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理论之窗  -> 正文理论之窗

打造桥墩镇全域旅游的构想与方略——兼谈“百里平水公园”的文化提升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雷必贵

  全域旅游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桥墩镇作为《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玉苍山景区所在地,又是地处浙江南大门门口的千年古镇,打造全域旅游有着独特优势。如:山青水秀的自然地理,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名声不菲的农特产品,还有开发旅游的实践基础与精品景点等。如何发挥这些优势,稳步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呢?

  构筑五大风貌景观

  桥墩镇委、镇政府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轴三带”的布局,这无疑是桥墩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规划。就域内景观建设而言,各景区(景点)务必要有不同的主题彰显各自的特色。因为特色是旅游之基,只有差异发展,才能避免千篇一律。根据桥墩镇的实际情况,拟分五个区块构筑各有特点的特色化风貌景观。

  1、玉苍山区块——主题:《山色禅音》。玉苍山“怪石、日出、云海”三大奇观,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林海,仙人晒被、石海覆舟、摩天栈道等百余处自然景点,构成了以块状花岗岩地貌为特征的山岳美景。处于核心景区的法云寺,始建于宋代,至今仍然香火兴旺,无时无刻不在传承禅林佛音。如今“山色”开发将尽,但“禅音”仍有发掘空间。玉苍山麓建有多座古寺院,如万寿院(唐代建、已圮)、腾云寺(在今腾垟、唐代建)、西隐寺(宋代建);玉苍山下小玉沙(今仙堂村)的镇西寺、泗州禅院(均建于唐代);还有占地十多亩的玉苍道观,这些寺院、道观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可以为游客参与民间信俗活动提供充裕场所。

  2、碗窑区块——主题:《窑风瓷韵》。碗窑古村落融民居、庙宇、戏台和古陶瓷生产线于一体,至今仍完整保留着300余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和一条阶梯窑(俗称龙窑),以其独具特色的手工陶瓷工坊和山地古民居建筑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创建了碗窑博物馆、陶瓷艺术展厅,开始发掘碗窑的陶瓷文化。今年桥墩镇提出“碗、景结合”的“瓷韵小镇”项目规划,以“一路一水带三村”的布局,从碗窑“观览”拓展至下垟“体验”,再延续到矴步头的“商服”,这是打造碗窑片区全域旅游的崭新探索,值得期待。

  不过今时研究碗窑陶瓷文化不仅要品味“瓷韵”,还要体验“窑风”,因此需要对窑地信俗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和利用。让游客在观览中不仅了解陶瓷常识、制作工艺及其艺术韵涵,还能对碗窑古建筑群的构成及各种古建筑的功用,古村落的民风窑俗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使碗窑之旅更有“文味”,更接地气,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

  3、集镇区块——主题:《廊桥美食》。桥墩集市始于明代,但“桥墩”地名在清代时才出现,且与大桥有关。据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归仁乡旧里名九,其中有“松山”, “归仁乡三十六都平水、莒溪、浦口、腾垟,一图。”“三十七都松山、分水,一图。”从史志记载看,明代及以前只有“松山”地名,未见“桥墩”之称。。

  民国《平阳县志》记载,“上元桥,旧名松山八角桥,明万历间(1573—1619)建,清康熙间(1662—1722)重修,改名平水桥。”乾隆三十年(1765)秋,增筑石(桥)墩3座,改名丰安桥。咸丰三年水毁、九年(1859)拆修重建,更名“桥墩门桥”。原桥有桥屋、栏杆。民间相传集镇俗称“桥墩门”,源于清时有乡贤在大桥一侧的卅七街街头拱门上,题书“桥墩门”三个字,此后民间始以“桥墩门”称呼集镇,此说与大桥更名时间及情由均相吻合。桥墩门桥自然成为桥墩镇的地理标志和文化传承。

  桥墩门桥在1960年水库垮坝冲毁前,是咸丰年间所建的“石桥廊屋”。现存的桥墩大桥,是1985年群众自筹资金重建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大桥的东西两向分别有桥墩公路大桥和玉龙桥,大桥的南北两岸居民滨水而居,多家门店经营美食。“三桥跨江”“两岸美食”,无形中已成当今桥墩的一大景色。

  总之,构建桥墩集镇区块的特色旅游,首先要考虑重修“桥墩门桥”,展现“石桥廊屋”的独特风貌;其次是整合传统美食一条街、特产一条街,在旅游食品加工区开设“观光工厂”;第三是通过规划新建或者利用老房改建等方式,构建“滨水雅居”与乡间民宿;第四是积极创造条件,重建“鹅峰书院”(宋代)等古迹,让游客看古桥风貌,宿滨水雅居;尝传统美食,聊乡土文化;购地方特产,享优质服务。

