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蒲门王山陞世家:一门忠烈六千户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汉莉

  蒲门王氏有过其辉煌的家族史,从二世祖王山陞开始,一门五世六人为副千户。

  王山陞(?—1398),原籍山东莱阳长声乡孙售店(今山东莱西市孙受镇),据蒲城《王氏宗谱》记载:蒲门王氏始迁祖王胜于朱元璋吴元年(1367)授百户职。后朱元璋起兵濠泗,其子王山陞随父投军,英勇善战,征战各地,屡立战功,授副千户职。

  六百年多年的时光太长,长得即使连他的后裔都已失去对他的记忆。但,即便是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以及经历无数次内忧外患,无论是风云突变,还是尘土覆盖、藤蔓疯长,这个名字,依然渗透了浙南漫长的抗倭史,在蒲壮所跌宕起伏的变迁史上,留下这一抹浅浅淡淡的痕迹。

  将军:壮志未酬身先死

  据《温州历史年表》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五月,倭寇掠温州、乐清及中界山等地。方国珍及张士诚余部亡命入海,勾结倭寇掳掠永嘉、乐清、玉环山及中界山(今洞头)等沿海村庄。倭患扰温始于此。其实,从明洪武五年(1372)开始,一直到明崇祯十五年(1642)为止,在长达二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沿海一带屡受倭寇侵扰。而当时所谓的倭寇,既有遭受贸易壁垒的日本商人和浪人,也有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上贸易商人与海盗,他们使用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沿袭倭寇的服饰和旗号,不断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另外,元朝末年的张士诚、方国珍的残部战败后纷纷逃亡海外,也大多沦为倭寇。再加上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断绝了传统的贸易渠道,使得沿海地区的百姓生活陷入困境,许多渔民家庭在贫困线上挣扎,导致有些人铤而走险干脆沦为海盗,加入倭寇的队伍。

  倭寇长期侵扰江浙沿海,百姓深受其苦。为巩固其政权,加强海防建设,明朝政府在建立伊始就开始广建卫所城池,东南沿海逐步开启备倭模式。洪武初年,朱元璋采纳刘基意见,设立军卫法。据《明史》记载:洪武十七年,汤和奉命到浙江,巡海备倭,修筑抗倭防御工事。为防御、打击倭寇侵犯,在东南沿海共建立59座卫所城。在温州地区共建有三个卫所:温州卫、磐石卫、金乡卫,金乡卫下辖蒲门所、壮士所、沙园所。洪武廿年(1387),蒲门、壮士两个千户所城相继建成。

  洪武二十七年(1394),王山陞随军对调壮士所任副千户一职。洪武三十一年(1398)倭寇进犯壮士所,王山陞率兵迎战,身先士卒,激战之中,不幸阵亡。

  后裔:人才辈出有建树

  王山陞,为官身体力行,以身殉国。其为父,教子有方,子嗣皆有建树。其嫡系子孙王俊、王昱、王璘、王瑞、王镒等先后袭副千户职。

  壮士所城因易攻难守,加上屡受台风侵袭,约于明正统年间归并于蒲门所,合防为蒲壮所。随着壮士所城的迁入,王氏族人亦随之迁入蒲城定居。据现保存于蒲城后英庙的明代《王母太宜人史氏墓志》载有:“故将军(指王山陞)杀贼身亡,忠臣也;二宜人(指王俊妻项氏及王昱妻史氏)相继守志,节妇也;瑞年七十犹慕其亲,求言铭墓,孝子也。今王氏一门,百年之内有忠臣、有节妇、有孝子、非平昔由礼有素者能之乎?”墓志铭记载了蒲门王氏一族从始祖王胜至王瑞这一辈,王氏一百多年的家族变迁、婚配情况,以及家庭关系。

