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夏可可作品《光阴的故事》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7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作者简介:夏可可,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浙江苍南人,少时曾随父母在西藏拉萨生活十余年。现供职于苍南县纪委。九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散文作品百余篇。温州日报特约通讯员,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苍南县作家协会会员,苍南摄影协会会员。

  序一

  黄荣定

  《光阴的故事》,这是一本记录我县唯一在青藏高原工作23年的援藏老干部人生轨迹的回忆录。现在的西藏已经成为人们洗涤心灵的净土,但在和平解放西藏初期,西藏是个自然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书中的主人公夏子朗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就曾用生命和鲜血丈量过西藏这片神奇的沃土。

  2007年,我也有幸作为温州第五批援藏干部,来到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担任县委书记,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生涯,在被人们称之为“生命禁区”的藏北草原工作生活了三年。和夏子朗同志一样,我们都有一段永生难忘的西藏工作经历,都和西藏,雪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心中也同样有着一份浓浓的西藏情结。当这位曾经亲历和平解放西藏,参与见证雪域高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大变革的“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邀请我为其作序时,我欣然应允。

  半个多世纪以来,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发生着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巨变,雪域高原经历了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抚今追昔,眼下的西藏大地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奴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噩梦般的苦难岁月一去不复返,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为西藏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前辈们,他们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西藏历史的丰碑上。特别是第一批把汽车开进高原的中国军人,更是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应对达赖喇嘛分裂西藏复杂的社情,付出比内地同志多出数百倍的艰辛,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挥洒着辛劳的汗水,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西藏人民。像夏子朗夫妇这样的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走过的人生就像一株高原雪莲,从扎根、发芽直到在风雪的考验中成长为一朵盛开之莲。这中间他们经历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正是有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后藏的民主改革,正是他们拥有和弘扬了“老西藏”精神,才有了历经文革苦难的百折不挠和岗位坚守的锲而不舍,才有了后来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再创辉煌,才能把退休后的生活安排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这本书里描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道风景;每一道风景,都是一次回忆,而每一次回忆,都让人动情。不由也唤起我对西藏岁月的美好回忆。

  人的一辈子很短,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60年又很长,随着老一辈人的渐渐离去,足以让人们遗忘很多不该遗忘的事情。夏子朗同志194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到退休颐养天年已经过去了60多年,为了不能忘却的回忆,夏子朗同志的女儿夏可可花费两年多时间,根据父亲的回忆口述生平,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反复补充记录,整理出精彩、感人的生活史和口述史。这本《光阴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充满理想的小城年轻人从旧社会的学徒成长为新时期西藏建设者的传奇经历,记录了一位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了一位法律工作者匡扶公平正义的坚持,记录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退休之后,发挥余热,展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年画卷。通读全书,仿佛看到一个对革命憧憬的少年从江南小镇一步步走向广阔天地的缩影,仿佛从这位八十五高龄的耄耋老人那里亲耳聆听到了非比寻常的故事,了解到和平解放西藏特殊历史时期那些鲜为人知的史事。它不仅仅是夏子朗的个人经历,更是千千万援藏工作者艰辛历程的展现,是对“老西藏”精神的回放与诠释。作者笔调流畅,故事生动,朴实无华,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使得本书在保持了可读性的同时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感。

  对于许多前往西藏观光旅游的游客们而言,仅靠走马观花的几天,很难真正领略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巍峨雪山、如苍莽草原般真实的内心情感和生活。这本书恰好可以从一个侧面去弥补这样一个缺憾。

  我想,回忆过去,是为了莫忘历史,而当我们展望未来,前途将是更加光明灿烂。

  序二

  夏 敏

  人都有父亲,天下父亲形形色色。这是写我父亲的一本书,作者是我的妹妹。

  父亲一辈子工作生活在基层,平凡到不能再平凡,我们五个子女背后谈论父亲,由衷赞扬他的“不简单”,称父亲缺的只是平台。我们的语词充满了敬爱。

  我们自豪父亲俊朗的相貌,佩服他的善良、机智、多才、勤奋、整洁,更羡慕父亲传奇色彩的人生。父亲的“不简单”首先在于他比我们都懂得爱。记得儿时我在拉萨跟父亲走在路上,路上有被人丢弃的废旧铁丝网,父亲猫腰捡起扔到垃圾堆,他担心的是这根铁丝网会伤到他人。我记住了这一幕。我们口口声声说慈悲,父亲一直践行着。

  父亲从不把爱挂在嘴上。母亲视力和腿脚不好,出门父亲就是她的“拐杖”;餐桌旁吃饭,担心母亲看不到菜,总是先把好的夹到母亲碗里。他们也会磕绊,每次都是父亲选择退让,而让母亲做“赢家”,他的爱妻,堪称表率。

  父亲心胸大,不会斤斤计较。对他人常常表扬、鼓励,说话不伤人,以至于听话人真的以为自己很优秀,自信心油然而生。我理解,这是父亲懂得尊重人。小的时候,即使因为淘气而挨了他的打,但事后他对子女的表扬始终一贯。我们常常爱用自己的长处,比人的短处。父亲却不。尤其对待弱势群体,比如街坊、门卫、走卒、贩夫、民工、被告,父亲一应热情有加,亲切招呼,主动握手,所以楼上楼下,邻里乡亲,遇着父亲都会亲切问候:“你好,老爷子!”今夏天热,我去电嘱咐父母多吃西瓜。父亲说,人老了,一个西瓜二老吃不了,切开分半个给楼下门卫。这样的老头,谁不喜欢!