  4、五凤区块——主题:《古道茶缘》。五凤是我县茶叶主产区,八亩后村是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一面红旗。四十多年来,坚持以茶产业为主导,打造茶基地,发展茶旅游,发掘茶文化,已经做得风生水起:连续13年举办温州(苍南)开茶节,成功打造“苍南翠龙”、“五凤香茗”两大茶叶品牌和茶旅游品牌,开发“名茶炒制、茶叶展销、采茶体验、茶艺表演、茶街游览”等五大茶文化项目为主题的茶园休闲观光旅游,成为中国最美茶园30强之一。

  八亩后村已经把茶的文章做得几近完美,但深入分析思考,仍有提高与发展的空间。除了探索“茶饮、茶膳、茶浴”的茶园健康生活体验、向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目标发展外,还可利用古道拓展旅游项目。五凤俗称“五岱山”,有多条古道入境通连。其中官道(又称驿路)——南港古道,自城(平阳)南门至福宁州界(分水关),从分水关向东南至大隔、竹脚内到嘉同(原乡址),或者稍偏南至黎阳、水沟到达嘉同。明清时的民间古道还有五条,其中4条基本完整或是大部分完好,分别是观美古道、桥墩至福鼎前岐古道、南山头古道、五凤至矾山古道。虽然以上古道有些地方在建公路、机耕路时遭毁坏,但仍可以“车、步结合”的方式开发“古道步行游”。

  5、沿江区块——主题:《农艺水魂》。以周凯治水文化公园和农林特产观光园为载体,促进横阳支江(桥墩段)和桂兰溪(平水溪)沿岸农林特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⑴关于规划建设“周凯治水文化公园”。

  桥墩,古称“松山”,与水相关的故事很多。西晋时,松山人周凯因治理“三江”水害有功,且在飓风灾害中奋勇抗洪而献身,朝廷屡加封赐,民间把周凯作为平水圣王来祭祀。后隆村柳庄山至今建有平水爷宫,还遗存世代相传的周凯陵墓和“平水神穴”等古迹。横阳支江古称平水,平水溪、平水村名称延续至今。

  其二,桥墩水库于1958年9月动工土建至1960年8月垮坝,1969年12月重建到1973年12月竣工,1981年3月批准扩建加固、83年全面动工并于1989年投入运行。3次建水库,历时30年,是全县人民不屈不挠、励精图治、传承治水精神的集中体现,桥墩水库本身就是水利建设成就的巨型“展品”。

  其三,横阳支江“百里平水公园”,不仅是防洪排涝的防灾工程,而且是生态建设的绿道环保工程,还应该成为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工程。文化需要发掘、培育和提升,如:在公园沿线村庄,创建党建示范带;在骑、步道适当的节点,设置广告牌、宣传窗、景观小品和休闲驿站;还应该发掘沿岸人文古迹,如古港古时通津之港的历史,桃湖的状元文化,柳垟分水坝的由来与功用,松山古代治水英雄周凯的防洪战略与治水精神等,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百里平水公园”等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建设,了解沿岸百姓的风土人情,在全流域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传承为民治水、奋不顾身的正能量。

  桥墩作为周凯故里,又是桥墩水库所在地和水库下游水利配套工程的起点端,对规划建设周凯治水文化公园已经形成共识。选址地块在后隆村横阳支江与桂兰溪汇合处,也是百里平水公园上游源头。拟以建设周凯治水文化公园为契机,在横阳支江(桥墩段)与桂兰溪沿岸打造一个以“农艺水魂”为主题的旅游区块,并在其中创建“平水农林特产观光园”,以此传承周凯“为民治水、奋不顾身”的精神,颂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人民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

  ⑵关于创建“平水农林特产观光园”(暂名)。

  桥墩大溪(横阳支江桥墩段俗称)和桂兰溪两岸是桥墩平原的主要农作区,过去除了种植水稻、番薯外,还种植马铃薯、小麦、大麦、高粱,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糖蔗、烟叶、黄麻、油茶、乌桕,还有蔬菜、瓜果、马蹄笋。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糖蔗(包括果蔗)、烟叶、马蹄笋,茶叶、油菜与油茶。

