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盛陶古窑群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嘉兴家兴

  “盛陶”作为村名出现,手头资料看来,最早是明弘治十六年(1503)《温州府志》载:平阳县亲仁乡28都“港边、西陈、盛陶”。盛陶村名,明代起一直沿用没改变。

  顾名思义,“盛陶”乃盛产陶器也。但,明弘治《温州府志》对“盛陶”盛产陶器没记载。民国编修《平阳县志》时,只有清乾隆版《平阳县志》作底本,称作旧志,因为以前的诸志书均散佚无存,对“盛陶”盛产陶器也没记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盛陶就根本没有看到过生产陶器产品,人们早把“盛陶”盛产陶器的事忘记。

  后来,盛陶村出土唐(618—907)青釉双鱼纹碗、青釉荷叶纹碗,五代(907—961)陶砻磨,但,这只是根据出土文物而已,还看不到“盛产”状况。

  再后来发现了盛陶古窑群址,群址除源美内外,还有下山虎、北山脚、贡子头、龙山头、大岭脚共6处古窑址组成,古窑址堆层厚度在1.5~2米之间,其中以北山脚最为完整;窑址发掘出来的主要产品有碗、盘、罐、杯、壶、钵、盏等,以施半釉为多,表面浮光明显,纹饰简朴,以素面为主,注重实用;窑具有缸形匣钵、凹底匣钵、束腰喇叭形垫座、垫圈等,从产品及窑具来看,基本保持晚唐至宋、元传统的泥点垫烧方法。文物部门研判为晚唐(开成元年至天佑元年四年,即836—907)盛陶古窑群址。

  这一下子可不得了,一下子把盛陶“盛产陶制品”的时间推到晚唐。那么,盛陶村的村名起始于那一年?

  从明弘治十六年(1503)上推到晚唐(开成元年,836),盛陶村古窑群址已经存在700年左右,从当年的人口消费、生产能力看,这里有6个点的生产规模,确能用“盛陶”来概括。从盛陶的地理位置看,背靠“盛陶山”,有柴薪源源不断供给陶窑烧制陶品用,陶窑窑址在平原,就当年的交通现状来讲,这对运输陶制品有利。据说,兴修水利时,曾在下山虎一边溪段溪床挖出许多陶制品碎片,或个别比较完整但有些许破损的陶制品。因为,陶制成品可以通过藻溪下游“梅江”江段水路,抵达我县江南垟、江西垟,平阳鳌江各地,甚至还可以在鳌江装船外运,成品装载时破损随手丢弃堆积而致。于是,“盛陶”顺理成章为周边村民以及外界所熟知,随“盛陶”叫响、叫开,久之而成为村名,屈指算来,至2016年有千把年历史。

  从明弘治十六年(1503)到乾隆朝修《平阳县志》,平阳县南港镇亲仁乡辖28都,志书所载村庄有:港边、西陈(西程)、渡龙、盛陶。1925年版《平阳县志》载亲仁乡28都有:港边、西陈(西程)、渡龙、盛陶,新增:蕉浦岭、宕顶、埭头、屿兜、叶家阳。

  随着明末清初,大量的闽南人民迁徙来到盛陶周边繁衍生息,为了方便管理,民国十九年(1930),平阳县改村里制为乡镇制,县以下置区、乡(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推行保甲制。民国29年(1940),平阳县设南港区等6区,87乡镇,1045保,12037甲。当时,南港区公所设灵溪镇,辖:挺南、藻溪、渡龙、繁枝等18个乡。挺南乡共有11保、98甲、1384户、5667人,乡公所设盛陶宫,辖盛陶村、蕉浦岭村、下山虎村、高厝(新荣)村以及原来“盛陶山”——原挺南乡各村。现在盛挺社区的村民都是明末清初的“外来移民”,陈、卢、高、曾、谢、吴、方、詹、叶、刘、康、潘等姓村民,都不是盛产陶器时代的“盛陶”原住民,不知盛陶村原著民姓氏和去向。

  1983年2月22日,苍政发(1983)18号文件,定盛陶古窑群址为县级文保单位。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