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为“不应该”认真地生气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6日 来源:

  刘天昭

  杨仿仿是我的朋友,所以我才知道他的这本《食殇》出得非常不容易。辗转换了七家出版社,才终于面世。仿仿还把删过的书稿发给我让我看,他特别得意,说自己把矛头都指向了很具体的目标,大的批评没有。他说起这种表达技巧的时候,带着一种类似新奇感的表情,好像又新发现了一条在中国生活的策略似的。

  杨仿仿的整本书,都带着这种“外宾表情”。他不像我们经常叹气认为中国就是这样了,他始终在跟这个社会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那张蓝图作对比,这一对比,就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到处看见了破绽,到处都觉得不满意。

  这本书,写的就是这处处的吃惊,处处的不满意。

  作者在北京蜀国演义餐厅吃了一顿饭,之后就生了怪病,然后求医,然后索赔,然后打官司,然后写blog讽刺不义律师,然后被告诽谤又打官司———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件事里,涉及到了病人在医院的经历,普通人维权之路的艰辛,再加上后来出书过程中的辗转磨难,确实要算是对中国社会深度体验了一把。说实在的,中间的好些事,例如在医院里住了好几天没人搭理,例如要给医生送红包以免被开大单,例如有钱的老板说话不算话,例如有些律师有些机构名不符实———这些,都不算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你讲给一个中国人听听,他大概也就附和一句,可不是么,或者另外告诉你许多更加耸人听闻的“常识”。

  但是杨仿仿真生气,为这里的每一件“不应该”认真生气。也就是这股气,让他坚持了那么久走完了维权之路,让他费那么大的力气就是要出这本书。这股气是昂贵的,大部分普普通通过日子的中国人支付不起,时间长了很容易恍惚,以为由人构成的社会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只能就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看,看完了就会想起来,这个世界可以更好的,应该更好的;看完了就会想起来,我们被父母生下来,并不是为了掉进酱缸里逐渐变成酱的,即使不能把酱缸搞干净也不能认为酱缸就是好的。一点是非一点愤怒总要有的。总跟自己说做人开心就好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不行的,妥协是无底的。

  嘲笑仿仿的外宾表情,有点不公平。因为他论证做人不该这样子、社会不该这样子的时候,从来没有一处,说如果在美国怎样,如果在民主国家怎样,他处处援引的都是中国的典籍。仿仿周游世界,会说十几种语言,可是(或许是所以)特别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跟他聊天以及看他的书,我注意到他主要热爱的是一部分传统士大夫的高洁情操和浩然正气,他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做中国人就应该这样,要不然就对不起祖宗。可是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他热爱的那些人,包括他的祖先,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一小撮;在今天的中国,同样可以找出这样一小撮,其中包括他本人。只是,今天的这一小撮人,不比前辈那样自信满满,他们普遍地迷惘,找不到改良社会的实践之路。憋这样一股气,写这样一本书,已经很了不起了。(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