  两溪沿岸村民世代从事农业生产,有精耕细作的传统。沿溪堤塘是现成的步行观光道,只需把春花、稻薯、特产、蔬果等各类作物相对集中划片布局,按自然季节正常耕作,便可展现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状态的田间农作景观。如果改用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用耕牛、犁耙、水车、稻桶),按传统生态耕作方法(溪水自流灌溉、滴油灌水除虫),即可成为农林特产观光园;如果对糖蔗、油菜、油茶生产,配建土糖埠、榨油坊、酿造厂(酿酒晒酱),便是进行传统加工工艺展示,还能附带生态农林产品的销售。近年来村民侧重于发展蔬菜、瓜果,如果再搞个“百菜园”“百果园”也并非难事,田间地头直销更让消费者放心。县国营茶场(建于1940年),在岸边有数百亩高质量茶园,场部还有一整套茶叶加工设备,有良好条件开发茶旅游项目或是创办“茶叶博览园”。可以预见,只要稍加组织与规划,便可形成一个松散型的平水农林特产观光园,定然把两溪沿岸三、四个村的农业经济融入桥墩全域旅游发展的轨道。

  采用三项实施方略

  一、发掘乡土文化——用人文精神充实景观内涵。

  文化是旅游之魂,景观要靠文化底蕴来支撑。没有文化的旅游不可能有品位,也形不成品牌,更谈不上融合与发展。有了文化还要讲特色,与周边比较要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最好办法就是发掘乡土文化,以人文精神丰富景观内容,彰显自我特色。

  如五凤,发掘边关之地的古道文化、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会极大地丰富美丽茶园观光旅游的内容。在观赏美丽茶园的同时,应该让游客知道茶园背后的故事,了解八亩后村“荒山变金山”的大蜕变过程。尤其是“五位党员、五把锄头、五件蓑衣、五十元钱”的艰苦创业故事,承包邻村荒山、“以富帯穷”共同致富的扶贫义举,以及从卖茶青到卖茶干、卖风景、卖茶文化、卖茶生活的理念创新。

  又如在“农艺水魂”区块,有两溪沿岸村庄的农作传统习俗,有小沿、柳庄、黄坛口等村落的畲族文化遗存,有柳庄山村民关于平水爷的信俗故事等等,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会大大丰富本区块的景观内容,再现农耕文化的氛围与魅力。

  当然,桥墩区域内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存,除以上所涉及的陶瓷文化、农耕习俗、民族风情外,还有治水文化、状元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矿山文化等等。对这些乡土文化资源要深入发掘、强化整合、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并要采取最佳利用方式,与景观主题相吻合。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还要符合时代要求,传递正能量。

  二、注重共建共享——以“精品+”方式带动产业融合。

  打造全域旅游不同于过去一般意义的发展旅游业,是以旅游为导向,整合域内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采用“旅游+”的方式,加大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就具体工作方法而言,结合桥墩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精品+”方式,以精品景点为基础,拓展项目内容,延长产业链,向周边扩展,带动邻村邻队的发展。如碗窑的古村落精品景点,不仅着力景点的文化提升和细节完善,而且规划打造“瓷韵小镇”,从陶瓷生产工艺观光拓展到游客手工体验,并把陶瓷工坊扩展到下垟村,还把商旅服务延伸到矴步头村,从而实现整个片区的融合发展。

  “精品+”方式,还应引导基础条件与精品景点类似的村、队,通过学习精品景点的成功经验,带动其发展。如五凤南山头村,海拔600余米,原是“青年茶场”,目前是黄栀生产基地,有着比八亩后更好的地理气候条件,完全可以借鉴八亩后典型经验进行再创业,结合古道的开发,利用茶园、黄栀园的优势,创建避暑休闲度假村。

  三、搞好区域统筹——靠精细规划保障稳步发展

  全域旅游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好规划,按规划实施,一以贯之,有必要时及时调整、完善。规划必须坚持区域统筹、无缝对接,依据本地实际,充分考虑游客吃、住、行、游、购的需求。由于各地都在打造全域旅游,无论是镇内、外还是县内、外,要避免景观设计雷同,注意交通衔接,争取融入大旅游网络。尤其是景区、景点要精细规划、完善细节,体现人性化设计与服务。

  做规划要走专家路线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据自身的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同时要发动群众参与,集中群众智慧,立足于优化资源组合,促进当地的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还要注重现有资源利用,切忌大拆大建。发展全域旅游涉及面广,战线长、投入大,再说环境要讲生态、投入要讲效益、文化要讲传承,发展乡村旅游最需要的是保持原生的自然状态,因此要重视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避免劳民伤财。

  对于规划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坚持创新思维,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寻求破解之道。如桥墩受限于水源地管理,水上旅游活动项目无法开发。桥墩水库已建成引供水工程,水库下游可否开发水上活动项目?即使是上游水源地,有组织、有管理的垂钓、季节性生态方式捕鱼等非污染水体的活动可否允许?又如开发乡村民宿方面,村民修缮老房、改作民宿如何简化审批?集体所有的杂基地可否用于集体开发民宿?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进行探索研究,寻求政策支持和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办法。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