  二哥和我在外地谋生,父母腿脚好的时候会来看望我们,又怕给子女添麻烦,呆不久又起意回家。父亲很要强,当然很顾脸面,是打落牙齿尽往肚里吞的人。不揭人的短,也不显示自己的软处。晚年他的血压一直很高,有时会送到医院急救,我们非常为他的健康担心,每次打电话回去必问血压,父亲总是轻描淡写:“好着呢,你们放心!”

  我们兄弟姐妹5个,都是父亲在青藏高原收获的“成果”。因在西藏交通厅工作,父亲的脚步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西藏把父亲那一代人叫“藏一代”,而把我们叫“藏二代”。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从小氧气吸得少,健康水平低,信息不及内地快,机会没有内地多,食品不如内地丰富,教育没有内地好,胆量没有地大。成年前,除了二哥没有离开过父母,我们其他4人全部都有请家乡亲戚暂时寄养的经历。大哥虽曾“幸运”地送到西安读书,因为孩子们的欺凌险些送命;二哥虽曾“幸运”地留在父母身边,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险些病克;姐姐虽曾“幸运”地在老家由远房姑婆抚养,却长期不能接受对父母的情感认同;我在被父母接到西藏以前,见到陌生父母回来,死活不叫一声爸妈;妹妹由一远房姨妈代养,直接喊养父母为爸妈。这种“藏二代”身上永久的成长缺陷,像一根根针扎得父母内心生疼!对父母而言,他们内心很愧疚。我小的时候因在老家没有得到太多的营养,病弱不堪,进藏后一直单薄瘦弱,父母把能够给我补的都补了,甚至搞到令人难以下咽的熊掌和胎盘给我补身体。父母很享受我们全家的团聚。到1976年姐姐最后一个进藏以后,我们这个长期有缺陷的家庭终于生活在一起了,我们全家对那段时间都特别珍惜、留恋。

  父亲率领我们一家大小接受了高原的风雨滋润,最大的财富就是单纯,知足。1980年父母亲终于告别了“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西藏。太适应西藏工作生活环境的父母,返乡后反而成了家乡的“外乡人”。父母年届半百,初回内地工作,开始有了强烈的不适应。当过兵,做过官,按照降级使用的政策,父亲可谓徒有一身行政工作经验和“报国之志”。但是,我的父亲是一个“打不到的小个子”。回乡工作,适逢苍南县刚从平阳县析出,父亲一头扎到工作中。他有滋有味地从小镇上的“法庭庭长”干起,干到县法院办公室主任,再干到县人大常委、法工委主任,工作期间他拿到了数不清的证书和奖状,成为与苍南一起成长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建设者。

  父亲口才很好,但他做工作却从不唱高调。“热爱……”“为……而奋斗终生”这样一些空洞、浮泛的口号你是听不到的。教育子女,他从不要求我们今后是否混得大富大贵,他只希望我们做个利于他人、服务社会的“好人”。他也用这个信条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退休以后,父亲利用自己的特长,创办了苍南县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华兴法律事务所。目的是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司法服务民众放在首位,赚钱在其次;为此父亲常常帮人免费打官司,做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受聘多所学校做义务普法宣传员,成为不折不扣的“法律中国”的宣传员和推动者。

  我的父亲身上强烈地打上他那个时代的印迹。有痛苦和不幸,也有快乐和宁静;有失落和遗憾,也有怡然和洒脱;有曾经风雨与乱世,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真诚和浪漫。套用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说法,塑造父亲那代人精神本质的,是所谓“前喻文化”(米德《文化与承诺——一个关于“代沟”的理论》),这个“前喻文化”,可以成为后代值得回味和咀嚼的传统。

  我常常在想,长期在小地方基层部门兢兢业业、摸爬滚打的父亲,没有显赫傲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大红大紫的仕途官运,没有得到国家提供太多时间的学校教育,大好年华中,要承受高寒缺氧、离妻别子等无奈,应该说,早早的他就已身心俱疲了,因为他的付出和收获如此不对等。那么,是什么成就了父亲一生的儒雅、谦卑、机敏和开阔?为什么父亲总像一个磁场,对我们几个子女构成良好的身教和吸引?为什么受到父亲帮助的人对父亲总是交口称赞?有人告诉我,那是因为你父亲有一种人格魅力!

  是的,我一直相信父亲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人格魅力。父亲把这样的人格魅力带给他的子女,也影响与他打过交道的每一个人。我很荣幸投胎到这个家庭!我很荣幸做我父亲——夏子朗的儿子!而且我也很荣幸,在我五十好几的年龄,还有能让我有叫得上爸爸妈妈的双亲!父亲,下辈子,我们仍然做父子!

  我要好好地感谢我才华横溢的妹妹——夏可可!她花了大量时间,耗费大量心血,为父亲的生平整理出如此精彩、美妙感人的生活史和口述史。可以想见,她为完成本书,经常在父母左右是怎样地悉心聆听父亲的自述,母亲的补充,或者不厌其烦地追问、讨论。妹妹天资聪颖、灵秀,有一颗非常柔软和善良的心。现在,是她和我的妹夫更多地照顾年迈的父母。妹妹比我们更加孝顺父母,也更懂父母的期许。正是妹妹倾情投入的撰写,才有今天这本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可读性很强的书。

  人人都有自己的父亲,人人都爱自己的父亲。我的妹妹所写的这本关于父亲的书,也许也能唤起你对父亲的亲密情感和写作冲动吧!

  感恩父母,感谢父亲!

  是为序。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