生著有《悟雪子诗草》、《服周吟稿》。温州市图书馆今收藏有林东明著《悟雪子诗草》,以及《林东明诗》抄本。那日,笔者在翻阅诗抄本时,发现卷首有蒲城清代诗人华文漪致平阳金石家苏璠函,函中写道:“此系敝乡林前辈乔梓诗,诗未尽佳,然其后人欲显扬祖考之名,抄此寄到敝馆,厥意可嘉,兹特送乞照入是本。”苏璠,为平阳清代中叶有较高成就的金石篆刻家,平阳书家张翼鹏称之为“吾邑自清三百年来,工篆刻者无能出其左右”。其家境殷实,建有大雅山房,其“性嗜古,多蓄异书,瓯之故家遗籍半归之”。当年,蒲门诗人华文漪与之交好,诗词唱酬,多有往来。从此文看来,应为华文漪托付对方收藏林东明诗集至大雅山房,而得以保存至今。

  光绪戊申年(1908),泰顺才子范鸿书曾应林东明裔孙林树棠之邀,而为其书神道碑文,碑文赞曰:“所至有恩,军民怀之……公性仁厚,多慈惠,过初海氛不靖,族居滨海皆奉文内迁徙,其无归者,咸从公于任,公分奉瞻之无所,其他行事多类此。”沈樽在《服周吟稿序》中称他:“其辞高古,不事雕琢,有《三百篇》遗风。”

  林东明有一子一女,子林公彰(1664—1723),字微之,号知亭,少时读书过目不忘,吟咏出入李杜,与吴江诸贤相往,诗词唱酬。官宁海州同知,授儒林郎,亦能诗,著有《片咏集》。其女适苏州进士任河南知府潘见龙公子潘一枝。康熙三十八年(1699),林东明卒于震泽,后归葬于马站霞峰山。

  百年沧桑

  林厝往事不堪

  蒲门一带的闽南方言谓“家”为“厝里”。林东明的将军府族人称为“老厝里”。当时生活在老厝里的林东明身形高大,勇猛无比,臂力过人,他在家练武时往往用一把重约120斤的大刀,舞起刀来虎虎生威,令人敬畏。周围一带的人都对将军府敬畏有加,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将军早已故去,“老厝里”也早已久经风雨,破旧不堪,但附近的小孩仍不敢轻易到院里来玩耍。200多年来,将军的这把大刀一直都在故居厅堂里保存着,到文革期间,大炼钢时期被族里一不肖子孙偷到沿浦出售,幸被族人发觉后连夜追回。后觉终难以保管,便商议捐献给当时的平阳博物馆。据传,当年康熙皇帝曾经还赏赐给林东明蟒袍和龙头杖。

  根据以前老人们的描述:林东明体形高大,他的官袍一般人穿上要站在椅子上才不至于拖地。到了民国时候,林东明的盔甲、蟒袍还放在一个箱子里保存,某夜,竟被小偷挖墙偷走,林氏后人遍寻无果。直到多年以后,蒲城城隍庙神主下殿,首事在主持仪式后整理案几时,发现案下藏有一只木箱,打开一看,竟有袍服盔甲全套,虽早已被鼠虫咬坏,破败不堪,但刺绣精美不类一般戏袍,后经内行人仔细辨认说是清代官袍。于是有人联想起几年前发生魁里官袍失窃案,应为将军府之物。还有,林宅仅剩的镶玉龙头杖在解放后也被当地的剧团借去当道具,最终也下落不明,无处追寻。

  老厝里还传说,林东明被康熙帝封为怀远将军后曾赐他回乡上水后的“一眼地”,即他从水路上岸后一眼所即之地为其封地。然而,生性敦厚的林东明衣锦还乡时,却从马站渔寮的王孙上岸。王孙地处海滨,多山地,此处到底是官府指定上水还是林大将军自己的选择,后世已无从考证也无以知晓。滩涂无租可收,山地亩产不高,林氏后裔从王孙一带收租为120担谷子,按当时的收租情况推测山地面积大概为250亩。据现位于渔寮王孙的立于嘉庆二十年(1815)的《林公墓道碑》云:“我林氏始祖元泗公于前明正统年间自福闽安溪迁来平邑之蒲门,择中魁而居,迨其卒也,始祖暨二世祖俱卜葬王孙内岙……本山周围,俱系阖族众业,东至海、南至田、西至田、北至田,界址划然,所出租税以为祠宇费用所需。”从林氏“始祖及二世祖俱卜葬王孙内岙”来看,那王孙一带山地为林氏祖上所有,则远在在东明之前了。也许,“一眼地”的传说也仅仅只是传说罢了。

  到了清嘉庆年间,林东明五世孙林君封、林君肇兄弟当家,这兄弟俩均为太学生,他们开始着手在老厝里原址上修建祖屋,修建之后称“新厝里”。据林氏后人回忆,“新厝里”当时都讲蒲城话,这与三百多年来新、老厝里与蒲门几大望族长期通婚有关。

  其实,单就林东明这支而言,林东明的原配夫人就是蒲门城黄家黄东华之女,其孙林应植的夫人是蒲城叶济川之妹,蒲城叶氏为宋代学者温州叶适后裔,享誉浙南的永昆名角蒲门生——叶良金就出于此。君肇子林子翔及孙林大年的夫人都来自蒲城望族金氏。魁里林氏和名门望族之间相互通婚一直延续数百年,林家大院甚至有婆媳,妯娌都来自蒲门城内,孩子们从小就学讲蒲城话,从而成为大院内通用的“官话”。直到如今,“新厝里”对家人、亲戚的称呼还保留着蒲城话的原味。

  附录:

  林东明诗两首

  忆茂生际生两弟

  送别江干意惘然,临分双泪几留连。

  村庄已历红羊劫,书札兼无黄犬传。

  自昔家园共晨夕,只今琐尾隔风烟。

  清宵无限还乡梦,长在田庭荆树前。

  ——收录民国版《平阳县志》

  蒲门重兴

  蒲门闽浙两襟连,海水巧流牛鼻前。

  佛顶当空岚气迥,仙岩合掌涧声悬。

  岑山车岭亭亭竹,魁里登科步步莲。

  积谷窑塘酬壮士,所城重整戴尧天。”

  (本文有删节)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