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风土  -> 正文风土

松山遗韵 蒲城气象 ——横阳文史沙龙聚苍活动记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8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去年以来,苍平两县文史工作者成立了“横阳文史沙龙雅集”,定期举办活动,影响越来越大。

  近日,苍南和平阳文史工作者再次举行活动,这次的行程考察的对象是我县桥墩松山和蒲城。

  一、松山遗韵

  浙闽边界的桥墩镇,古称松山里,这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地方,在唐代之前就有先民居住。西晋时期,松山里平水村出了一位治水英雄周凯。

  周凯,字公武,身躯魁伟,为人豪侠仗义。壮年随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出游京师,受司空张华赏识,举荐为官,但周凯察觉到朝廷的乱象,婉拒而辞归。见家乡温州瓯江、飞云江和鳌江遭遇水患,民不聊生。周凯挺身而出,效大禹治水,采疏导之法,使三江水患平息。周凯死于一次抵御飓风狂飙,海潮沸腾的斗争之中,极其悲壮。百姓感念周凯治水拯民之功,立庙祭祀,历代朝廷皆有册封,平水王庙至今遍布瓯越大地。

  我们站立平水溪上的大桥上,望滔滔溪流,巍巍青山,似乎千年的时光并不遥远,周凯英雄的故事并未随时光淘洗而失去色泽,尤其是没有英雄的年代,周凯的形象更加生动完美。

  松山开发始于唐末,道士马湘自松山入福建霍童,曾在松山停留数月,留下踪迹。五代时期,吴越国钱王重视松山的开发。一支黄氏家族此时从福建入迁松山,有宋一朝,黄氏家族人才辈出,绍兴进士黄石、探花黄中、武状元黄褏然、还有进士黄禹锡、黄系翁等。还有许氏家族,有许权,居松山,考中进士。还有韩氏家族,先定居江南金舟乡韩君桥,后迁居松山,进士韩縯翁,字寿樗。在徙居松山的家族中,最著名的当属朱熹的学生,福建长溪人林湜,他晚年为何选择松山作为归宿,至今令我不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王谢庭前燕,终入寻常百姓家,古代松山望族亦是如此,在修理桥墩水库时,出土了黄石家族的圹志,若非铭文记载,谁能相信,杂草丛生的山郊旷野,竟是当年巍然华府。

  桥墩当地向导告诉我们,宋代探花黄中之墓在仙堂村酒厂后面。现场在林木茂盛,荒草埋径的小山腰,向导手指着说,村民曾在此处挖到一块黄中夫人的圹志,可以确定,就是黄中的墓地。他又带我们去了一排古屋之前,说这地下有挖到过很大的石狮,村民很害怕,又将它埋入地下。据他推测,此处可能就是武状元黄褏然的府邸或是墓地。

  南宋距今已近千年,松山也难寻黄石家族的后人,许多秘密只能藏于地下。我们往往面对消逝已久的文化古迹而心生遗憾。于是不顾一切地从古籍的记载中找到蛛丝马迹,拂去文字层积的尘埃,一旦接近真相,谜底揭晓,那种喜悦又是无法形容,这或许就是文史的魅力。

  二、分水雄关

  我们驱车又去分水关,随着浙闽高速贯通,昔日如铁的雄关漫道,已成为天堑通途,唯剩山顶处一排城墙遗址,尚留几分威严。

  当时正值栀子花开,花香弥漫,清气袭人。我们漫步而上,临高而望,浙闽崇山峻岭,尽收眼底,心胸亦为之一扩。分水关,扼浙闽古道,为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作筑,据《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雄关于战时为御敌门户,而在和平时期,则是交通往来的枢纽。五代之前,浙闽古道多取沿海的蒲城、金乡至平阳。自分水关修筑之始,松山古道日渐繁荣,人烟渐密。闽国发生王曦之乱,闽东世家大族纷纷入浙避祸。此后吴越国曾统治福州三十三年,松山迎来了大开发。那时分水关道上,车马辚辚,商旅云集。

  闽中险峻,不亚于蜀道之难,古人行走浙闽古道,绝非如今之闲庭信步。宋代瑞安诗人许景衡从福建回乡,途径分水关,曾写诗道:“再岁闽中多险阻,却寻归路思悠哉。三江九岭都行尽,平水松山入望来。”

  一座雄关,几多铁血,分水关下,曾硝烟弥漫,无数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城墙,厮杀之声响彻浙闽群山。南宋末年,行军司马陈宜中据守分水关,可惜难抵蒙古南下铁蹄,城陷身亡,悲壮如斯!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闽浙山区的分水关多次作为战场。即使在清代,平阳发生了金钱会起义,在分水关下,起义军与官兵的几场恶战,尸骨如山,无人掩埋。

