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人物  -> 正文人物

在笔底涛声中享受“忘我之乐” ——记中国书协顾问谢云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2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方庄芳群园是北京一个极普通的小区,已有一些年头了。小区内树木稀少,周遭显得静谧肃穆,谢云住的小楼的电梯又窄又旧,按响门铃,谢老亲自为我们开门。一头银发,满是岁月印痕的脸上,那双看遍了人世间悲悲欢欢、风风雨雨的眼睛,闪烁着一种长者的睿智。

  谢老的家兼工作室不是一般的窄小逼仄,一张小书桌,一张用了多年的老旧大椅子,家里要是多来几人,几乎不能转身。去年底,谢老不小心摔了一跤,前段时间才痊愈出院,一直闭门谢客。但对家乡来客,谢老依然很热情,情绪很高,话匣子也慢慢打开。

谢云近照

  人物名片:

  谢云,1929年10月出生,原名谢盛培,号裳翁,苍南县龙港镇三大庙村人。著名编辑出版家、书法家、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谢云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学生运动,1948年中学毕业后参加浙南游击纵队,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谢云幼遵家教习字习诗,六岁从父开始临习,习字始学颜、柳,继学篆、隶,1980年后广涉魏晋汉碑及印章鸟虫篆等异体字,融篆、隶、行、草于一格。书法象形隽美,拙辣兼施,草篆尤多变化,以金文、鸟虫篆独具风神。刘海粟大师评谢云书法:“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

  人间沉浮大起大落

  谢云的人生大起大落。20岁参加革命,25岁调往北京,30岁下放广西,60岁重返京城……在西南边陲,谢云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磨练。

  流落他乡的苦闷,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心正、笔正、身正”,儿时父亲教他习字时的要诀,成了他的处世箴言。他依然对工作、对生活饱含深情。随父亲习字、学画、背书所受的启蒙,也成为他探寻文学艺术园地的生长点。

  在广西广播电台图书室工作时,他利用管理资料的条件,翻阅有关书籍,偷偷临写篆字、秦汉印等;到农场劳动改造,他一手牵着牛绳,一手拿着书本,“牛吃着草,他啃着书”;因胃部大出血做切除手术,他感觉自己“死”了好几回,但学书之心始终未泯。住院治疗之余,他想办法找到书体汇编,得空就看,有力气就描……

  1978年,正逢改革开放,当谢云从干校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做回编辑工作,已近知天命之年。但他分外珍惜,一头扎进编辑出版工作。人生的苦难,让谢云彻悟生命的价值,也练就了他处事淡定、坚毅又不失奋进的人生态度。两年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广西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副社长、党组书记,继而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出版总社社长、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广西书画院院长等职。

  10年时间,在他的主持下,广西出版业从一家出版社发展成美术、科技、教育等专业社齐全的宏大战略格局。

  改革春风吹拂梦想

  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了他的梦,更进一步点燃了他对诗书的热情。公务之余,谢云几乎完全沉浸于诗书的世界。

  受1969年同样下放到广西的李骆公影响,谢云开始关注草篆。他对书法的研究范围也从汉魏晋唐碑帖,扩展到石鼓文、甲骨文、金文、汉简等古书体。同时,长期从事人文学科的出版工作,让他广泛接触中西方文化艺术,与刘海粟等当代书画名家也多了交往、交流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分秒必争地创作,旧体诗、新诗、书法并发。通过诗会、展览,一个具有诗人气质、激情洋溢的谢云,很快为世人熟知。

  纸上乾坤诗度书画

  诗,是人类心灵深处最炽烈的情感表达。书画艺术,同样是生命的外化。谢云的心灵首先是属于诗的。写诗、写文章,当诗人、当作家,是他的理想。他喜欢旧体诗和新诗的结合,喜欢半文半白的诗风。旧体诗的凝练和意蕴深长,新诗的跳跃性和散文化,在他的诗作中均有所呈现。这种上承古风、下应今韵的美学向度,同样体现在他的书法创作中。

  鸟虫篆,是谢云用力最多的书体。早在广西,他便被著名篆刻家、浙江同乡方介堪的《鸟虫篆印谱》深深吸引。这种春秋战国时盛行于南方诸国的特殊文字,字形结构蜿蜒曲折、变幻莫测、辨识困难。方介堪在篆刻中将其“抹去浓妆,脱下华服”,让谢云感到既遥远又亲近——他仿佛穿越时光,看到了先民们狩猎、祭祀、农耕、舞蹈时的场景。他为方寸之地线条的温婉和气息的高古深深折服,不断反复描摹字形,从中体悟汉字的意象形义之美。

