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创作  -> 正文创作

父亲的闸桥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5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叶圣渊

  父亲打从会走路开始整个夏天就浸泡在水里,十四岁那年,他又从爷爷手里接过了陡门钩,接过了祖祖辈辈管理闸桥陡门的差事,可以说父亲一生都在和水打交道。哪段河道底下有石头,哪段河道底下有树根;哪段河道深,那段河道浅,他都心里有谱。

  蒲河在靠近霞峰山东北麓的折转处建造有一座古闸桥,闸桥水溢过陡门板哗哗地流向东南已逾百年。而由此形成的五道并排的小瀑布,是我们不管身处天南地北霞峰人的终生怀想。

  闸桥横跨蒲河南北两岸,跨度近20米,高不过3米,侧面望去似长虹卧波,兼具泄洪灌溉功能。桥身与下游朝东的河道垂直,和上游西北来水形成约60度左右的夹角。父亲说,闸桥选址有讲究,跟上河有个撇角,能消减大水对桥身的正面破坏力。桥洞跟下河对直,不但消水快,而且还不会让河岸受冲,保护了南岸的村庄。个中道理小时候的我半信半疑,等我后来学了《高等物理》之后才彻底信服:正因为桥与水有夹角,才使得上游来势凶猛的洪水产生了分力,减小了来水对桥身的正面冲击。另外从几何学角度看,“两线之间直线最短”,选址于此对于上游来说河道最宽,且桥身又与下游垂直,这样不仅让泄洪消水更快,而且使得开闸的洪水与两岸平行,尽量避免下游河岸受开闸洪水冲击破坏,保护了南岸的霞峰村。想到这里,我觉得跟不识字的老父亲比,我枉读十几年的书了。

  闸桥为五孔石板桥。桥下五个涵洞,宽度不一,中洞最宽,至边洞逐渐变窄。每个涵洞由若干块厚厚的类似于檩木的长条形厚木板沿桥墩两两相向的凹槽闸下去,板缝间用稻草堵塞而蓄水。中间四个桥墩为规则的长方体,不像别处两头尖尖的船形或者椭圆形,他们都是用同样规格的长方体花岗岩大石块经糯米拌石灰粘合砌成,四方四正,坚固美观。桥面用五条截面接近方形的巨大石板铺就,宽两米左右,中洞微微隆起。最奇怪的是整座闸桥竟然是靠大松木七横八竖打基础,石质结构的桥身就建在水下的松木之上,人来车往,纹丝不动。直至1985年拆掉改建时发现,那些长年浸在水下的松木竟然历经百余年而不腐烂,真是奇迹。

  父亲说,桥洞宽窄不一不是建造者的粗心大意,而是有意为之。如此设计,一来可以视不同水情而开不同闸门泄洪消水,二者还能加长闸桥陡门板的使用寿命。因为陡门板整日浸水加上闸起闸落与两端桥墩凹槽的摩擦,陡门板两端损坏快于中间。这样,将中洞的陡门板头尾磨损处锯掉,还可以用于旁边的桥洞。依此法从中洞到边洞,化废为宝,节约木料。实践出真知,与闸桥朝夕相处,对闸桥的纹理构造父亲如数家珍。看着父亲修理陡门板时的一脸庄重,对于闸桥设计的巧妙科学我也是深有同感。

  据桥碑记载,此闸桥为本族先人设计建造,造资大部也是由我族先人乐助。当然,一百多年来闸桥也是由我的族人在管理和使用,该闸桥的水利灌溉也主要为本村服务。外村人若要分水灌溉,按例每年每亩稻田需缴纳二斤稻谷给闸桥陡门管理者作为工钱,俗称收闸桥租。每年秋后,父亲挑着一担空箩筐到邻近的后岘诸村挨家挨户或者直接到每个生产队里称稻谷收闸桥租,以济家里青黄不接之需,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风调雨顺得依老天,旱涝保收全靠闸桥。旱涝保收,与其说靠的是闸桥,倒不如说凭的是祖传口授以及父亲的经验。父亲能根据不同季节作物的用水需求,适当增减陡门板数量来控制上游水位的高低。而增减闸桥陡门板靠的是一根长长的陡门钩。陡门钩其实是一根比晾衣竿更长更粗的大竹竿,只不过是在该竹竿的头部还要套一个一拃长的铁钩而已。开闸放水时,父亲和堂叔分站在桥洞两端的上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脚踏桥墩一脚踏桥板,低头弯腰,专心致志,将陡门钩沿陡门板缝隙钩住最上边那块陡门板,眼睛左右互瞅一下,父亲喊声“起”,然后两人同时用力将陡门板平稳地慢慢钩起,边钩边瞅,力求陡门板保持水平,俗称拔陡门板。否则一上一下,陡门板容易因脱槽而被大水冲走。当然,陡门板是父亲的心头肉,这种情形极少。

  每当风雨飘摇时刻,父亲就得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扛着陡门钩和堂叔急匆匆奔赴闸桥。等到春耕夏种需要灌溉之时,父亲又要腋下夹一捆稻草,趟进没腰的水里去堵塞陡门板。父亲说,最大洪峰来袭时,站在桥上能感觉到闸桥在颤抖,在摇晃。我不知道,雷电交加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清晨,或者河水冒烟的寒冬,父亲带着堂叔面对闸桥时是否曾经有过犹豫,但是我知道父亲三四十年来一直风雨无阻,似乎也习惯了此项差事。习惯也就成自然了。我还知道上百年来闸桥能够历经上千次以上的晃动而没有崩塌,是得益于底下松木的弹性,起了很好的保护性的缓冲作用。

  1985年我外出教书那年,为了村人出行方便,石板老闸桥让路于现代化的水泥桥,完成了历史使命,扛陡门钩的老父亲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