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公园山旧书店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2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以周

  车子从拥挤的人群中穿过,白的、蓝的、绿的衣裳,凉鞋、拖鞋、皮鞋向后倒退。人们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商店门口招揽的劲乐加快他们行进的脚步。小摊位上有卖手机贴膜的,有卖廉价袜子、毯子的,也有卖腌制的萝卜条、炒熟的马铃薯、煎炸的章鱼脚的,空气中夹杂着各种工业产品以及小吃散发的气味,又很快淹没在嘈杂的人群中。

  前面是一座桥,车子从桥边左拐几步就到达了目的地。因店面朝西,此时日头正炎,我把车子停在树荫下,赶紧钻进店内。

  店主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阿姨,正耷拉着头在那里打瞌睡。听有脚步声,她慢睁双眼,见是我,说,你来啦。

  我微笑,阿姨,你好,最近有什么好书?

  全在这,你自己找。

  我走到她身边的书架上,扫视一遍,见有几本本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书,就抽出一本闲翻。接着,去其他书架瞧瞧,见有好的就抽出来,和刚才看中的旧书一同放在桌上给她结账,付款前跟她闲聊几句,杀杀价,走人,再去下一家。

  这是我对“公园山旧书店”的一段淘书回忆。因她位于老街的公园山脚下,暂且名之。

  这家旧书店是本地较早经营旧书生意的门店。据店主老阿姨说,五街朝阳路那家旧书店店主是她的亲外甥女,旧书生意就是她一手带起来的。她曾得意地说,以前好的时候,线装书都是一麻袋一麻袋买来再高价卖出,她现在店面所在的这栋房子就是她这一二十年卖旧书赚来的。

  说得沾沾自喜,其实她对旧书的道道也是一知半解。她卖书是论斤卖,觉得有些可能是好书,才论本卖。她偶尔从楼上或后屋拿出几包历年珍藏的“古书”,认为可以卖个好价钱,我看了下,基本都是文革时期的普及本。

  印象中,我没在这家旧书店淘过什么好书,大部分是本地的地方文献。但这位老阿姨说的一些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别人开的店有些是危害这个社会,是“过”,我卖旧书是做“功德”。她特别举了个例子,说以前附近学校的学子因为家境贫寒,只得来她这里买旧书,后来考上了大学,特意来感谢她。

  但,这位老阿姨却又命运多舛。有一次我经过时,见店面内的书架清理一空,布置成一个灵堂。后来,从朝阳路旧书店她外甥女那得知,她丈夫病逝,女儿也出了车祸,目前搬到她儿子家住。

  这家旧书店自然就关门大吉。

  大概过了半年或一年,她又奇迹般开张了!原来是两个“80后”以五千元盘下了这家店面。说来也巧,他们都毕业于我当时任教的学校,聊起来,某某某还是他们读书时的班主任和老师。

  我和他们年龄相仿,平时上完课或周末喜欢跑到他们这里闲聊,或留下吃饭,有时也一起去爬山,有时也从家里搬一些要处理的旧书放在他们店里寄售。他们当中,年纪较大的那位据说差点要出家,之前热心于做义工,门店主要由他负责;另一位是个光头,人很瘦,大学计算机本科生,说是得了肾炎,有时会到寺庙住一两个星期。

  他们对旧书颇懂行,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他们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有自己的店面,开学时在淘宝上帮别人代售教辅书籍,偶尔也会到杭州进货旧书,为了省点旅馆费,晚上就住在寺庙里。

  或许他们卖旧书只是出于一种读书人的情怀,或许他们对本地的文化氛围过于乐观,也或许他们对旧书的道道还欠深研,总之他们的种种努力,最终还是没有跨过生存的门槛。没过多久,这家升级版的“公园山旧书店”也寿终正寝了。

  后来听说,那位差点要出家的老兄又到温州茶山大学城重新开了家书店,夭折后,终于改行经营服装,生意做得很红火,光销售员就请了十几个。而那位光头老兄因常住寺院,不知所踪。

  2013年8月,我调离了所任教的学校,从此与他们失去了联系。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