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从笃信小学到笃信乡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31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林亦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事广播外线工作的我,在安装用户喇叭时,发现项桥公社林家塔大队的一座老式房屋檐下钉有一块旧门牌,上写“平阳县第四区笃信乡林家塔第61号”,出于好奇,征得户主同意带回家,当问及本村老人们“笃信乡”存在于什么年头、具体管辖哪几个村落,却无人知晓,都说没印象,我十分扫兴,将其置于箱底。

  今年清明扫墓,为缅怀家父(林绍佑,温师毕业,一生从教,1950年前后组建项桥小学并任校长),整理了一些悼念文章,杨初(普师毕业,曾任浙江省干校分队长、教育干事等职)表叔在悼文中提到与父亲曾共同在其家父办的私塾式的“笃信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当年父亲只说自己小时候在林氏宗祠读书,没有说及就是笃信小学。小学与乡均名“笃信”,笃信小学是否属笃信乡管属的小学?后又据友人蔡听涛说,括山的尤家园村也曾发现“岭南乡、尤家园”的民国时期门牌。岭南乡与笃信乡两者是否同时存在?诸多疑问,再次引起我的兴趣。于是我查阅了《钱库志》(2016年),民国时期钱库区域尚无笃信乡的记载,亦未出现林家塔村落的名称,后查近年出版的《苍南县志》,这段行政地名沿革也被省略。我心犹不甘,反复辗转,终于在1995年版的《苍南县志》找到了线索,志载:民国24年,废闾邻,编保甲,改行县与乡镇二级制,平阳县共设六区223乡镇,其中笃信乡与岭南乡同隶属第四区(江南),民国27年6月《平阳县县政概况一览》中全县仍为六区,却恢复了江南等六区老名,全县设8镇95乡,把原笃信乡,岭南乡管辖的街村合并为括山乡延续到解放初期,这样算来,民国19年(1930年)“着手将村里改编为乡镇”算起笃信乡与岭南乡存续时间应为8年,其管辖的范围应是后来括山乡的童桥、林家塔、李家堡、阮家山下、张家楼等街村,家父林绍佑1923年生,7岁启蒙在林氏宗祠上学,正是民国19年(1930年)那时不仅是有笃信小学,乡亦为笃信乡了。

  想当年农耕社会,解决温饱保证生存之余,每个家族都想自己子女能学习一定的文化,将来有所作为,而杨先生的二代人正是从这实际情况出发而创办“笃信小学”的。像我父亲家庭,守着祖上留下的十多亩薄田养活一家8口,一年下来也是所剩无几,想供给一个孩子外出求学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杨先生的私塾式学校里,收费低,生活在家自理,且农忙时放假,帮家里打点农活,这样才使他完成了启蒙的学业。

  杨先生名能恒,字久生。光绪壬寅(1902年)生,共和丁已(1977年)卒。其父杨士依(字士普)清末民初创办私塾,地点是林夫家的“七间厝”,村南的林泽深亦来就读。林夫后来结缘艺术,鲁迅称他为“青年木刻家”,为中国新兴版画之先驱。而林泽深早年与苏渊雷等热衷于“学运”又与林爱弟、李孚沈等人倡导“农运”,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曾任省防军四团副官等职。

  1930年前后,笃信小学进入全盛时期,杨久生先生即是办校人更是施教者,当时学校已采用民国完善的课本,学生不再读三字经、千字文,地点也从农舍搬迁至林氏宗祠,当时有学生70余人,根据学习先后分4个班次,杨先生还叫了两名助教。除了本村孩子外,周边的山下,李家堡、童桥、张家楼等村孩子也来了。这与笃信乡存续期间管辖的几个村庄正好吻合,因此推想,当时笃信小学是笃信乡的唯一所小学或是教学最完善的小学。

  由于杨老先生认真办校,为周边村民解决子女上学难题,获得了众人好评,不断积累人缘,其后他曾被推选为保长、乡长。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