  除却悲壮,站立分水关上,更多的是触生了思乡的情怀,古今诗人在分水关上留下无数的诗篇,然而最打动我的,是一首元人曾坚的曲《过分水关》:

  山如佛髻,人登鳌背,穿云石磴盘松桧。一关围,万山齐,龙蟠虎踞东南地。岭头两分了银汉水。高,天外倚;低,云涧底。

  行人驱驰不易,更那堪暮秋天气,拂面西风透客衣。山雨霏微,草虫啾唧。身上淋漓,脚底沾泥。痛恨杀仡情鹧鸪啼,行不得。

  云山叠翠,枫林如醉,潇潇景物添秋意。过山围,渡山溪,扬鞭举棹非容易。区区只因名利逼。思,家万里。愁,何日归。

  飘零,飘零客寄,困长途尘满征衣,泣露秋虫助客悲。泪眼昏迷,病体尪羸,无甚亲戚,谁肯扶持。行不动哥哥鹧鸪啼,人心碎。

  从分水关小道向南驶入大山深处,山高林密,道路蜿蜒,宋元末年,此处是义军的栖身之处,进可入平原地带攻城略地,退可躲进大山纵横驰骋。在战争年代,刘英和粟裕领导的一支部队在浙南打游击,许多山民加入这支共产党队伍,其中就有日后成为共和国少将、苍南五凤人陈铁君将军。

  汽车在山间小路上盘旋,几经颠簸,途经五凤乡,路边有一座为陈铁君将军而立的牌坊,我们稍作停留继续出发。到苍南著名的茶叶种植基地八亩后村,小村很宁静,绿意袭人,真如世外桃源,众人在此稍作休息,喝一杯五凤香茗绿茶,满口清香,沁人心脾,倦意顿消。

  三、蒲城气象

  启程,向蒲城出发,一路翻山越岭,从鹤顶山隧道出来,马站平原遥遥在望,未久到了蒲壮所城。

  蒲城,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古称蒲门,横阳古道最南端,再翻山即入福建。蒲门以浙闽战略要地而入史册,唐朝设蒲门戍,诗人陈陶赴浙途径此处,留下一首《蒲门戍观海作》:

  廓落溟涨晓,蒲门郁苍苍。 登楼礼东君,旭日生扶桑。

  毫厘见蓬瀛,含吐金银光。 草木露未晞,蜃楼气若藏。

  欲游蟠桃国,虑涉魑魅乡。 徐市惑秦朝,何人在岩廊。

  惜哉千童子,葬骨于眇茫。 恭闻槎客言,东池接天潢。

  即此聘牛女,曰祈长寿方。 灵津水清浅,余亦慕修航。

  当时松山古道未通,分水雄关未筑,蒲门才是浙闽古道上唯一的枢纽,兵家必争之地。为抵御倭寇入侵,明代洪武年间,金乡设卫,下辖蒲城、壮士、沙园三所,壮士所后被倭寇攻陷,并入蒲城,故称蒲壮所城。蒲城背靠北山,三面围城,成为浙南屏障,御倭寇和海盗于城门之外。历经明清的兵戈,蒲城仍完好无损,而金乡卫城却被拆毁,几乎荡然无存。

  我们在蒲城东城门南侧护城河旁下车,只见一座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末,奉旨题旌坊牌坊孤寂地矗立田间,牌坊呈青石仿木结构,坊额上楷书题刻“清嘉庆十六年”为故邑生员梁用妻金氏立。坊额浮雕花卉,飞鸟等图案,雕刻精美,保存完整。

  从蒲城东门威远门进入,走上城墙,远望前方,广袤的马站平原,葡萄园林立,硕果累累。城内街巷纵横,"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十字街口奠基石,廿四古井八戏台",大体仍保持原始格局。

  自古以来蒲城文风颇盛,宋代的探花陈桷、元代的诗人张著、明清时期林东明、张霨、华文漪、华栋、女诗人谢香塘等。我们先后参观了张琴故居、华文漪故居、蒲门生故居、谢香塘故居,后英庙等古迹,切身感受蒲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文士中,华文漪是最有才气的,他从小颖悟。13岁补县学庠生。嘉庆元年(1796)拔贡,殿试被黜落。自此却无意科举,辞归蒲城,致力于诗文,在住所东向辟一室,藏书其中,取名逢原斋,专心学习与写作。他与福鼎林滋秀深交,诗文书札来往近20年而未见面,时人称为"神交"。晚年删定《逢原斋集》,致书托林滋秀刊印后,遂病逝。华氏是蒲城望族,华文漪故居保存尚完好。

