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68881655 ·通讯QQ群:214665498 ·投稿邮箱:cnxwzx@126.com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苍南新闻网  ->  文艺副刊  ->  读书  -> 正文读书

热天“说书”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0日 来源:苍南新闻网

  陈又陈

  大热天到有空调的图书馆或书店看书是一种享受,这是当代人的福气。但过去的人在热天里,若找一处清流激湍的山边树下,选一个惠风和畅的大好时日,在林间树下看书也是“热中一乐”。

  每当我走进杭州植物园时,就会被那一片郁郁葱葱所陶醉。绿树成荫,竹影清风,鸟语花香,伴着溪流清泉与蓝天绿地,令人感到置身于远离人烟、偏僻山野之中,就会轻轻涤荡去喧嚣和浮躁。多年前曾与友在此地树荫下喝茶聊天过,记忆特深。我设想:此时此地,微风轻拂,如果拿一本好书,沏一壶清茶,躺一张竹倒椅,在没干扰的天地里自由看书,岂止是自得其乐?

  这当然只是视书为友之人才有的感怀。过去我下乡到鹤顶山、玉苍山、到赤溪、马站等海边时,也曾有过热天凉风树下看书的经历。如今的苍南不用说有更多如此供看书的好去处了。可惜,现在的人身边很少带书了,甚至被所谓新“读书无用论”的现实所笼罩,似乎还很成理。普遍替代的就是手机,无处不在。虽然万能的手机可遨游网海,但总觉得与书还不能相提并论,按理说人与书不应该越离越远,而应该使“以书为乐”的传统文明更好地与先进的现代文明相结合,并赋予新的手段与内容才是。

  岁月沧桑,曾留下很多回忆,但大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飘走了,而我对于书的情感却在流逝的岁月中沉淀已久,清闲时节更易泛起。

  三四十年前,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唯有书才是慰藉心灵、充实生活的良剂。百无聊赖时,我曾一度沉醉在书海之中,那种愉悦,那种“且待下回分解”之类的文字诱惑,确令人牵肠挂肚。在盛夏时节,在凉风习习的门边竹椅上静静地看书也特有一种醉意。那个年代,得一好书谈何易?有时还得偷偷阅读。在无书可读时,社会上就流行了“手抄本”的书。

  重新翻开封存的“手抄本”,令人感动又苦楚,那些斑斑点点、歪歪曲曲的字里行间既隐藏着无数岁月的阴霾与疼痛,也保留了美好的记忆;既依稀可见陈旧的纹迹与汗滴,也散发出一点早年的暗香。飞逝的时光中,只有自己读过的书才会留下深刻的岁月印记,在脑海中浓缩着那段艰难历史的驻痕。正如早年唱过的歌曲一样,现在一听到那熟悉的旧歌时,当年的画面就会浮在眼前,最易激起心绪之波。

  那时我经常借别人的“手抄本”看,如《第二次握手》、《绿色的尸体》、《北极风情画》等等,自己也抄过一些。还抄过一些旧歌曲,编为一“书”。记得曾经在某农村小学代课时,一位原籍上海的知青老师用复写纸手抄一本“红楼梦”越剧剧本,分我一本,非常高兴。大家便天天捧着,视为好书。一班女老师经常在夜间聚唱,黑夜中回荡着优美歌声,为偏远乡间之夜增添了静谧中的欢乐。

  那段岁月虽短,却让人一生留恋。

  改革开放后,我经常到书店买些以前想买买不到的书,装进书架,自我满足了一番。后来书越来越贵就很少买了;后来有了电视,买书的兴趣也减弱了;再后来书又便宜了一些,却要按斤卖,且越来越厚,越来越重,更不想买了。甚至看到满地的书摊,觉得书不值钱了。最后到了有电脑时更淡薄了对书的钟爱。或许这就是人“喜新厌旧”的本性吧?

  但在两三年前因编《温州市志》,有一“分志”叫我写,才去翻一些久违了的资料书,而且大多电脑上找不到,此时感觉书还是很有用处的。

  近来因房舍想卖,于是又想到了书。看到这些被冷落多年的书,觉得实在可怜。随便翻几本,真有点难舍难分。大多不想要了,烧了觉得可惜,留着又没处放,送人估计也没人要。想必下代人基本不羡慕这笔“遗产”了。于是书就成为新的烦恼。

  无奈之中还想起了重拾当年的感觉来,如找一处通风有水的溪边竹林间,一边喝茶、一边品书,应该还是一种乐趣。现在的人平时在室内上网太多也不是好事,而且书比手机与电脑也有好多长处:手机没电了得充电,书就不用;手机会受到很多干扰,书则不会;电脑有时还会死机,书更没有。

  由此看来,书还是有其积极一面的。

Copyright2005 - 2012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