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叔父汤恭冲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1日 来源:

  汤小玉

  他一生慈悲为怀,节衣缩食,布施无数,是一位追究灵魂的佛教居士;他不为名利,严以律己,博学多才,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名师硕儒;他终身不娶,与世无争,是一位满堂养子女的慈父;他谨记祖训,宅心仁厚,是一位孝道无愧的孝子。他就是我的

  叔父(家父的三弟)——汤恭冲,字牧庵。叔父1927年12月28日出生于江南垟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汤国琛,民国初任淳安、黄岩、常山等知县和政府机要部门要职;他任职期间励精图治,耿直清廉,深得民心;晚年告老还乡,热衷公益,好施乐助。另家中叔侄三人(汤敏中黄埔二期,汤恭伧黄埔十六期,汤恭熙黄埔十七期)齐投黄埔,英勇抗日,屡立战功,救国救民。叔父幼时常常偎倚公前聆听教诲,读书写字,耳濡目染了家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爱民情怀;上学了就勤奋苦读,成绩优异;高中时,作文、书法比赛均得全校冠军。平阳中学毕业后(大约1944年)深受家族爱国思想熏陶,他豪气满胸,考入空军学校,训练苛刻,难以承受,无奈中途退学。

  1949年,家遭变故,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此时恩师吴明允先生及诸多好友屡劝他考学,效力社会。最终参加高考,首中浙江医学院,可成分不好,当地不开介绍信,医心破灭。次年(即1954年),改报偏远山东曲阜师范,最终圆梦。

  学毕,在山东最贫困的梁山一中和单县三中任数学、物理等学科。

  他待人态度谦恭,高风亮节;对己严以律己,从不苟且。他从小饱读诗书,通古博今。虽教物理、数学,恰古文功底深厚,诗词对仗工整,引用大量典故。写诗作文力求精确,文采斐然,一字不苟。

  书法擅长篆隶,方圆得体,求书者络绎不绝。钢笔字也端庄严谨,清丽雅致。

  洎我记事,每当叔父假期回乡,而我都喜欢侍立他前聆听家族史和教诲。他也常常给我讲解他原创诗词,犹以:

  沐雪斜开竹外枝,坚贞文雅亦我师。

  嶙峋风骨难谐俗,端洁冰容不入时。

  冷蕊迎回春浩浩,疏条初见影离离。

  微吟何敢轻相狎,再拜风前寄所思。

  ——这首印象最深刻,讲解细致,每个引用的典故解说入微。可惜我心神散漫,旁骛杂乱,悔矣。他的诗除了绝句、律诗外,还精通回文、连环诗。

  他青春奉献地——山东梁山、单县,在这里整整工作了三十余年。这边本属贫困地区,刚参加工作校方只提供一间10来平米的矮土房,两位老师合住,只能铺两张单人床。后来另外一位老师有了对象,叔父就泥土、石块作墙,油毛毡为瓦,搭建够一张床和书桌的简陋房,里面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那些泥土都在诉说自己的困苦。因他时刻记住祖训“咬得了菜根,则百事易成”。看世人,几人能为?

  每次学校分房加薪,他都礼让给人口多、家贫困的同事。工作量却是最繁重,刚分配那几年,由于教师缺,他担任三个班级物理。据他以往学生回忆:上课既语言精炼,又通俗易懂;既和颜悦色,又威仪俨然;板书详尽,字体清俊;图表制作,独赋心机;黑板顶端,踮足书之;方尺讲台,踽踽而行;学生自然个个静心听讲,效果斐然;下课点烟一支,聊解身疲。

  我高考时也曾经跟叔父复习,他不看课本,不用资料,略加思索出一题,我做一题,他讲一题,这样一个月左右把高中所有知识点全部复习了。那年高考居然每道题目叔父都曾让我做过,历历在目,有几题甚至是一模一样。

  他的生活更是简朴:在山东吃的大都是馒头配大葱,偶尔加几粒花生米,回家乡都是配咸菜,还是挑菜场最便宜的;穿的都是土布衣,布衲敝旧;抽的香烟都是最便宜的烟草自己卷;撑的雨伞也是自己修补,破烂不堪,还常常自嘲“破伞,随放,安然”;写的稿纸是复习提纲无字背面和香烟壳等装订而成,从不拿学校用笺和笔记本。在他身上唯一奢侈品是一副高度近视眼镜。

  开学季到了,还有学生未到校的他都一一去家里做“劝生、巩生”工作,总有几个孩子由于交不起学费而准备辍学,叔父知晓后,第二天跑到这些学生家中,将自己牙缝里抠出来的工资给他们交学费,还留些钱给他家里渡过难关。他只怕落下一个因困难读不起书的人才,是为更多破碎的困难家庭看到希望。受资助的学生数不胜数!

  课余时间找他补课、辅导的学生踏破门槛,不一定自己班级的学生,还有是慕名而来,叔父都是来者不拒,一一作答,悉心指导,分文不取。有时学生生病,他都亲自上门帮他补落下的功课。晚年时告诉过我们,他没有一个双休日是休息的。

  叔父一生不娶,不购房产、家什,清廉自守。虽无大义举,却极尽所能,踵武曾祖,布施无数,急公好义,非我等“求田问舍”辈所能企及。现实生活中,谁放乎一己之私?

  1981年叔父念及家中老母年迈,提早退休,辞归故里。小住家里,常住寺庙(时住荆溪山东攥或者瑞岩寺,这两个离家较近)。高山的寺庙里那份清净,那份天地间的纯朴和人性里的挚意,那份苍茫地静远、人宁和的悠然乡貌,是他愿;还有高僧阇黎们不为名利所羁,不为六欲所役,无挂无碍,悠闲自在的生活,是他羡。

  1985年,宜山中学新任校长陈跃飞老师闻讯,三顾寒宅,请叔父发挥余热,帮扶家乡教育。那时宜山中学,由于各种原因高考失利,多年未有应界生中榜。陈校长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叔父终动容。1985年在宜山中学任两个班的高三数学,后中榜者猛增。

  岁月总无情,体力渐不支,教了三年就辞职回乡颐养。在平阳的九凰山广慧禅寺常住。一边给寺庙记账、写字、打杂,一边作文、吟诗、填词、修净土、研戒律。哪里建寺庙,都撰碑、赋、对联等,润资分文不取。曾撰写过“复兴广慧禅寺碑记”、“重建宝林禅寺碑记”等,还有大量的诗文。退休工资大部分救济苦难一方,捐献给寺庙。直至2000年左右突患中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晚景凄凉。于2005年七月初四在宜山四叔家里安详生西。享年七十九岁。

  浅薄、驽钝的我,对叔父的嘉言懿行了解、搜集不全,然叔父的形象在我心中历久弥新,漫漶不绝。而在叔父身上,让我们看到传统家庭渊源的文明的濡养,举手投足间,总能透出一种风范、一席典规、一份力求符合礼仪纲常的心绪及似乎与生俱来的温良恭俭让。(本文有删节)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