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杨府宫”古戏台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2日 来源:

  谢祖杯

  杨府宫在藻溪镇富山村。杨府宫有古戏台,2011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浙政发(2011)2号文,把杨府宫戏台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府宫自然村吴姓始祖永封(1578—1636),由木林迁居平阳廿七都枫树。清乾隆己巳年(1749)吴氏修的家谱《自序》载:母庄氏在家殁于内寝,葬杨府宫后。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乾隆己巳年这一方已经有“杨府宫”存在,但不知始建于何年。

  杨府宫现存宫名扁额一面,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题字竖排:咸丰壬子年孟春月(1852.1)榖旦。杨府殿。三扇祭户仝立。“杨府殿”三字居中,楷书字体,每字约15厘米见方。

  三扇祭户即:一扇本宫所在自然村,社下村民主要有吴、陈、黄姓;二扇乌坑自然村,社下村民主要有郑、邱姓;三扇干溪头、古井头、路脚三自然村,社下村民主要有谢、郑、宋姓。

  杨府宫所供奉的是“杨府爷”。宋代开始温州各地已经出现杨府庙,所奉之“杨府爷”又称杨老爷、杨府上圣,是浙南一带最有影响的地方神——海神,信众遍布浙闽粤、港澳台乃至东南亚地区。杨府爷在温州各地有不同版本传说,民国版《平阳县志》载:“神姓杨,名精义,唐时人。子十人,登仕籍,七子偕隐,修炼于瑞安之陶山(现碧山渡头村)。拔宅飞升,事闻,三子皆挂冠归,寻仙亦去。”杨府爷夫人葛氏,生育十子:国正、国天、国心、国顺、国猛、国勇、国刚、国强、国龙、国凤,有“父子一家皆得道,兄弟十洞都成神”的说法。我县鲸头的杨府殿始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间。

  所以,数百年后的富山村在清“咸丰壬子年”重建“杨府宫”就不足为奇,只不过未知原来“杨府宫”的规模。原杨府宫村三扇祭户,都是在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徙而来,为了一方平安,1852年集资重建了“杨府宫”是现实。

  富山村杨府宫,由前殿、厢房、正殿和戏台围成四合院式院落。前殿明间后檐搭接戏台后梁架。正殿五开间,明间深五柱九檩,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面双落翼硬山顶,檐口施钩头、滴水。正殿置神龛,供奉杨府上圣坐像。早时地方上的神明宫(殿),其功能就是现代所说的“休闲中心”,农闲、雨天、晚间,村里的人们,特别是老人,有事没事都往这里汇聚,休息、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新闻旧事都在这里“集散、批发”;村里重大事件,都在这里商量;年头岁尾,虔诚的村民,都会在这里设香案,许愿还愿、祈祷平安。

  一般,宫殿都建有戏台,杨府宫内也建有戏台。古戏台,本无名,早年的戏台都建在所在村的“地头宫主”殿(宫)上,戏台的名就以它所在“宫殿名”而名之。戏台用来表演——布袋戏、嘉礼戏、京剧、越剧、唱彭鼓。戏台台面与宫主神像面对面,人神同乐,其乐融融。

  杨府宫古戏台,木质四台柱,每支柱直径约30厘米。屋面单檐歇山造。戏台左右门楣上边各有约25厘米长,15厘米宽小扁额,左:风出,右:雅入。这门是演员上下场用的,梨园行话意思——“风出”,表示演员要从左门出台亮相,“雅入”即为演员下台的入口。中间“太师壁”上方有约100厘米长,45厘米宽的匾额,上书“阳春白雪”,落款“咸丰壬子梅月榖旦(1852.4)”。戏台平面呈正方形,藻井状如倒悬漏斗,俗叫“龙头凤尾田螺旋”。藻井原来有12个木雕龙头平均分布在藻井下,暗含一年有十二个月之意。藻井分16个逐渐缩小圆形(圈)依次上升,每层圆形用雕花木板与上旋的12条如龙身似凤尾的木雕相隔固定,最后收尾在一个小圆。戏台雕刻采用高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雕刻精细,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棚板、额枋彩绘戏曲故事、三国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

  坊间传说,建造戏台藻井之“龙头凤尾田螺旋”的木工师傅头,曾专程到瑞安一处戏台参观,一时还不能体会制作之技艺,就在舞台上藻井下铺张眠床住下,除了吃饭,就躺在床上看藻井,整整一个月,如痴如醉、苦思冥想,终于病倒。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木工师傅终于领悟到制作之真谛,病愈复工。“龙头凤尾田螺旋”全部构件:全木雕,全榫卯链接。龙头早前失散。

  关于藻井。早时没有电子扩音设备,远处的观众听不清舞台上演员的唱白声音。先人智慧,在舞台上制作藻井,舞台上演员的唱白声音通过“共鸣”放大,再由藻井“集中”向远处传播,使远处的观众能听得清楚。另则,古戏台:圆圆藻井在上边、四方舞台扎下根,其中可以透视先人对宇宙“天圆地方”之认识观。

  杨府宫古戏台,历经数百年风雨,向世人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