  从墓志铭中了解到,王山陞的后裔在沿袭明代军卫世袭制度,以及他们数代家庭因婚姻而构建起的社会关系,以蒲城王氏第四世王昱妻史氏的一生为主线展开了一个家族的发展脉络:王山陞娶妻于氏,共生有三子。王山陞阵亡之后,其长子王俊袭千户职。王俊娶妻项氏,又生有三子,之后,其长子王昱袭职。王昱居官视事,卓有能声,却不幸于三十二岁时猝然离世。王昱妻史氏,为壮士所百户史爱女,名妙宝,贤惠而又有才。夫君英年早逝,当时才三十四岁的她悲痛之余,不仅要抚养孤儿,还要打理家族中事务以及家中大大小小的杂事。且高堂上还有婆母,她都亲自侍奉,事无巨细,使得老夫人安心静修,颐养天年,享寿九十三岁。她还亲手料理丈夫王昱身后之事,子孙依理无违。

  这里说的史氏,指的是王昱妻,故将军王山陞之孙媳。史氏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名:王璘、王珍、王瑞。长子王璘袭祖父职,娶蒲岐所镇抚刘隆女,生三男五女,三子名:镒、铨、钺。王璘长子王镒袭千户,娶金乡卫指挥高源妹,次子王铨娶指挥陈春妹,三子王钺娶蒲门所千户周权妹,五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蒲壮所指挥戴晟的儿子戴宁、千户耿奎、周权、指挥吴宁、高源弟洪。次子王珍,娶壮士所百户刘清女,生三男一女,三子名:钟、镛、钲。王钟娶蒲门所百户赵寿女,王镛娶寿官吴均海孙女,王钲娶老人陈贵明女;一女嫁给百户李宁。三子王瑞,娶金乡卫调漳州指挥李明妹,生二男三女,二子名:镇、钢。王镇娶金乡卫镇抚刘玺女,王钢娶壮士所千户刘瑛女;三个女儿,分别嫁给指挥张涌、壮士所镇抚苪智、百户朱勇。这里所说的壮士所百户朱勇,即为王瑞高祖王山陞以身殉职十九年后,同样为抗倭而殉职的壮士所守将百户朱信之六世孙。由此,不仅洞悉到这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与发展运命都与这场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息息相关,在数百年后重现了这一场战争的残酷无情。

  200多年后,王氏一族又走出了一位浙南第一地委书记——王国桢。

  遗存:西门之外王氏居

  明末清初,山寇四起,乱兵纷争,加上之后清兵入城,前朝将士遗孑于风雨飘摇中纷纷避居乡野,王氏族人迁居蒲城西门外南垅地方,繁衍生息至今。

  明弘治十五年(1502),史氏去世后二十年,其子王瑞,年七十,犹奔走一百六十余里地,恳请平阳孔彦雍为其母史氏撰写墓志铭。孔彦雍在得知王氏家族史之后,有感于王氏一门的忠孝节义,因此作了题为《王母太宜人史氏墓志》。

  孔彦雍,为平阳宿儒孔铎从子,明成化四年(1468)进士,时官任文林郎直隶顺德府唐山县知县,弘治五年曾参与编撰《续平阳县志》十卷。而为史氏墓志铭书篆的,则是明代江苏书画家赵式。赵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1488-1505)中为中书舍人,迁大理寺正。其书法工行、篆、隶等体,其画作如芙蓉、松、菊、竹、兔之类作品,种种清绝,时人谓之“远近购请无虚日”,可见当时其名之盛。王瑞出身武官世家,却与孔、赵二儒有交情,其世家子弟之素养与门风也由此可见一斑。更难得的是,历经五代犹慕其亲,年逾七十,徒步行百余里求其文,其情可嘉,其心至诚。碑文原立于马站镇西览村后山,现收藏于蒲城后英庙。

  王氏一族作为前朝将士遗孑被迫迁出蒲门城,后又遭遇清初迁界,或为避战乱隐逸山野,或背井离乡迁徙他乡,其中一支移居西门外上、下南垅等地,现当地还保留清代王氏祖屋(即王国桢故居)。现存的王氏祖屋已有160年的历史,是由25间房子组成的一个四合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米,位居高地,结构严密、雕刻精细。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朝东海,却又隐蔽在山林之中,俯视蒲门平原,更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气质与苍凉。其百年沧桑的气质,聚群而居、居高而望的气势,以及地处荒僻郊外的神秘,似乎都在默默述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