  随后又去女诗人谢香塘故居,清代苍南著名的女诗人又四位,金乡殷执中两位小妾,一是永嘉人郑蕙(1850—1872),字雪兰,有《素心阁遗集》一卷传世。一是小妾许琼,跟郑蕙学诗。另外两位是苍南县矾山镇女子周秀眉(1769-1789)和谢香塘(1792-1872),巧的是两位才女都下嫁蒲城金家。周秀眉嫁给蒲城秀才金瑶瑛。金瑶瑛,原名金肇因,字镇材,号瑜圃,人品秀逸,敏而好学,夫妻琴瑟和谐,可惜周秀眉体弱多病,年轻早逝,留下诗稿《香闺集》。

  谢香塘,矾山镇苋头庵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谢云瞻是国学生,大弟谢青洲,道光年间举人,次弟青扬,监生,清代诗人,著有《愈愚斋诗文集》,俱以能文能诗著称。谢香塘自幼饱读诗书,文风婉约。嫁蒲城金洛先为妻,金家为蒲城望族,家底殷实,良田千亩,可惜金洛先染上鸦片,不到三十就去世,谢香塘青年丧夫,终身守寡,辛苦抚养嗣子金孔阳成人,晚年手编《红余诗词稿》传世,被誉为"浙南李清照"。谢香塘故居受到政府保护。

  我们还去后英庙。陈后英乃蒲城农夫,他上山砍柴,发现一股倭寇取道后山偷袭蒲城。这位农民颇有谋略,他叫同伴回城报警,自己隐藏岩石之后,突袭敌人,在搏斗中牺牲,但他为守城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待倭寇到城下,见城中已有准备,只得离去。蒲城百姓感念陈后英舍生救城的精神,为他立庙祭祀。

  四、张琴故居

  在蒲城一处村委大楼,我们进行座谈。会议结束后,众人去参观最后一个景点——张琴故居。蒲城多望族,南坪张家称最。张家的辉煌自张琴始,张琴发迹后,从南坪山区迁居到蒲城定居,因此张琴故居是我们此次重点考察点。

  张琴(1786—1835),字奏南,号韵斋,年轻时参与平定蔡牵海寇而深受福建建宁总兵徐锟赏识,一路平步青云,终官福建台湾镇总兵,卒于任,诰授振威将军,晋赠荣禄大夫。张琴次子张启煊,字焕堂,由国学捐授主事,历任台湾知县、澎湖通判、淡水同知等职,他在参与平定平阳金钱会而结识瑞安孙衣言和孙锵鸣兄弟,清同治十三年,官延建邵道,可惜步其父后尘,在任上去世。

  其子张霨为瑞安进士孙锵鸣女婿,少年就读瑞安孙家的诒善祠塾,与孙诒让、宋恕等同学。1885年,张霨参加光绪乙酉科浙江选拔贡生考试,获第一名,被北洋大臣李鸿章延揽于账下,深受器重。少年得志,干练有为的张霨避北方义和团之乱,回家乡蒲城,办正本学堂,为家乡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口碑极好。张家在清代可谓兴盛一时,青紫盈门,如张蔚大哥张震任广东候补盐大使,二兄张雯历署石码场莆田场大使。张蔚胞叔张启奎蓝翎同知衔广东候补通判,至于其堂叔、堂兄弟等大多也有军功,在军营中任职。

  世事变迁,张家后人陆续从蒲城走出,极少再回蒲城。即使是张霨,我也不知道,他最终栖身何处。我曾多次寻觅张霨创办的正本学堂,所幸陈汉莉女士是蒲城人,这次正好同行,她指着东南一处荒废的遗址说:此处曾是文昌阁,即张霨首先在此办学,后来迁至金氏宗祠,改名为正本学校;又迁至华氏宗祠,改名为振华小学,建国后转为公办蒲城学校至今,著名的王国桢、朱程烈士少年时曾在蒲城求学。追溯起来,张霨可谓是蒲城办学第一人。

  从古自今,家国乡族的文脉延续,端赖学校,故我站在城墙上,看沦为废墟文昌阁,作为文化人,总有些许的伤感涌上心头。所幸随着蒲城升格为国家文保单位,张琴故居也修缮一新。

  一天的雅集结束,夕阳西下,我们还是在东门的牌坊下分别。(陈文苞)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