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诗文八卷皆史料——写在《郑立于文集》出版之际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9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张声和

  “五一”前夕,共计260万字的八卷本《郑立于文集》出版。我与郑先生两度同事,读他的书时想到:郑先生做的是平、苍两县的地方文化,他自己也是被地方文化所化之人。他从1957年开始写下十万字的报告文学《祖国的矾都》,六十年来从未停笔。

  郑先生记录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文字,现在让我们去阅读,却不寻常。他的作品表现出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存史价值就愈大。作为那个年代的基层文化人,他的作品是受基层事与物感化而出的。他描写最多的是普通人,红军战士、矾矿人、挑工、撑筏人、赤脚医生、老农、放牛娃等,但也有数学家、学问家、文艺家。他写的这些人,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也是他情感笔触下的人,读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受到精神的感化。

  郑先生这部集子不是名著,而是地方史料书。他是1930年生人,今年88岁高龄。由于他的长寿,他的阅历,身上承接了民国遗风,文字手法与风格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他对矾矿最熟悉了,他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从明朝就开始挖掘的矿山中,这里有六个世纪的矿山文明,他是第一个纪录这段文明的人。他当过矿山的小学校长,县文化馆干部,县报主编,最后又是新社会第一代方志的编修者。我羡慕他的经历,有条件采撷别人采不到的素材。我羡慕他有拾捡的时间,有六十多年写文章的时间。我也敬佩他有堆砌文字的功力,有积蓄琐碎小事的耐力。就是这些时间、耐力化成了他的著述。读他的《文集》,就是听他在厚厚实实地述说,读他扎扎实实的情感,欣赏那些逝去年代丰富多情的意味。习近平同志说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郑先生的文章,就是从人民生活源头里出来的。

  郑先生的文字表现力是宽宽的,可谓行当齐全。《文集》分为“报告文学”“传记、评论”“散文、小说”“各类诗歌”“西湖楹联大观”“西湖楹联”“古典文学”“作品创作纪略”等。其中有些篇章为珍贵的地方史料性著作。1958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祖国的矾都》一书,被评为“浙江省建设新面貌丛书”的标兵书。1979年出版传记文学集《青春的火花》,反映了火红年代的精神。1993年与人合作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南麂岛揽胜》,是描绘家乡名胜的好书,这本书我也参与了。尤其是由他主编的《平阳县志》,为一轮修志中温州市各县率先出版的志书,在这轮志书中,我得到锻炼,得到积累,特别是与张鹏翼、王建之、郑立于、萧耘春、陈镇波、杨奔、池欣昌、周干等平、苍两县史志老人在一起,让我读到了最实用的“地方史志大学”。

  我对郑先生有这样的印象:走得多、读得多、写得多、积累更多,轻松做文章。其实他首先是走得多,只要有空他就走路,一有空就带我们走平阳、泰顺、文成、苍南、瑞安等地风光之域。走路让他练就了身板脚板,让他长寿,走路让他做了长寿的学问。由于他走得多,还为浙、闽各地风景名胜、佛寺道观撰写了不少楹联、碑记、古诗等。

  我与郑先生是史志工作的两代人,有很多话语可交流。在我拜访他老家矾山福德湾的那个夜晚,他向我细细陈述出书前后的想法,和当年一些文章采访与成稿的过程。我听完曾口占一绝,表示对《郑立于文集》出版的祝贺:

  一湾福德在苍南,祖国矾都记彩岚。

  八卷诗文皆史料,老来健笔暮云谙。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