  为了“探求拓展古文字之视觉形象变化的梦”,谢云系统研究了汉隶、魏碑、篆书,艺术创新之路由此开启,并以石鼓文、钟鼎文神韵入草篆,以近半个世纪的探索,赋予鸟虫篆新的艺术生命——在情绪的驱动下,线在流动,形在舞动,墨在涌动,摇曳不失优雅,浪漫不失天真,古老的文字形式在清新的现代风致中复活。

  他还在油画布、各种不同的纸绢上创作现代书法,突出汉字意象的精神表达;耆寿之年,勤于绘事,以纷披的笔墨语言歌咏“梅老诗骨寿”,以明丽的色彩挥写遐思……在以“远古的膜拜”进行的艺术创造中,谢云“以周秦意象,写现代精神”。他的诗思意象既古且新,与传统之间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但从不离开汉字。

  以诗度书画,以大文化观体认、确立自己的精神方向和生命方式,谢云的艺术人生因此高迈

  艺臻化境本真不移

  今年6月20日,人民出版社主办的《风骚挽手:黄君评谢云书法集》出版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90岁高龄的谢云先生亲自到会,以《追寻梦想放飞激情》为题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并满怀深情地赋诗一首。

  晚年的谢云,雄心不减,本真不移,艺术臻至化境。

  80岁时,他历时两个月,创作堪称扛鼎之作的巨制《草篆书白居易长恨歌》——每个字接近一平尺大小,共46张八尺整张的宣纸,通篇雄苍郁勃的万千气象。81岁,他又登上50多年前挥别北京时曾仰天长啸过的长城,以20幅《长城稽首》组画,涂写“山河之情,家国之感”。87岁,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次收藏谢云捐赠书画作品,并在国博举办“谢云书画艺术展”。加上第一次,谢云共两次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书画作品149幅,其中的许多大作都是古稀之年后创作的。

  谢云主张“先文后墨”。在《笔潮吟》中,他描述了书法与诗歌在他生命中的联系。他甚至认为,离开文学,离开诗歌,就不成其书法。他说,家乡的乡土人文对我人生和书法创作影响很大,如果不是在苍南风光风情里成长,不是家乡纯性的乡风淘养,不是家乡的厚道人世感应种种,我的人生情感、我的书法笔墨气象不会这么滋润、骨健和从容通透,也不会在沮丧中忍耐,在艰难中潜行,是家乡的乡土乡风教导我,追求寻找圣洁圣境。他得知旧居开放后受到欢迎,非常高兴,他说通过和家乡来的人接触,发现讲闽南话的人,特别有才气,文章写得好;讲蛮话的人,特别聪明,有经商头脑。他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把这种聪明和才气代代相传。

  “眼前一杯小酒,心中万状波澜”。今年九十寿辰的谢云,继续在笔潮声中享受“忘我之乐”——“不断地忘记世俗之我、肉质之我、思维之我……忘记得越是干净,诗意、诗情、诗境就越是抵达本真,所享有的快乐,就越是神奇”。

  关注苍南常忆家乡

  人上了岁数,爱回顾往事,常思念家乡。谢老和我们谈起家乡,动情地说,“走遍天下,不如苍南乡下”。

  谢云身在京城,始终心系家乡,关心与支持家乡建设,时刻关注家乡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尤其在文化事业方面,经常对家乡书画、文化艺术的发展亲自指导、无私奉献。他还多次为家乡公共基础设施撰写牌匾,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家门口远处的鲸头山笔架峰,曾给了谢云多少的遐思啊!村西头的谢氏宗祠,是谢云儿童时读书的地方。数年前,祠堂重新修建,村人让他写一幅对联刻于大门石柱上,谢云挥毫题句:“门对笔山英灵聚,堂传宝树世泽长。”苍南博物馆新馆建成、谢云旧居落成,谢云都捐赠了许多作品。

  对于苍南一些大事,谢老说是通过报纸(指定期寄赠的今日苍南报)了解家乡的。他说,你们报纸办的很好,对推动苍南改革开放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提起家乡的江南河网,他说,江南河道纵横交错,总长800公里,在北宋就已形成,是苍南的宝贵资源,一定要好好保护。

  谢老喜欢石头,他对玉苍山石头尤其喜爱。他说,玉苍山是苍南形象的山,那里的大石头很宝贵,在中国已经找不出第二个了。

  聊起家乡海边的特产梭子蟹,谢云啧啧称赞:“我跑了那么多地方,国内的、国外的海螃蟹,哪儿也没有苍南的梭子蟹味道鲜美。”还有米粉干、四季柚、桥墩月饼、宜山鱼饼:“在北京再也吃不到这些家乡美味了!”

  谢云对家乡狠抓环境治理、发展全域旅游,环境卫生越来越好、乡村越来越美感到欣慰。他期望家乡在发展的同时,把教育和文化同步抓好,提高人的素质。

  (见习记者 朱小朱 摄影 朱建德)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人民日报记者徐红梅的“诗书人生:谢云其人其艺”一文)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